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紅 榮進
多年來,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以“情感教育”為辦學特色,促進了學校的快速發(fā)展,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質,使學校散發(fā)出獨特的文化氣質,讓師生時刻徜徉在幸福、快樂的校園氛圍中,收獲著成長、成功的喜悅。
一、溯源:教育之鄉(xiāng)挖掘千載洵為大觀
南通早在北宋就被蔡襄、程頤贊譽為“天下道德君子之首”,著名理學家、教育家胡瑗也在此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學?!?,開創(chuàng)了“蘇湖教法”之先。
清朝中期后,張謇提出了“師范啟其塞,小學導其源,中學正其流,專門別其派,大學會其歸”的教育主張,在南通興辦起包括中小學、師范、特殊教育等一系列學校和博物苑、圖書館、劇場等公共教育機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近代教育體系,在當時處于全國領先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南通教育有了巨大的發(fā)展。從胡瑗到張謇,從李吉林到李庾南,南通教育從來都是“目中有人”的教育。如“蘇湖教法”提倡“經(jīng)世致用,重視時務”,主張明體達用;張謇主張“道德優(yōu)美,學術純粹”,注重人的德才兼?zhèn)?;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以兒童為中心,珍視兒童的感受,發(fā)展兒童的情感;李庾南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了基礎。南通教育是人本化的教育,自古至今具有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這樣的教育傳統(tǒng)深入南通教育人的靈魂,成為歷代南通教育人的永恒追求。
二、發(fā)展:教育大家披棘尋蹤砥礪奮進
在南通教育發(fā)展的歷程中,眾多的教育大家迤邐而行,可是能夠聆聽其教誨的人少之又少。但南通市田家炳中學的師生卻能親耳聆聽朱小蔓教授的教誨,可謂是莫大的幸運。
朱小蔓教授是情感教育研究領域的開創(chuàng)者和集大成者,以其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寬廣的實踐視野為中國基礎教育,特別是道德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自2015年開始,朱小蔓教授受香港田家炳基金會委托,進行“教師情感表達與師生關系建構”項目的研究和實踐。
朱小蔓教授所提出的情感教育,關注人的情感層面如何在教育的影響下不斷產(chǎn)生新的質疑、走向新的高度,也關注作為人的生命機制之一的情緒機制如何與生理機制、思維機制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以達到最佳的功能狀態(tài)。這是以人為本的教育觀,是教育人文主義的追求。教育的起點和歸宿是培養(yǎng)人,教育的動力和追求是發(fā)展人,教育的成敗是能否成就人。情感是人發(fā)展的內在靈魂和不竭源泉。所以,朱小蔓教授堅守的情感教育是對教育現(xiàn)實的深切關懷,是對人的慈愛悲憫,是對教育問題的長善救失。
2014年10月,朱小蔓教授選定南通市田家炳中學為“教師情感表達與師生關系建構”項目的種子學校,為學校提供了良好的發(fā)展契機,也成為南通教育“十三五”再攀新高的難得機遇。這成為南通教育和田家炳中學實現(xiàn)內涵發(fā)展的極佳契機和重要抓手,為教育教學質量增長提供了幫助,有利于實現(xiàn)教育改善人性的教化功能,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踐行:教育田園躬耕不輟深情守望
1.實踐基礎——“難忘教育”
南通市田家炳中學前身為南通市第三中學,2006年南通中學初中部整體并入。近年來,學校在學生德育、課堂教學改革、教師隊伍成長、義務教育均衡、學校育人情感場建設方面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
學校提出和踐行的情感教育有其內在的發(fā)展內涵。“十一五”以來,學校就形成了以“難忘教育”為核心的教育。它的基本機制就是“創(chuàng)設能夠給予學生強烈情感撼動的真實而生動的德育情境,給予學生難以忘懷的感受體驗,就能獲得持久穩(wěn)定的德育實效”?!半y忘教育”抓住了德育活動中難忘的場景、難忘的故事,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與體驗。最終,情節(jié)變成了情結,而情結又變成了難以磨滅、終身受益的美好印記。
2.實踐理念——“校園情感場”
學校以“難忘教育”為根本,并以此為基礎,在朱小蔓教授的指導下,提出了構建“校園情感場”的教育理念,建設有情感溫度的校園。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普通中學情感德育的實踐形態(tài)及其機制與路徑。實踐研究以學校德育工作中的現(xiàn)實問題為出發(fā)點,以情感德育為基本理論支撐,基于學校自身,基于學生的情感特征,以中學特別是普通中學為研究范疇,以普通中學的情感德育為主要研究對象,著力通過對普通中學德育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提煉、梳理,對中學生的情感發(fā)育特征、問題和需求的調查了解,探索并創(chuàng)造、豐富情感德育的實踐形態(tài),探尋普通中學情感德育的有效要素、共性經(jīng)驗、條件、機制和途徑。
學校的情感教育通過“建設具有情感溫度的校園,開展關注生命成長的活動單、自助單、互動單‘三單教學,滋養(yǎng)心靈的德育課程”,構建起“處處散發(fā)情感文化氣息,事事體現(xiàn)情感文明素養(yǎng)”的校園情感場。
3.實踐路徑——全域全程設計
現(xiàn)在,學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園情感場建設方面。校園情感場建設,是學校制訂的近期綱領性階段目標。校園情感場的建設,立足于探索情感教育研究在普通中學實踐的途徑、方式,探究如何建立校園情感場,如何構建健康、美好、和諧的校園生態(tài),將校園建設成具有情感溫度的育人場所。通過情感場的建設,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在情感的滋養(yǎng)下共生,以提升其價值感和幸福感。校園情感場建設有多條規(guī)劃路徑,包括環(huán)境建設、學科教學、德育課程、家校合作、教師情感素養(yǎng)提升、管理制度改進等,以此進行全域全程的整體設計。
目前,學校在實踐操作層面設計了三條路徑。一是通過學校管理者層面推進,包括學校情感文化建設、學校德育活動新思維、家校合作新模式三個方面;二是通過班主任層面推進,主要包括班級情感文化建設、家校合作新模式、班主任情感與師生關系構建三個方面;三是分學科的“情感—交往”型課堂研究,包括價值路徑與策略研究、教學實踐研究。
今后,南通田中教育人希望在校園情感場建設和情感場生態(tài)課堂建設取得突破后,繼續(xù)探索構建起涵蓋校園內外、實踐和發(fā)展朱小蔓教授情感教育理論的校園情感文化。
(責任編輯 張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