特邀主持:湯根忠
湯根忠,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浙江省湖州求是教育集團下屬德清縣莫干山外國語學校雙語初中校長。愛書,愛寫,愛教。致力于語文教學的真實化。
(注:以下學生均來自德清縣莫干山外國語學校雙語初中,篇中不另署校名)
遙遠的山——讀《背影》隨感
◎116611班 李 賢
他是那座很遠很遠的山,但是某個時刻,我們的距離又瞬間被拉近。
不少人因《背影》中那位父親吃力的背影而動容。他那么努力,只是為了給兒子買幾個橘子,也許不是每個父親都有過如此的做法,但我相信每個父親都懷揣著同樣一顆熾熱的心。我也相信作者朱自清先生是幸運的,因為他有機會去擁抱那個背影,去奔向那座山。
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如此有幸地擁抱這樣的背影,因為那座山有時很遠很遠,遠到你幾乎看不清。很多人也許已經活了大半輩子了,但是卻看不見父親的背影。他們看不見,他們只聞到父親每天應酬回家后的一身酒氣,他們只聽到父母整天接手機的響鈴聲,他們只摸到父親公文包里熱乎乎的合同訂單……其實我們真的很少見到背影,但這不是全部。
當我們沒有辦法看清那個屬于我們的背影時,應該把心貼過去。那座山,需要柔軟的關心。因為大部分時間,我們都會選擇在他面前逞強,但請相信:我們應該撥開他投下的迷霧,慢慢跨過沙丘,走向他。
這個道理蘊含于我讀過的《背影》中,等你也讀了,也許你就會明白了《摔跤吧!爸爸》,明白了《目送》。請一直祈愿你正在奔向那座遙遠的山,而為你留下的不僅僅是背影。
指導老師:湯根忠
【湯老師評】
《背影》是名篇,深沉的父愛是主旨。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父愛上,顯然是對這篇散文理解得膚淺了。李賢同學的隨感,從美學的角度和生活經驗的角度,讀出了愛的背后令人思考的現實困惑:為什么我們常常看到的是父輩的背影?我們真的能看清父輩的背影嗎?我們是否應該撥開他投下的迷霧,慢慢跨過沙丘,走向他?也許,背影正是距離所在。而這一距離,恐怕是永遠無法拉近的。但我們要認清,背影并不總是代表隔閡。李賢同學選了一個既獨特又有普遍意義的角度,抒發(fā)了自己的獨特感悟。這樣的閱讀,才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個性化的閱讀。
會一直在——《朝花夕拾》讀后感
◎116622班 徐莎莎
落花
記得當我第一次學會打水漂的時候,我仿佛是發(fā)現了新世界。石頭在水面上輕盈得如同蝴蝶一般飄飛起來,濺起如童話般的一連串水花:漣漪圈圈相扣,卻樂此不疲。幽藍的天空下,一切都散發(fā)著潮乎乎的溫柔的氣息,陽光把湖面結結實實鋪滿。我恨不得昭告全天下,只因為那份簡單的自豪:電影里才有的動作,你們都不會!
只是,當時那么激動的我,現在都快忘了那感覺。
如同落花,雖花瓣風韻猶存,但終是落矣。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么離奇,心里是這么蕪雜。一個人做到了只剩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吧,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p>
如果沒有現在和將來,甚至沒有過去,那還有什么能夠證明你“存在”呢?
那,回憶究竟算是什么?
拾花
魯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會懷念。甚至,從不掩飾一些好人的瑕疵。
他會懷念生命中遇到的一些人:世俗而善良的保姆阿長,對他關愛有加稱得上“偉大”的師長藤野先生,命運坎坷的朋友范愛農,甚至是那個有些猥瑣、自私、病態(tài)的長輩衍太太。他同樣會懷念起往事:小時候讀的《二十四孝圖》,回想起來卻覺得那些故事荒唐而虛偽;童年時去參加五猖會之前,被父親要求背書學習,以至于最后去玩了都沒有覺得很快樂;離開家去讀小學,感嘆舊時光逝去,但在小學的日子似乎也并不是完全乏味的……
如同清早落下的花朵,傍晚輕拾,帶露。平靜地彎腰,凝視,回憶,拾起。
回憶成了經典。就像海浪面對礁石,即使明知會被撞得粉身碎骨,也毫不退縮,終成泡沫。而眨眼間,再次回到淺藍色的海洋,繼續(xù)漂泊自己的宿命。到了回憶的時候,都已變成短暫的美好,猶若那些年的五色時光。
而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不覺間也會心一笑。我們深深地流淌在凌晨面前的黑暗里,忽然看到了明媚的自己:最愛的香草冰激凌的味道,放學后心心念念的動畫片的味道,粉紅色連衣裙的味道,與小伙伴們嬉戲打鬧的味道,被媽媽打時反抗的味道,要寫作業(yè)時苦惱的味道,棒棒糖弄臟了裙子不知所措的味道,混合在一起,便是笑淚交織的回憶。我想,魯迅先生在述說《朝花夕拾》的時候,便是滿滿的這樣自豪又復雜的童年味道吧。
我與魯迅先生之間,隔的是幾代人的童年;我與《朝花夕拾》之間,隔的便只有一頁薄紙的童年。
品花
有人說,這本《朝花夕拾》,是“對舊勢力、舊文化進行了嘲諷和抨擊”,確實不錯。也許童年的魯迅根本不會想到那么多,但那位高傲的拾花者,窺見了。于是強烈的反封建思想,對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頑固派的批判意識,源源不斷地無聲咆哮著。作為“民族魂”,魯迅先生無時無刻不在深刻地思索著。
印象深刻的是《父親的病》——父親被江湖庸醫(yī)耽誤而去世,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魯迅兒時為父親延醫(yī)治病,但這幾位“名醫(yī)”的行醫(yī)態(tài)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著實讓人惡心,蟋蟀一對、平地木十株、敗鼓皮丸……簡直是巫醫(yī)不分、草菅人命。那時魯迅的童年依舊天真,但這樣稚嫩的眼睛,又還能容下多少天真純潔呢?
記憶永遠是以貌似完整的樣子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忘了些什么,卻依舊以為自己完好的記得。而魯迅先生,不過是用那份不一定完好的記得,換來不一定完美的揭露罷了,揭露得完完全全,顯露無遺。
于是仿佛能看見那樣封建思想下的腐敗的社會。如同,身臨其境。
如果回憶沒有細細地品味過、思索過,那談何人生?
也許,我不懂成年的魯迅;但也許,我略懂品味。
流花
比起戰(zhàn)斗的勇士,做個拾花者或許更為長久罷。拾起自己和世人們曾經遺漏的落花,珍藏,并交付給每一個活在當下的我們。如同曲水流觴,輕輕流淌著的,便是回憶。
朝花,便可夕拾。
回憶究竟是什么,重要嗎?
重要的是,它一直在。
指導老師:湯根忠
【湯老師評】
作為讀后感,本文頗有價值。首先,寫讀后感要以“感”為主,將閱讀時的觸動、啟發(fā)記錄下來,“感”是重點,是重心。如果沒有“感”或少有“感”,過多地引用原文,或將讀后感寫成內容簡介,那么,自己就被淹沒在引述當中,沒有了自我,文章就失去了意義。
那么,“感”從何而來?聯(lián)系生活經驗,在名著與自己之間搭一座溝通的橋梁,讓自己走進名著,讓名著走進自己。徐莎莎同學從自己“打水漂”出發(fā),引出《朝花夕拾》,又在“拾花”部分,不忘拾起自己的“花”,于是,名著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變得可親可敬。
此外,徐莎莎同學的感受力求深入,《朝花夕拾》中有童年,有一個個鮮活的人,有時代,有傳統(tǒng),有喜怒哀樂。就像她在文中說的,如果回憶沒有細細地品味過、思索過,那談何人生?《朝花夕拾》拾起的,何止是花,何止是童年?
我們,也是瘋狂的動物們!——《瘋狂動物城》觀后
◎116611班 鐘欣怡
2016年,《瘋狂動物城》紅遍了孩子的心。
觀眾內心的歡樂,伴隨著主題曲《Try Everything》,在影院噴涌而出。
影片講述的是在一個所有動物和平共處的動物城市,兔子朱迪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完成了自己兒時的夢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動物警察的故事。在這部動畫片中,我們都可以看到諸多人生的命題——理想與現實、失敗與成功、放棄與堅持……這個故事隱藏在“小鎮(zhèn)少女進城實現夢想”的經典故事框架之下,出自幻想,卻也接地氣。
在前所未有的烏托邦式世界中,我們能清楚地見到萌態(tài)可掬的動物們所代表的各色人物。車管局的樹懶,高大的獅子,即便生活在同一個動物城,依然要遵循各種基本規(guī)則。體型不同的動物們享有著不同尺寸的生活空間,像狐貍這樣的投機主義者便會利用這種規(guī)則的漏洞去賺取利益,表面平和的城市里依然有著“毒品販子”和挑撥離間的陰險小人,而食肉動物的捕獵本性也依然是食草動物心中的大患所在,僅僅因為一個個例甚至是一句話,就會激起不同階層之間的盲目對抗,叫嚷著讓對方滾出這片樂土。
這樣的生活也許就是這個真實世界的寫照吧!兔朱迪因為偏見而沒人相信她能成為一名好警察;狐貍尼克因為偏見而沒人相信他是個真誠的人(狐);獅市長因為偏見而異常擔心自己無法被群眾所信任……階層的偏見、種族的偏見、職業(yè)的偏見、歷史的偏見……陷入偏見很簡單,而打破偏見,很難。
在我看來,這部電影真正閃光的地方是在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中,能夠大膽地涉及種族和宗教信仰的歧視,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問題。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觀眾都會在故事結束之后有所思索,考慮種族之間的緊張關系。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告訴孩子和成人一個道理:和睦相處,求同存異才是真!
《瘋狂動物城》,瘋狂地球村!我們,也是瘋狂的動物們!
指導老師:湯根忠
【湯老師評】
觀后感和讀后感一樣,千萬不可停留在情節(jié)介紹上。“感”是重心,是核心。雖然內容的介紹必不可少,但介紹是為抒寫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觀點服務的。不可喧賓奪主。
鐘欣怡同學很好地把握住了這一點,她的介紹簡明扼要,即使介紹,其實也滲透了自己的想法。她將電影與現實對接起來,透過動畫片的表象,看到了我們人類社會的問題,揭示了影片的真正價值所在。
于是,個人的想法便成了觀后感的主角。這樣,文章的意義才能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