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穆寧
2018年春天,中國最早的公立美術學府——中央美術學院迎來百年華誕。為紀念百年校慶,中央美術學院舉辦了一系列活動。作為校慶活動的一個窗口,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將部分學術成果進行展示。最受矚目的當屬2018年3月16日~4月22日在該館展出的“悲鴻生命——徐悲鴻藝術大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次展覽幾乎囊括了徐悲鴻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徐悲鴻的藏品、被視為“悲鴻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也一并展出。
近日,本刊記者在展覽期間專訪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悲鴻生命——徐悲鴻藝術大展”策展人張子康,張館長給記者講述了策展的故事,以及他對美術館事業(yè)的思考。
圖 / 徐悲鴻作品《自畫像》(1922年)
徐悲鴻(1895~1953年),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中央美術學院的首任院長,他將自己的全部精力致力于復興中國藝術,力倡寫實主義藝術主張,改良中國畫,將素描、油畫引入中國,開創(chuàng)現(xiàn)代意義的大型歷史畫創(chuàng)作先河,在國際舞臺上積極傳播中國藝術。
為了系統(tǒng)全面地展示徐悲鴻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歷時半年多,得到徐悲鴻紀念館、天津博物館、國家圖書館、梅蘭芳紀念館等多家單位的大力支持,將徐悲鴻的油畫、國畫、素描、書法、美術教育、典藏中國古代書畫方面的歷史性貢獻分為六個板塊展示出來,30%的作品系首次展出,業(yè)內反響強烈。本次展覽展出了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簫聲》《泰戈爾像》《巴人汲水》等精品力作。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策展時從大量的文獻研究入手,注重藝術的學術價值,必須具有一定的展覽質量,學術上梳理得更有深度,呈現(xiàn)出新思考與新觀點。以往我們看到的徐悲鴻展覽都是碎片化的,從沒有全面展示過。由于看不到藝術創(chuàng)作的整體脈絡,很多人對徐悲鴻的認知是點狀的。這次展覽很重要的一點,是幫助大家建立對徐悲鴻的整體認知。徐悲鴻的藝術創(chuàng)作、文獻特別多,作品搜集起來比較困難,做一個全面的、有深度的學術梳理,需要付出很多心血與努力。”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張子康向記者介紹道。
《八十七神仙卷》,高30厘米,長292厘米。作品中描繪了87位道教人物畫像,包括3位帶有頭光的主神、10名武將、7位男仙和67名金童玉女?!氨櫳笔切毂櫈槠渌亍栋耸呱裣删怼房痰囊幻队≌?,徐悲鴻對此畫作評價極高,認為它是“世界所存中國畫人物無出其右”。
1937年,徐悲鴻在香港購得此畫,1942年遭竊丟失。1944年,徐悲鴻再次重金購回,此畫失而復得。1953年徐悲鴻去世后,夫人廖靜文將此畫連同徐悲鴻的千余件作品、千余件收藏及萬余件圖書資料捐獻給國家。此畫現(xiàn)藏于徐悲鴻紀念館。
作為與《八十七神仙卷》內容相似的另一幅尚存爭議的《朝元仙仗圖》(有學者認為作者為武宗元,另有學者認為屬三人繪制)在此次展覽中同時展出。《八十七神仙卷》是徐悲鴻的重要收藏之一,是塵封十年后的再次公開展示,學術界對兩幅作品的斷代仍存有爭議,也曾引發(fā)熱烈的討論。目前來說,大家普遍認為《八十七神仙卷》的藝術水準更高。張子康認為,通過多重視角、多重認知,可以推動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深度。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有很多東西是說不清的,我們可以在爭議中認知我們的文化,從認識思考中看到中國文化的魅力與價值。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原名“中央美術學院陳列館”,是新中國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專業(yè)美術展覽館。1998年,陳列館更名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2008年10月,美術館新館落成開放。2010年底,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被評為首批“全國重點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每年大約舉辦40個展覽和100場學術講座。
美術館具有展覽、教育、收藏和推廣的功能。美術館不是基于商業(yè)目的,而是為了創(chuàng)造文化價值。這是它與畫廊等其他機構不同的地方,也決定了它的非營利性。在美術館體系里,非營利性推動大家對文化的熱愛、對公益的支持。反過來,美術館的資金賬目和展覽質量受社會監(jiān)督,如此呈現(xiàn)良性互動,真正把公益平臺做好。
圖 / 徐悲鴻作品《泰戈爾像》(1940年)
張子康介紹說:“中央美術學院的學術資源非常豐富,一個專業(yè)性、學術性的機構如何服務于社會,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理念:‘用智識服務于社會’,智識生產可體現(xiàn)美術館學術能力高低,智識區(qū)別于知識,‘知識’是通過經驗和教育獲得的事實或信息;‘智識’則是指人們判斷事物和解決矛盾的邏輯與能力,以思考、理智、判斷為特征,從哲學層面上說,它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科學相連,從心理層面說,它描述了人們理性認識世界的高水平。美術館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是人類智識與價值的源泉。美術館應是為大眾提供知識和智慧的平臺。美術館的智識生產的權威性,可以讓人們通過認知與思考推動創(chuàng)造力?;诿佬g館的學術定位,我們建立了‘智識中心’,以紀錄片的形式推出了系列關于美術史、藝術家、展覽、講座、書籍等不同內容的智識片。我們在英國、美國設立了拍攝中心,每年可以完成100多部具有新觀點、新思想、新知識的片子,比如,《八十七神仙卷》我們做了上下兩集,展示了學者對《八十七神仙卷》與《朝元仙仗圖》這兩幅作品的分析與比較,通過細節(jié)對比,讓大家認知其作品的藝術價值與意義?!?/p>
張子康認為,現(xiàn)在公眾對美術館的要求越來越高,美術館工作面臨許多新挑戰(zhàn)。要想構建好美術館,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足夠專業(yè)。在強調學術的專業(yè)性之外,還有對空間環(huán)境、展覽展示、配套服務的諸多要求。美術館要盡可能給大家?guī)砻赖母惺埽ńㄖ毠?jié)和空間布局,以及餐廳、咖啡廳、書店等。據張子康透露,今年夏天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閉館裝修兩個月,改善展覽空間與服務環(huán)境,讓觀眾有更好的專業(yè)體驗。
“悲鴻生命——徐悲鴻藝術大展”讓我們仰望先生的同時,可以感知徐悲鴻對待藝術的執(zhí)著與真誠,他持之以恒的探索讓我們敬佩,他的藝術精神將激勵更多人的藝術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