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中期,法國現(xiàn)實主義藝術開始慢慢滋生。它是同官方藝術和蛻化了的浪漫主義進行斗爭中發(fā)展起來的。它確立了以描寫生活為創(chuàng)作的最高原則,藝術家們正視赤裸裸的顯示,大膽而不加粉飾地描寫現(xiàn)實生活,肯定普通人在藝術中的價值,這些藝術家被籠統(tǒng)地稱為現(xiàn)實主義者。她們排斥一切抽象的不可見的東西,在畫面上排除了圣徒、英雄、天使、魔鬼,努力去表現(xiàn)雙眼所看到的世界,表達他們對生活最真實的感受。
公元1830年左右,在法國楓丹白露森林邊的巴比松村聚集了一群追求偉大的自然主義的畫家,他們就是巴比松畫派。法國現(xiàn)實主義繪畫的興起,巴比松畫派為先驅,米勒便是巴比松畫派的一員。他將現(xiàn)實主義手法從風景畫擴展到人物畫領域,他的畫最能實事求是的表現(xiàn)農民與自然的關系和矛盾。米勒的作品之中找不到任何夸張成分,《拾穗者》、《播種者》、《晚禱者》一系列作品描繪的是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籠罩著沉重與悲慟的社會現(xiàn)實。米勒擅長用凝重的筆觸、穩(wěn)定的構圖準確傳達他對土地、對勞動的樸素、深摯的情感。其畫作特點,自他的代表作《拾穗者》便可窺見一斑。
1857年米勒完成《拾穗者》,本來是一幅描寫農村夏收勞動的一個極其平凡的場面,可是它在當時所產生的藝術效果,卻遠遠超出了米勒的意料。 《拾穗者》原來的題目是《八月》,畫中原本表現(xiàn)的是一個歡樂的收獲場面,但由于米勒的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手法,使富饒美麗的農村自然景色與農民的辛酸勞動形成了鮮明對比。幾位同米勒相交的社會活動家透過這幅畫看到了難能可貴的真實,建議畫家修改構圖。在他們的鼓勵下米勒漸漸改變人物構圖,直至熱烈繁忙的夏收場面卻被推到背景的最遠處,最后前景上只剩下三個拾穗粒的農婦形象。畫作不是戲劇性的場面,只是簡單的收獲后婦人從地里揀拾剩余麥穗的情景。主體是三個彎腰拾麥穗的農婦,背景中是忙碌的人群和高高堆起的麥垛和監(jiān)視著拾穗者的騎兵。這三人與遠處的人群形成對比,她們手里拿著些許麥穗,面孔隱藏在陰影中,沒有貴婦人的優(yōu)雅,只是謙卑地躬下身子,在大地里尋找零散、剩余的糧食。
圖畫之中米勒采用橫向構圖的方法,三個婦女穿著沉重的鞋子和粗布衣裙,在她們身后是一望無際的麥田、天空和隱約可見的勞動場面。畫面前景之中三個人物與后面一排草垛形成夾角式構圖模式,避免了呆板的平行,使畫面看上去有一種錯位的美感。米勒采用了遠明近暗的光線處理方式,把麥田深遠、遼闊的空間感表現(xiàn)得很充分。畫面中人物和自然景色渾然一體夕陽淡淡的余暉灑落在拾穗者身上,遠處的景色和灰蒙蒙的天空融在一起,畫面的色調異常和諧。畫中農婦的動作富于連貫性,沉著有序,布置在畫面左側的光源照射在人物身上,使她們顯得愈發(fā)結實而有忍耐力。或許長時間的彎腰勞作已經使她們感到很累了,可她們仍在堅持。盡管臉部被隱去了,而她們的動作和軀體更加富于表情——忍耐、謙卑、忠誠。半直起身來小憩的那位農婦,側影恰如紀念碑般結實、凝重,這是畫面的視覺中心。初看上去,這幅畫似乎顯得非常隨意,但事實上,這種布局卻體現(xiàn)的作者構圖的演進。三位曲身的農婦構成了三個穩(wěn)定的共性,挺立在畫面的前景尚就像三座紀念碑一樣充滿的安定、永恒的沒美感。
《拾穗者》其實是一個相當沉重的社會題材,這幅作品沒有任何以往農村生活題材的畫作那種充滿戲謔、將勞動者變現(xiàn)為粗俗愚蠢的怪物的場面。他的畫充滿了革命性,他所傳達的是下層勞動者控訴和反抗的聲音。畫中三位農婦體格健壯,動作遲緩、凝重,整個畫面布局具有紀念碑式的穩(wěn)定感,沒有理想化的田園情趣,所傳達的是一種深沉的情感和對農民生活的同情。米勒以凝重質樸,造型簡約的概括力來極富表現(xiàn)力的塑造平凡人物。他表現(xiàn)得是人和大地的親密關系,是史詩所不能到達的質樸平凡。從畫面中三個面孔隱匿在陰影中的農婦身上,所散發(fā)出來的是她們內心深處的忍耐、謙卑、忠誠,是一種莊重崇高的美。雖然背后廣袤的天空和郁郁蔥蔥的樹木依舊烘托出田園詩般的意境,但是在生存面前,那三個農婦虔誠的低下頭,用自己的身軀承擔著生活的重壓。
在這幅《拾穗者》在巴黎沙龍展出后,立即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一些評論家認為米勒的作品所表達的是明顯的政治意圖,畫面上農民的勞作傳達了他們生活的艱辛,而將這樣的作品拿到巴黎的沙龍里展出,無疑是想要激起底層民眾對上流階層的挑戰(zhàn)和呼聲,譏諷米勒作品中暗含著農民的暴力革命。面對種種過激的評價,米勒在一封書信中為自己的藝術作了辯護,有人說米勒否定鄉(xiāng)村的美麗景色,可在他而言,在鄉(xiāng)村發(fā)現(xiàn)了比它更多的東西——永無止境的壯麗;看到了基督談到過的那些小花,所羅門在他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那山林間的一朵百合花呢!米勒相信,藝術是一種愛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米勒的一位藝術辯護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曾這樣來描述這幅畫:“現(xiàn)代藝術家相信一個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確比坐在寶座上的國王還要美。這幅油畫,使人產生可怕的憂慮,它不像庫爾貝的某些畫那樣,成為激昂的政治演說或者社會論文,它是一件藝術品,非常之美而單純,獨立于議論之外。它的主題非常動人,精確;但畫得那樣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黨派爭論之上,從而無需撒謊,也無需使用夸張手法,就表現(xiàn)出了那真實而偉大的自然篇章,猶如荷馬和維吉爾的詩篇?!?/p>
有一位批評家曾說:《拾穗者》這件作品仍然殘留著1793年法國大革命的鋒芒,殘留著斷頭臺的痕跡。這幅畫作所傳達的是位于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在命運的泥淖中的掙扎與控訴,是米勒對于勞動群體的同情與贊頌那種深沉的情感。米勒相信,藝術是一種愛的使命,而不是恨的使命。他的筆下所表現(xiàn)的窮人痛苦,并不是煽起對富人階級的仇恨的工具。他所要向往表達的,是如何用細微的現(xiàn)實來映射崇高的理想,因為這樣的畫作才蘊藏著真正屬于藝術的力量。正是這種感情使《拾穗者》超越了一般的田園美景的歌頌,成為一幅人與大地、與生存息息相關的真正偉大的作品??缭綍r光的洪流,使我們依舊可以透過那三位玩著身軀的農婦,看到米勒堅定的現(xiàn)實主義立場,以及通過平凡的任務來表達崇高理想和內在精神的努力。
任何一位偉大的藝術家都會佇立在歷史的洪流之中,觸不可及卻散發(fā)著光亮,成為史書上帶著墨香的一筆。米勒就是這樣的藝術家,他帶著他擁有永恒的魅力的畫作站立在歷史里,通過那些柔軟的筆觸傳遞著自己關于愛和美的表達,成為代代相傳的記憶,為人們所敬仰所向往。而《拾穗者》是那段歷史某一瞬的定格,也是那片田野之中的豐碑。
作者簡介:
劉歡(1998.10-),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沂南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