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少婦喪夫,不能存活,則遍告之親戚,言將以某日自裁。而為之親戚者,亦引為榮,則鳩(籌)資為之治槥(音慧,意為小棺材)。前三日,彩輿鼓吹,如迎神人。少婦冠帔袞服,端坐輿中,游歷坊市,觀者如堵,有力者設(shè)宴飲之,少婦手鮮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誕子者,則就其手中乞花,用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盡,當(dāng)路結(jié)彩棚,懸彩繩其上,少婦辭別親戚,慨然登臺,履小凳,以頸就繩而歿,萬眾拍手稱美。
(清末民初·林紓《畏廬瑣記》)
□耕齋點評
林紓,字琴南,是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譯家?!段窂]瑣記》是林晚年所著的一部筆記,記錄了他于讀書或閑聊中所見聞的奇談軼事,其中這篇“少婦喪夫”可謂典型,讀來令人驚心動魄。
林琴南老家福建舊時有一種風(fēng)俗,年輕女子死了丈夫,生計有了困難時,往往會帶口信給所有的親戚,告知自己將于哪一天自盡。而作為她的親戚,非但不勸阻,反而都引以為榮,聚眾籌款為她購置簡陋的棺材。約定自殺的前三天,大家吹號打鼓,抬著彩轎,像迎神那樣去迎接這位寡婦。少婦穿著天朝的禮服,鳳冠霞帔,端坐轎中,被抬著上街游行,民眾擁堵圍觀,有財力的還在街頭擺了酒席款待這位尋死者。少婦手中捧著一束鮮花,觀眾中有年輕夫婦婚后沒生孩子的,爭相向她索要手中之花,為懷孕生子討個彩頭。三天游宴完畢,人們就在街頭搭架彩棚,把彩繩懸掛在架子上,少婦辭別親戚,毅然決然登上臺階,踏上小凳,將頭頸套入繩結(jié),上吊自盡,萬千觀眾齊聲拍手喝彩。
目睹一條鮮活的生命在眼前自縊而亡,圍觀的人們乃至親友不但不勸止,反而慫恿稱贊,這種觀念和行為的泛濫成俗,僅用“愚昧”兩字是難以解釋的。如果說,未開蒙的文盲可能麻木不仁,那么,像林琴南這樣的學(xué)問大師,總應(yīng)該有點測隱之心吧。但事實是,林恰是這一慘劇的目擊者,自述:“余七八歲時,老媼抱余觀之?!被蛘f,其時林尚年幼,不懂事。那么,追記這則軼聞,已是民國元年,林琴南已經(jīng)虛齡六十,居然還在文后補(bǔ)充了一段文字:“迨年十九時,翁學(xué)本為撫民分府,惡其事,乃大張告示以諭眾曰‘為嚴(yán)禁貞烈之事’。余觀而笑曰:‘然則勸導(dǎo)淫奔耳。’聞?wù)叽笮?。俗吏之不通,往往令人噴飯。”這里先要說明一下,清政府為了移民邊遠(yuǎn)地區(qū),在一些州設(shè)立分府,有點類似現(xiàn)在的開發(fā)區(qū),主要長官被稱為“撫民分府”相當(dāng)于如今副地廳級的干部。林琴南追憶說:待到自己十九歲那年,有位名叫翁學(xué)本的被派到閩中擔(dān)任撫民分府。翁氏聞知當(dāng)?shù)卮祟惷袼缀?,十分厭惡,?dāng)即張貼告示宣諭民眾:“嚴(yán)禁這種所謂‘貞烈’之事。”林琴南看了告示反唇相譏:“那么說是要勸導(dǎo)淫奔了!”聽到的人都不由大笑起來。完了,林還不忘諷刺一句:“庸官俗吏為文狗屁不通,貽笑大方,往往令人笑得把飯都噴了出來?!?/p>
林琴南飽讀詩書,被公認(rèn)為古典文學(xué)的最后一位大師;譯著二百余種,被譽(yù)為“譯界之王”,但學(xué)富五車,想不到思想?yún)s如此頑固守舊。可見缺了“人道”“人性”這類價值觀打底,一個人“文化”再高,照樣會良知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