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城市空間的政治化: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的改造與轉型*

        2018-06-04 03:30:32
        蘇區(qū)研究 2018年3期

        城市是聚合一定區(qū)域政治、經濟、文化和心理功能于一體的空間載體。近代以來中國的城市在政府權力主導下,城市空間布局得以重構,并呈現明顯的意識形態(tài)形塑功能,成為加強思想控制和強化政權合法性的象征。新集位于豫南大別山腹地,河南、湖北兩省交界處,歷史上曾是河南省光山縣南部的重要集鎮(zhèn)。土地革命時期,新集由于其獨特區(qū)位優(yōu)勢而被設立為鄂豫皖蘇區(qū)首府,中共對首府新集的城市空間進行重組和擴建,使其一度成為鄂豫皖蘇區(qū)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1932年9月國民黨軍隊占領新集,在此設立經扶縣,中共解放后改名為新縣。在新中國政權的主導下,舊有的革命空間轉型為具有象征意義的紀念空間,以增強新政權的合法性認同。

        當前學界對近代政府主導下城市空間的重構、轉型及其對社會分層和知識體系的影響已有較多探討,*代表性成果有陳蘊茜、劉煒:《秦淮空間重構中的國家權力與大眾文化——以民國時期南京廢娼運動為中心的考察》,《史林》2006年第6期;王煒:《近代北京公園開放與公共空間的拓展》,《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2期;陳蘊茜:《城市空間重構與現代知識體系的生產——以清末民國南京城為中心的考察》,《學術月刊》2008年第12期;胡俊修、李勇軍:《近代城市公共活動空間與市民生活——以漢口中山公園(1929-1949)為表述中心》,《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陳蘊茜:《國家權力、城市住宅與社會分層——以民國南京住宅建設為中心》,《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陳蘊茜:《國家權力與近代中國城市空間重構》,《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6年第3期;鞠煕:《民初北京公園理念與傳統公共空間轉型——以1914-1915年北京城市改造為例》,《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等。而對中共控制下的城市空間研究較為薄弱。美國學者裴宜理在以安源為典型發(fā)掘中國革命傳統的研究中,雖提及中共在安源建立工人俱樂部、學校、經濟合作社等機構,但未突出對城市空間的改造和利用,而主要探討中共如何效仿蘇聯模式進行地方動員和控制。*[美]裴宜理著,閻小駿譯:《安源——發(fā)掘中國革命之傳統》,香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洪長泰對新中國成立后天安門廣場作為政治空間形成與擴建的過程進行細致考察,并將其與蘇聯紅場進行比較而突顯空間的政治意義,認為這是中共建立新的政治空間的重要發(fā)端。*洪長泰:《空間與政治:擴建天安門廣場》,《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版,第138-173頁??v觀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歷程,其對城市空間的政治性運作和利用始于何時?我們可以在蘇區(qū)時期窺其端倪,中共對鄂豫皖蘇區(qū)首府新集進行的空間重組和擴建便是典型一例,目前學者主要關注新集成為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的經過、歷史地位及留存至今的紅色文物*代表性成果有:曾凡德:《鄂豫皖邊區(qū)首府——新集》,《河南文博通訊》1979年第4期;王國光、花卉:《鄂豫皖邊區(qū)革命根據地的首府——新集》,《中州今古》1983年第1期;段鐵安:《鄂豫皖根據地首府——新集》,《中州學刊》1983年第3期;董紹富:《紅色首府——新縣是鄂豫皖蘇區(qū)首府所在地》,政協新縣委員會:《紅色記憶——政協文史資料》第6輯,2010年內部版,第5-11頁;晏慎鈞:《鄂豫皖蘇區(qū)首府——新集市的歷史地位與作用》,《論文選集》編輯組編:《鄂豫皖蘇區(qū)歷史研究會第三屆年會論文選集(1981)》,1982年內部版,第410-419頁。,而中共對蘇區(qū)城市空間的重組和擴建問題卻并未引起關注。本文通過細描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對鄂豫皖蘇區(qū)首府新集進行空間重組和擴建的過程,探討中共如何通過城市空間的改造加強社會控制和文化形塑,以達到鞏固蘇區(qū)政權的宗旨,進而窺探新中國成立后革命空間如何轉型為紀念空間及其背后的政治意涵。

        一、新集成為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的歷史背景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作為一定區(qū)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資源匯聚和權力輻射功能。政權機構往往選取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的城市作為治所,形成行政區(qū)域內的權力核心,加強對管轄區(qū)域內的統治。不同時期的政權組織選取治所的考慮因素各有側重,革命年代的治所選取則更側重地形區(qū)位等戰(zhàn)爭因素。中共“八七”會議召開后,鄂豫皖邊區(qū)在當地黨組織領導下先后發(fā)動了黃麻暴動、商南暴動和六霍暴動,形成了鄂東北、豫東南、皖西三塊革命根據地。1930年,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鄂豫皖邊特委、紅一軍、鄂豫皖邊區(qū)蘇維埃政府先后成立,鄂豫皖蘇區(qū)正式形成統一的工農武裝割據區(qū)域,其后就面臨著蘇區(qū)最高黨政軍機構所在地的選址問題。新集不僅具備地理位置優(yōu)勢,還有經濟貿易、房屋建筑等有利因素,成為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的最佳選擇。

        首先,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新集位于大別山腹地,城池四面環(huán)山,東臨小潢河,是河南與湖北兩省之間的交通要道。由于地處要沖,古人認為這里“山谷高深可以備伏,關塞險隘足以固防”,*《嘉靖光山縣志》卷一,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上海古籍書店1962年影印版,第8頁。明清時期就開始成為光山縣南部的重鎮(zhèn)。新集的形成源于長潭,民間流傳著“先有長潭后有新集”的說法。明正德之前,光山至湖北麻城之間道路崎嶇,正德初年官府開辟光山至湖北的官道,“由潑陂河開虎灣集之路,于是光山遂為南北通衢。從閩越吳楚來者由光而北,從燕趙秦晉來者由光而南”。*晏兆平編:《光山縣志約稿》,臺灣成文出版社1968年版,第113頁。此后,自光山到麻城230余里,車輛使者往來不絕,由于距離遠而中途補給困難,行人不堪其苦,明萬歷二十八年(1601年)在光山縣南境增設長潭驛,以牛山鎮(zhèn)巡檢司兼任驛丞,設皂卒16名,驛夫80名,馬30匹。*晏兆平編:《光山縣志約稿》,第113頁。長潭由此發(fā)展起來,也為新集的開辟創(chuàng)造了條件。清咸豐時期,曾瑟樓在此修建石寨,因其極堅固,稱為“新集寨”。*晏兆平編:《光山縣志約稿》,第124頁。新集寨由于其交通優(yōu)勢而逐漸發(fā)展為光山南部的重要集鎮(zhèn),其南北連接河南與湖北,東與安徽僅一縣(商城縣)之隔,可謂鄂豫皖邊區(qū)中心位置,距離三省省城較遠,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對該區(qū)域統治較薄弱。對于邊區(qū)紅色政權的政治統治和軍事防御而言,新集的地理位置優(yōu)勢明顯。

        其次,經濟貿易較為發(fā)達。驛站的設立為當地商業(yè)發(fā)展帶來契機,長潭驛開設后,這條通道上的官方、民間商業(yè)往來日益頻繁,長潭店鋪無法滿足日益增多的商賈行人的需求,一些人就選擇距長潭二里路的寬闊地帶建房開店,這就是新集的前身——新店。*參考程世典:《新集的形成與興起》,政協河南省新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新縣文史資料》第1輯,1986年內部版,第13-17頁。由于其地形平坦、“南北通衢”的位置優(yōu)勢而帶來商業(yè)、手工業(yè)、服務業(yè)的興起,新店逐漸發(fā)展為市集。清順治年間,光山“市集四十有二,潑陂鎮(zhèn)、新店、晏家河為盛”。*《順治光山縣志》卷一,第26頁。咸豐年間新集寨修建后,“百年來商業(yè)最盛,為光山第一富區(qū)”。*晏兆平編:《光山縣志約稿》,第124頁。自此新集商業(yè)興盛,南來北往之人不絕于道,成為光山南部重鎮(zhèn)。到了清末民初,新集仍然是南北物資交流的集散地,以陸陳店為主體經營各種物資,河街、正街和南門外大街商號林立,主要以曾、劉兩家店鋪為多。*劉緒?。骸犊h置前新集的陸陳店》,政協河南省新縣學習文史委員會編:《新縣文史資料》第4輯,1990年內部版,第41-42頁。發(fā)達的商業(yè)貿易以及充裕的物資供應,能夠為蘇區(qū)首府的設立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

        最后,房屋建筑堅固充足。經濟基礎決定著一個城鎮(zhèn)的發(fā)展形態(tài),城鎮(zhèn)經濟越發(fā)達,其建筑、街道等基礎設施便越完善。新集偏居大別山腹地,作為傳統的在交通要道發(fā)展起來的集鎮(zhèn),步入近代以后,由于國家戰(zhàn)亂頻仍,政局動蕩,新集曾遭捻軍侵襲,因此傳統的防御型石寨轉型為更為堅固的城墻。20世紀初,新集的城墻高三丈有余,寬七尺,全部以條石壘成。臨山的三面,均有護城壕溝,城墻有四個城門,均用鐵皮包裹。*張亞鐸:《新縣縣名的由來》,政協新縣委員會編:《新縣文史資料》第5輯,2008年內部版,第5頁。新集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富商大戶,為擴大經營規(guī)模,這些大戶商家在新集城內營建了大規(guī)模的店鋪,以曾、劉兩家商戶為代表,是封建社會中典型的富商大賈。以“曾家當鋪”為例,當鋪建筑宏偉,四周圍墻高聳,墻高約10-12米,全部用40多斤重的特制大青磚砌成,房屋百余間,結構十分牢固。*程世典:《新集“曾家當鋪”的變遷》,《新縣文史資料》第4輯,第89頁。這些代表著傳統身份等級的店鋪和房屋建筑,成為新集城經濟發(fā)達的象征,一旦政權需要,便能夠立即轉變?yōu)辄h政軍機構的辦公場所和居住用地,及時解決新建政權的基礎設施需求問題。

        由于新集地勢險要,構造堅固,易守難攻,鄂豫皖蘇區(qū)紅軍經過三次強攻,方于1931年2月攻下新集,*參考徐深吉:《攻克新集》,河南省新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編:《紅旗漫卷大別山——鄂豫皖邊區(qū)革命回憶錄選編》,1978年內部版,第121-127頁。使鄂豫皖蘇區(qū)連成一片。此后,光山縣蘇維埃政府首先搬到新集。3月29日,新集市蘇維埃政府和市委成立。*董紹富:《紅色首府——新縣是鄂豫皖蘇區(qū)首府所在地》,政協新縣委員會:《紅色記憶——政協文史資料》第6輯,第10頁。5月12日,遵照中央政治局決議,鄂豫皖中央分局在新集成立,新的革命軍事委員會也隨之成立,張國燾擔任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鄂豫皖中央分局通知第一號——遵照中央政治局決議成立鄂豫皖中央分局》(1931年5月16日),中央檔案館等編:《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歷史文件匯集(中央分局文件)》,1985年內部版,第1-2頁。同時成立的還有共青團鄂豫皖中央分局,陳昌浩任書記。7月,鄂豫皖區(qū)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新集召開,選舉產生鄂豫皖蘇維埃政府,高敬亭任主席。11月7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在黃安縣(今紅安)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總指揮,紅四方面軍總部設在新集。1932年1月,中共鄂豫皖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在新集召開,選舉產生中共鄂豫皖省委,沈澤民擔任書記。自此,蘇區(qū)最高黨政軍機構全部落戶新集,中央分局遂決定將新集劃為蘇區(qū)的一個直轄市,在新集市委、市蘇的領導下加強對新集市的管理和建設。*辛文之:《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新縣》,《新縣文史資料》第4輯,第5頁。新集市作為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的地位得到確立,正式成為蘇區(qū)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二、蘇區(qū)首府新集的空間改造、社會控制與文化形塑

        城市是一個物質空間的集合體,城市空間形態(tài)是城市各類物質要素構成在空間上的表現形態(tài),是城市空間的總體布局形式、區(qū)劃分布和整體形狀。*陳蘊茜:《空間維度下的中國城市史研究》,《學術月刊》2009年第10期,第142頁。政府對城市的構建首先表現在對城市空間布局的控制和改造,新集成為鄂豫皖蘇區(qū)首府后,在蘇維埃政權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下,其空間布局得到相應的重組和擴建,以空間改造達到對城市的社會控制和文化形塑功能。

        (一)政府權力主導下的空間重組與擴建

        空間是社會結構運作的基本載體,城市空間中的建筑和道路是其基本構成要素,是人們最易感知的活動空間。新集原作為光山南部重要的商業(yè)集鎮(zhèn),其空間布局主要圍繞商業(yè)貿易展開,建筑主要以商鋪、住宅為主。鄂豫皖蘇區(qū)首府在此設立后,根據蘇區(qū)最高黨政軍機構運作需要以及發(fā)揮蘇區(qū)中心城市的經濟、文化功能,新集市的空間布局得到有序重組并進行具有蘇維埃政權特色的擴建。

        新集市作為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的建設為時不長,因而城市的總體空間布局變化不大。蘇區(qū)政權對其城市空間的改造主要體現在對原有城市空間的重新利用上。在辦公用房安置方面,新集市主要依托原有的商家店鋪和城內大地主的住房,將蘇區(qū)最高黨政軍機構和市政機關有序安置在市內。從1931-1932年新集市平面圖可以看出,新集東靠潢河,城區(qū)呈現出南北長、東西窄的橢圓格局,城外房屋建筑沿潢河西岸往南北方向延伸,蘇區(qū)最高黨政軍機關以及市政、財經、教育、醫(yī)療等機構主要集中安置在新集城內。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省委、省蘇維埃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省政治保衛(wèi)局、省銀行、紅軍第六分醫(yī)院等機構設置在城中南部,形成蘇區(qū)首府的行政權力中心;省工會、消費合作社、新集市委、市蘇維埃政府、省蘇維埃革命法庭、第五招待處等機構設置在城中心地帶,形成首府的經濟和司法中心;鄂豫皖列寧高等學校、彭楊軍政學校、會場、列寧小學設置在城中北部,形成首府的文化教育中心。新集市的道路也主要沿用原有道路,城內主干道南北走向三條,東西走向兩條,南北方向延伸到城外各有一條主干道,分別為南小街和北小街。*新縣文管會、河南大學編寫組:《鄂豫皖根據地首府新縣革命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92頁。新集市的空間布局表現出明顯的功能分區(qū),各類機構的分布重心突出,排列有序,形成對城市空間和建筑的有效利用,體現出鄂豫皖蘇區(qū)黨組織較為成熟的城市功能分區(qū)和空間利用意識。

        圖1鄂豫皖蘇區(qū)首府新集市平面圖(1931-1932)

        資料來源:新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新縣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6頁。

        城市空間布局深受執(zhí)政者執(zhí)政理念和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蘇區(qū)主要領導人張國燾、沈澤民和陳昌浩等有過在蘇聯擔任中共代表或求學的經歷,一些軍事領導人曾在蘇聯學習軍事,他們在蘇聯大城市的觀感形塑了其城市空間觀念,不可避免會影響到其對蘇區(qū)城市的空間規(guī)劃,最為突出的是新集市列寧號飛機場和紅場的建設。1931年4月,一架國民黨雙翼軍用飛機燃油耗盡降落在宣化店被當地赤衛(wèi)隊繳獲,蘇區(qū)政府軍事委員會聞訊后命令當地武裝部隊在沿途群眾協助下將飛機運往新集。為了繼續(xù)發(fā)揮這架飛機的作用,紅四軍總部成功爭取駕駛員龍文光繼續(xù)為紅軍駕駛這架飛機,將飛機命名為“列寧號”,并成立“鄂豫皖特區(qū)蘇維埃政府航空局”,任命剛從莫斯科學習領航回來的錢鈞為政委,龍文光為局長。同時在新集市以東小潢河對岸修建列寧號飛機場,“紅軍戰(zhàn)士,赤衛(wèi)隊員和農民群眾,大家熱火朝天地一齊動手,有的伐樹,有的平地,有的打夯,有的用石磙碾地,沒幾天的功夫,就修成了占地百多畝的機場?!?韓英民:《紅軍的第一架飛機》,河南省新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編:《紅旗漫卷大別山——鄂豫皖邊區(qū)革命回憶錄選編》,1978年內部版,第144-147頁。飛機場作為極具現代性的城市基礎設施,是中共政權在城市建設空軍基礎設施的開端,“列寧號”則象征著該飛機場的共產主義屬性。位于蘇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的紅場,是重大節(jié)日期間舉行群眾集會、大型慶典和閱兵活動的場所,是蘇聯國家權力的象征。為了適應蘇區(qū)重大節(jié)日活動和體育運動的需要,1931年7月,蘇區(qū)各直屬機關部隊以新集西操場作為運動場,并將其命名為“紅場”,*新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新縣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9頁。這成為蘇區(qū)紅色政權的重要空間標識。列寧號飛機場和紅場是新集市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蘇維埃政權通過具有象征意義的命名方式,賦予該城市空間獨特的共產主義知識傳輸和意識形態(tài)宣傳功能。

        (二)空間中的權力與社會控制

        被政治化的空間是權力的場域,具有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法]亨利·勒菲弗著,李春譯:《空間與政治》(第二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6頁。政府權力通過一定的空間形式具體化、形象化,是讓底層民眾意識到國家權威、自覺接受政府管控的有效途徑。隨著鄂豫皖蘇區(qū)最高黨政軍領導機構先后在新集市成立,各種機關團體也相繼建立,新集“市容急劇變化,人口迅速增加”。*辛文之:《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新縣》,《新縣文史資料》第4輯,第5頁。作為首府,蘇區(qū)各種最高黨政軍會議均在此召開,各地代表匯聚于此。如全省第二次蘇維埃(工農兵)代表大會,到會工農兵代表397人,*《鄂豫皖區(qū)第二次蘇維埃(工農兵)代表大會開幕通電》(1931年7月),中央檔案館等編:《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歷史文件匯集(蘇維埃政權文件)》,1985年內部版,第3頁。全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到會代表共326人。*《鄂豫皖省委給中央的報告——全省第一次黨員代表大會及蘇區(qū)一般情況》(1932年2月2日),中央檔案館等編:《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歷史文件匯集(省委文件)》,1985年內部版,第245頁。參會代表的短期聚集,使新集市的人口流動性更加頻繁。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人口流動的頻繁,對新集市社會治安的要求也隨之提高。

        在新集市城內偏南位置,南北走向的西街兩旁有序坐落著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省蘇維埃和革命軍事委員會,形成了象征蘇區(qū)最高黨政軍權力的權威空間,對整個蘇區(qū)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行使最高管轄權。為了保證蘇區(qū)首府安穩(wěn)的社會秩序,還設置了專門的保衛(wèi)機關和治安機構,行使肅反鋤奸和治安保衛(wèi)的權力,彰顯蘇區(qū)政權的權威和控制力。中央分局成立后,立即對鄂豫皖特區(qū)政治保衛(wèi)局進行改造,于1931年6月將政治保衛(wèi)局遷往新集,更名為鄂豫皖區(qū)蘇維埃政府政治保衛(wèi)局總局,將總局打造成一個擁有300余人的龐大機關,直接受中央分局領導,成為專門負責肅反的權力機構。中央分局通過空間的擴展、位置的突出、武器的展示進一步凸顯政治保衛(wèi)局總局的政治權力,總局鄰近中央分局,占用100多間民房,門口很威武,配有輕重機槍各兩挺、兩把大刀,里面有兩個牢房,東牢房關押輕犯,西牢房關押重犯,兩個看守班一共四五十人,另有一個女看守處。*曾憲盛:《鄂豫皖蘇區(qū)政治保衛(wèi)局簡述》,中共新縣縣委黨史資料征編委員會編:《中共新縣黨史資料》第3輯,第46-51頁。在白雀園大“肅反”期間,重要的“肅反”對象都被押送新集,由政治保衛(wèi)總局親自審判,紅軍領導人許繼慎、周維炯、肖方、熊受暄、漆德瑋、潘皈佛等都是在新集受審并被秘密處決。*參考新縣文管會、河南大學編寫組:《鄂豫皖根據地首府新縣革命史》,第123頁。與政治保衛(wèi)局配合進行執(zhí)法的治安機構還有革命法庭。省蘇維埃革命法庭位于新集市中心偏東位置,二者是橫向的關系,革命法庭主要負責審理民事刑事案件,政治保衛(wèi)局則主要保衛(wèi)部隊和政權機關,負責肅清反革命的破壞工作和重大政治案犯的處理。*楊傳鋒:《鄂豫皖蘇維埃政府革命法庭概述》,《中共新縣黨史資料》第3輯,第93頁。換言之,政治保衛(wèi)局總局僅負責蘇區(qū)重大的政治犯罪問題,革命法庭審理市內發(fā)生的一般民事刑事案件。而市內一般的社會治安案件,則由赤色民警局負責。赤色民警局設在市蘇維埃政府內務委員會內,主要維持日常的社會秩序,處理宿娼、酗酒、打人、小偷等社會治安問題。赤色民警局解決不了的問題,交由革命法庭處理。*曾憲盛:《鄂豫皖蘇區(qū)政治保衛(wèi)局簡述》,《中共新縣黨史資料》第3輯,第48頁。通過建構這種上下聯動的政治犯罪和社會秩序管控機構并在空間布局中強化其權力,新集市的治安保衛(wèi)機制日益嚴密,對社會的管控能力增強,廣大干部和市民的活動皆在這些機構的管控范圍內。治安保衛(wèi)機構的設立是蘇區(qū)政府進行社會控制的重要權力技術。

        (三)城市公共空間與文化形塑

        近代以來,受西方的影響,中國城市出現了很多新型公共空間,潛移默化地塑造著市民的公共意識,成為國家和精英規(guī)訓大眾文化的重要場域。公共空間是相對于私密空間而存在的公開場所,是文化與社會關系的載體,公共空間的布局決定著人們對空間所承載文化的感知和行為方式,是對普通民眾進行文化形塑的重要途徑。蘇區(qū)政府在對新集市空間進行布局和改造的過程中,也特意增加了公共空間,如會場、列寧號飛機場、紅場等。這些蘇維埃政權管控下的城市公共空間承載著蘇維埃政權知識和社會主義文化,成為對蘇區(qū)干部和市民進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形塑的重要途徑。

        公共空間的文化形塑功能要通過特定的集體活動得以發(fā)揮,新集市作為蘇區(qū)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各類大型活動都在新集市公共空間內舉行。對于識字率普遍偏低的蘇區(qū)民眾,公共空間背后的知識體系支配著他們的空間認知和行為方式。蘇區(qū)黨組織高度重視宣傳方式的多樣化,早在1929年6月,鄂東北特委就提出了文字宣傳、口頭宣傳、群眾會、武裝宣傳、化裝宣傳等多種宣傳方法,尤其強調歌謠對于宣傳動員的重要性,“歌謠在農民群眾中有很大的宣傳作用,應使其普遍?!?《鄂東北各縣第二次聯席會訓練與宣傳決議案》(1929年6月9日),中央檔案館等編:《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歷史文件匯集(鄂東北特委、豫東南特委文件)》,1985年內部版,第85頁。新集市成為蘇區(qū)首府后,各種省級的文化宣傳團體紛紛在此設立,并經常在新集市及周邊進行文化宣傳活動。比如省蘇維埃政府下屬的新劇團設兩個團體,一個在新集固定公演,一個到各區(qū)縣演出,演出形式不拘一格,包括話劇、京劇、歌舞、表演唱、曲藝、音樂、舞蹈等。*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協作組編:《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文化史略》,1996年內部版,第35頁。音樂隊是蘇區(qū)各縣鄉(xiāng)進行革命文化宣傳的普遍形式,一般配有小銅鼓、大鼓、三角鈴、笛和銅號等樂器。1931年5月,為了慶祝中央分局的成立,蘇區(qū)九個鄉(xiāng)的音樂隊集中于新集市進行比賽,節(jié)目精彩紛呈,場面壯觀,群情激奮,熱鬧非凡,最終黃安縣華河西張灣鄉(xiāng)的樂隊奪得冠軍,其隊長張澤高被選為蘇區(qū)樂隊總隊長。*本書編寫組編:《鄂豫皖蘇區(qū)歷史簡編》,第205頁。此外,還舉辦了宣傳隊員歌唱比賽,曾作為紅軍宣傳隊員的麻城老紅軍馮秋英于1931年赴新集市參加宣傳比賽,獲得第一名,新中國成立后對革命歌謠仍記憶猶新。*陳建憲采編:《馮秋英唱的歌》,李敏、陳建憲主編:《麻城革命歌謠》,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93頁。城市公共舞臺舉行的樂隊競賽將平時小范圍的民間音樂演唱搬上公共空間,其場景非常吸引普通民眾的眼球。蘇區(qū)百姓喜聞樂見的歌謠小調,在革命知識分子填入革命話語并改編后,成為帶有意識形態(tài)色彩的革命歌謠,民眾在演唱和傾聽這些歌謠時潛移默化地受到革命文化的形塑。

        列寧號飛機場和紅場是新集市的大型公共空間,時常由于大型活動的舉行而聚集大量人群。列寧號飛機運到新集機場后,1931年7月紅四軍政委陳昌浩準備搭乘飛機去金家寨,“起飛的那天早晨,密集的人群擁擠在新集機場附近。在隆隆的馬達聲中,‘列寧號’帶著銀翼上鮮明的紅星劃出跑道飛上天空。歡送的群眾盡情地揮動雙手和草帽,祝賀鐵鷹首航?!?郭述申:《紅軍第一架飛機》,《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編委會編:《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第4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0頁。飛機作為一種現代化交通運輸工具,對于偏居山區(qū)的普通民眾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大部分民眾都是首次見到飛機,熱情極高,他們匯聚機場周圍觀看這次首航時,飛機上的“列寧號”、“紅星”作為顯著的蘇維埃政權標識,必將深深印記在民眾腦海中。同時為了促進蘇區(qū)體育運動的開展,1931年7月以新集西操場改建而成的紅場設有400米跑道、沙坑、木馬、雙杠、單杠、吊橋、籃球、排球場、足球場等,紅軍戰(zhàn)士經常在紅場出操、打靶、搞軍事訓練。1932年5月,全省首屆體育運動會在紅場召開,比賽項目有田徑、球類等,“新集市有四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比賽?!?新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新縣志》,第139頁。“紅場”的命名是蘇區(qū)政權有意效仿蘇聯的結果,是標志性的國際共產主義文化符號,蘇區(qū)民眾在紅場參加體育運動會的過程中也不自覺地接觸到共產主義文化以及現代體育文化。這種在政府權力主導下蘇區(qū)城市現代化知識的傳播,同時也形塑了民眾對蘇維埃政權體系的認知和對蘇區(qū)政權的認同。

        新集城市空間的重組與改造,對于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下蘇維埃政權的鞏固發(fā)揮了一定效應。在紅軍的有力配合下,1932年6月鄂豫皖蘇區(qū)達到極盛局面。然而革命年代一個城市控制權的決定因素取決于軍事斗爭,在南京國民政府以絕對優(yōu)勢兵力發(fā)動第四次“圍剿”的強力進攻下,加之蘇區(qū)領導層指揮失誤,新集于1932年9月9日被國民黨軍隊占領。國民政府為加強對省際邊界地區(qū)統治,決定打破三省界限,在鄂豫兩省邊界地區(qū)增設經扶縣,“由河南光山縣屬之新集一帶地方析置”,*《內政部二十二年九月份奉準縣治設置一覽表》,《國民政府公報》1933年第1283期,第9頁。以新集為縣治。為盡快消除新集的無產階級政權符號,國民政府加強了對經扶縣的治理與文化控制,突出表現在文化教育方面,經扶縣政府在縣城設立“中正公學,及中山民眾學校,及成年人補習夜?!?《各縣社會調查·經扶》,《河南統計月報》1937年第3卷第6期,第97頁。,新設學校以“中正”、“中山”命名,以奪取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權。國民黨統治下的經扶縣一直延續(xù)到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7年8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28日攻下經扶縣城新集,在新集建立革命政權。由于“經扶”縣名具有褒獎國民黨軍官和敵視中共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因而中共軍隊占領新集后將“經扶”縣改名為“新縣”。曾經作為革命首府的新集作為新縣縣城的一部分,在中共掌握政權后必將迎來新的文化使命。

        三、新中國成立后新集的空間轉型與政治功能

        空間是具有一定方位的客觀實體,具有持續(xù)性和可塑性,它不會隨著時間的運轉而消逝,卻可以在不同的時期被賦予不同的意涵。革命年代,共產黨在省際邊區(qū)確立的蘇區(qū)首府是政治權力的象征,發(fā)揮著蘇維埃政權運作的實際效用。而當中共取得全國政權并定都北京后,昔日的革命空間便轉變?yōu)橛洃浿畧?,成為中共革命政權的紀念地,承載著革命斗爭歷程的歷史記憶。新中國成立后,在全國重視革命紀念和革命記憶的大背景下,新集作為首府時期的黨政軍機構駐地空間發(fā)生了轉型,昔日的空間得以重塑,同時被賦予新時代的政治意涵。

        (一)新集空間的紀念性轉型

        在國際歷史上,新政黨取得政權后,往往會重建或修復昔日的政治空間,以作為新政權執(zhí)政的象征。新中國成立后,中共除了致力于從新民主主義制度向社會主義制度過渡外,還積極在全國各地建造新的政治空間,最為典型的就是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擴建,包括樹立紀念碑和建造富有政治象征意義的建筑物。*洪長泰:《空間與政治:擴建天安門廣場》,《冷戰(zhàn)國際史研究》,第140頁。作為高度組織化的政黨,首都紀念空間的打造必將形成上行下效的連鎖反應,各地政府對昔日中共活動的重要地點和建筑進行保護和修繕,建造地方性紀念空間。新集作為昔日革命首府的政治空間在這種趨勢之下得以改造,轉型為紀念性空間。新縣政府對紀念性空間的打造主要有兩種方式:

        一是對昔日的革命舊址進行保護和修繕。在全國性文物保護政策的主導下,新縣對革命舊址的保護和修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上世紀六十年代,1960年11月17日,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其中將“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重要人物有關的、具有紀念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筑物、遺址、紀念物等”納入國家保護文物的范圍,并令各級文化行政部門對各地文物進行調查,選擇重要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筑物等,根據價值大小確定為縣(市)或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管理暫行條例》,《文物》1961年第Z1期,第7-9頁。根據此條例,河南全省范圍內開展了文物調查工作,省人民委員會1963年6月20日公布了《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位于新縣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等被列為省第一批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關于修復中央分局舊址的請示報告》(1979年9月25日),新縣檔案館藏,檔號5-8。此后,這些革命舊址得到一定程度修繕,然而仍被私人或行政事業(yè)單位占有作為居住或辦公場所,有些建筑文革時期甚至遭到拆除和破壞。*新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新縣文物志(初稿)》,1986年內部版,第22-23頁。第二階段是文革結束后的新時期,隨著國家秩序趨于平復,文物保護工作也逐漸步入正軌。根據國務院革命文物保護規(guī)定,在河南省革命委員會文化局的督促下,新縣加強了革命舊址保護力度,加快占用革命舊址的機關單位遷出工作并進行維修保護,“嚴格注意保持原有建筑和周圍環(huán)境的原貌”,*《河南省革命委員會文化局便函》(1979年8月15日),《關于修復中央分局舊址的請示報告》(1979年9月25日),新縣檔案館藏,檔號5-8。并于1979年5月3日率先公布新縣第一批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共45處。*《關于公布第一批縣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的指示》(1979年5月3日),新縣檔案館藏,檔號5-6。新時期的革命舊址保護工作更為精細化,為還原革命舊址布局原貌并進行陳列展覽,新縣文管會組織專門人員采訪當年在新集工作過且仍健在的老領導。曾任鄂豫皖中央分局委員和省委委員的郭述申、省委宣傳部長成仿吾和省委委員戴季英等都在采訪中對鄂豫皖中央分局舊址、革命法庭舊址等布局進行了回憶。*參考陳士農記錄整理:《郭述申同志關于中央分局情況的回憶》(1980年3月28日),《成仿吾同志關于分局時期幾個問題的回憶》(1980年4月14日,1982年5月8-11日),戴季英:《關于鄂豫皖省蘇革命法庭情況》(1987年6月26日),內部資料,新縣文物管理局資料室藏,無檔案號。通過親歷者的回憶,新縣政府將已不存在的空間布局重新激活,最大限度恢復革命舊址的原貌,以增強革命紀念空間的權威性和認可度。隨著全國經濟的發(fā)展,國家對革命舊址保護的重視力度和投入經費不斷加大,于1982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為適應革命舊址保護新形勢,新縣確定了文物保護單位權屬及維修保護責任的長效機制,*《關于明確我縣文物保護單位權屬及維修保護責任的報告》(1993年6月25日),新縣檔案館藏,檔號118-3。加強對革命舊址保護的持續(xù)性和有效性,使一些重要的革命舊址至今仍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

        二是建造新的紀念性建筑。除了保護和修繕作為歷史地點的革命舊址外,建造烈士陵園和革命博物館等全面展現新縣革命歷史的紀念性建筑也是重要途徑。1958年,新縣政府在縣城南白茅尖東側建成鄂豫皖蘇區(qū)革命烈士陵園,由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堂、廣場、烈士塑像和烈士墓等紀念設施構成,*新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新縣志》,第539-540頁。后來改稱鄂豫皖蘇區(qū)首府烈士陵園。這些紀念性建筑承載著革命歷史的集體回憶,象征著新政權對為革命做出貢獻的烈士的國家紀念。1979年3月12日,新縣文化局首次提出“建立一座革命博物館”的建議,*《關于建立新縣革命博物館和修復紅四方面軍總醫(yī)院等遺址的請示報告》(1979年3月12日),新縣檔案館藏,檔號5-5。該建議得到省政府的支持和采納。1984年,省政府投資84萬元,計劃在新縣建立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一座,館址選在縣城外東南角、小潢河東岸、柱頭山左側。建館工程于1987年竣工,占地面積30畝,建筑面積2750平方米,主要展出1931年至1932年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省委的工作和鄂豫皖邊區(qū)革命根據地及紅軍在“二戰(zhàn)”時期的斗爭歷史。*新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編:《新縣文物志(初稿)》,1986年內部版,第3·2-4頁。進入21世紀,新縣對鄂豫皖蘇區(qū)首府革命博物館進行了全面的維修、改造和擴建,在博物館周圍新建了英雄廣場、鄂豫皖蘇區(qū)將帥館、“紅旗飄飄”主題雕塑等紀念性建筑,形成了多角度構建鄂豫皖蘇區(qū)革命歷史記憶的紀念建筑群,進一步增強了首府革命博物館的紀念意義和政治意涵。

        (二)紀念空間的政治功能

        “紀念地的特點是由非連續(xù)性,也就是通過一個過去和現在之間的顯著差別來標明的?!?[德]阿萊達·阿斯曼著,潘璐譯:《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356頁。中共革命紀念地作為記憶的媒介,將過去的革命斗爭與建國后的政權治理連接起來,使過去的事件重新得到激活,在新時期發(fā)揮特殊的政治功能。新縣通過將蘇區(qū)時期大量革命舊址進行選擇性保護修繕并建造新的紀念性建筑,使曾經的革命首府政治空間轉型為紀念空間,在新時期具有其獨特的政治意涵和功用。

        首先,革命舊址和革命博物館等紀念性空間具有鮮明的政治象征性和意識形態(tài)屬性。得到保護和修繕的革命舊址主要是中共黨組織在歷史上的活動空間,革命博物館等紀念性建筑也主要展示中共黨組織的重要人物和活動事跡,這表明以空間為載體的歷史記憶具有鮮明的取向性和極強的選擇性。新政權在客觀的歷史空間中選取特定的空間加以紀念和宣傳,以賦予歷史意義的紀念空間承載著共產黨的革命斗爭歷史,祭奠無數為革命犧牲的革命烈士,昭示著共產黨前赴后繼、艱苦奮斗的歷史。新縣革命委員會曾有如下論述:“新縣的歷史是光榮的,為了把這段光榮的革命歷史和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優(yōu)良傳統和作風更好地一代一代傳下去,我們就應該把黨和紅軍在二十多年的斗爭中所留下來的、有重要意義的舊址、遺跡等文物很好地保護起來,因為它們就是歷史的見證?!?《關于公布第一批縣級重點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的指示》(1979年5月3日),新縣檔案館藏,檔號5-6。通過賦予新縣革命舊址和革命博物館等空間以中共革命的歷史意義,這些紀念空間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屬性一覽無遺,與天安門廣場等紀念性建筑一樣,成為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在中國合法存在的象征性符號。

        其次,革命舊址和革命博物館等紀念空間發(fā)揮著重要的政治教育功能。革命舊址和紀念地固定了對革命歷史事件的回憶,充當溝通歷史和當下的場所,使過去的革命斗爭歷史得到了空間上的具體化和印證。革命舊址和革命博物館的陳列物和文字說明則重構了已經失去的氛圍,充當革命回憶的媒介和暗示。關于革命舊址保護的目的,新縣革命委員會曾于1979年作了鮮明的闡述:“保護革命舊址、遺跡,目的在于紀念革命先烈,發(fā)揚優(yōu)良傳統,激勵和教育我們及后代人民永不忘本,永遠前進,保證無產階級政權永不褪色,是黨的一項重要的政治思想工作。”*《關于一九七九年重點革命舊址維修、樹標意見的通知》(1979年5月13日),新縣檔案館藏,檔號5-6。這直接指明了革命舊址、遺跡等紀念空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是對當今民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以增強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的凝聚力。這種思想教育在具有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空間導向下,一方面加強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公民的個人身份認同,另一方面強化社會主義國家的集體認同,能夠讓參觀者同時體驗到這個地點的過去意義和當今意義。

        四、結語

        近代以來,中國城市空間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其中政府權力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近代中國政權更迭頻繁的時代背景下,不同政權主導的城市空間改造因其政治意識形態(tài)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特點。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后,在國共對峙的特殊政治環(huán)境下,出現了國民政府首都與蘇區(qū)首府并存且意識形態(tài)各異的城市空間改造。中共在蘇區(qū)建立蘇維埃政權后,確立了作為政權象征的蘇區(qū)首府,并主導著首府城市空間重組與擴建。就城市形態(tài)而言,新集在近代以來經歷了兩次重大變遷,第一次是從集鎮(zhèn)變?yōu)槎踉ネ钐K區(qū)首府,進而成為整個蘇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第二次是國民黨重新占領后在此設立縣治,以原來的新集為治所,解放后中共延續(xù)了這一行政區(qū)劃。在城市形態(tài)發(fā)生兩次重大變遷的同時,新集在共產黨管轄下經歷了兩次空間轉型,并且各有顯著特點。

        第一次轉型是在新集被確立為蘇區(qū)首府后,城市空間由傳統的商業(yè)經濟空間轉型為特殊的革命政治空間。這一轉型主要表現出兩個特點:一是將舊有的空間改造成作為蘇維埃政權象征的黨政軍機關,權力機關的有序排列形成莊嚴的政治空間,具有鮮明的紅色政權表征;二是建設新的能夠體現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場所和機構,公共空間的建設和命名更為凸顯蘇維埃政權知識體系特性,尤其是移植蘇聯社會主義元素而開展的紅場和列寧號飛機場的建設,通過用國際共產主義符號為城市公共空間命名的方式傳遞共產主義意識形態(tài),進而形成對蘇區(qū)干部和民眾的隱性思想熏陶,是政府權力對于城市空間的微觀運作并對蘇區(qū)干部和民眾進行意識形態(tài)形塑的典型表現。這次轉型以國民黨軍隊占領新集而告終,國民黨為加強邊區(qū)控制而增設縣治,對新集的城市發(fā)展影響深遠。

        第二次轉型是在新集解放并改名新縣以后,城市空間由革命政治空間轉型為紀念空間。在國家重視革命舊址和歷史文物保護的政策主導下,新縣政府一方面通過對舊的革命舊址、遺跡進行保護和修繕,使其轉型為紀念性空間,成為歷史見證和回憶場所,打造溝通革命歷史和新中國政權之間的回憶媒介,以中共革命舊址的矗立彰顯其政權合法性;另一方面建造新的紀念性建筑,以革命的實物、圖片、文字材料等文化造型和朗誦、觀看、紀念活動等制度化的溝通保持著對過去的回憶,全面展示新集乃至整個鄂豫皖蘇區(qū)黨和紅軍的革命歷史,發(fā)揮對參觀者的革命傳統教育等政治功能,以此形塑對中共政權的合法性認同和對社會主義國家的集體認同。

        新中國成立后,新集城市空間的紀念性轉型與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擴建,二者有相同的政治意義,都是通過對舊的空間進行改造以及開辟新的紀念空間來強化中共合法性,并宣誓中國的主權。然而新集城市空間的第一次轉型卻有超越之處,它是共產黨進行城市空間改造的初步嘗試,在改造過程中除了政治空間的確立,還效仿蘇聯建造了紅場等城市公共空間,這一實踐遠遠早于天安門廣場的擴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蘇區(qū)城市空間的改造與擴建是共產黨賦予城市空間以政治意義的最早實踐。當時作為中央蘇區(qū)首府的瑞金,其黨政軍機關主要分散在瑞金所轄較為隱秘的鄉(xiāng)下村落中,*參考余伯流、凌步機:《中央蘇區(qū)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64-366頁。這自然是出于隱蔽和保證安全的考慮,然而就城市空間的政治性利用和改造而言,鄂豫皖蘇區(qū)首府新集的空間改造則更為典型。

        亚洲的天堂av无码| 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啦啦啦中文在线观看日本| 韩日美无码精品无码| 91网红福利精品区一区二| 亚洲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不见久久见免费视频6 | 亚洲国产成人影院在线播放| 99re6热在线精品视频播放6|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论理视频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无码av波多野吉衣| 日本动态120秒免费| 中文字幕色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人伦一区二区三|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 欧美 综合 另类 中字| 亚洲av天堂久久精品| 99久久99久久久精品蜜桃| 久久久亚洲成年中文字幕|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麻豆|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免费 无码 国产精品| 成人爽a毛片在线播放| 女人被爽到高潮视频免费国产| 免费av片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日本中文字幕婷婷在线| 一边吃奶一边摸做爽视频|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 日韩女优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美女射精视频在线观看| 美国少妇性xxxx另类| 欧洲-级毛片内射| 白白色发布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 欧美日韩不卡视频合集| 免费人成视频网站在线|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视频| 性一交一乱一乱一视频|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中文字幕| 五月激情四射开心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