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黛祺
近日,全國各地多起空巢老人慘死家中的消息被曝光。
嗟嘆之余,不免追問:老人子女尚在,緣何空巢?
這本是個沉重的問題,回答卻免不了孱弱無力:因為子女的不關(guān)心。
一直以來,父母與子女便處于不平等的兩端。父母愛子,天經(jīng)地義,而不孝子女,自古有之。于丹論“孝”,便曾悲哀于這種不平等性。她說:“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可我們會稱贊一對父母,說他們愛子是一種美德嗎?不,那是一種本能?!?/p>
將“孝”視作美德,而非本能,親情的天平令子女有了額外的砝碼,這微妙的不平等,便成了悲劇的根源。
或許不少人會辯解:我每個月都給父母買吃的穿的,一點兒不曾虧待他們,你如何能說我不孝呢?
殊不知,這種以物質(zhì)為媒介的“孝”,根本無法成為對父母的安慰和補償。畢淑敏曾經(jīng)寫道:“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shù)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帶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在孝的天平上,他們等值。
我卻要說,數(shù)以萬計的金錢也好,一枚硬幣也罷,若是沒有真正的敬愛、關(guān)懷和溫暖,那么在“孝”的天平上,他們都沒有重量。如果“?;丶铱纯础笨梢杂梦镔|(zhì)來填充,那么“孝”也就沒有了任何實質(zhì)性的內(nèi)容可談了。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睍r至今日,“不遠游”已是難以實現(xiàn)的幻景,但時時歸巢卻是并不奢侈的營養(yǎng)品。三毛在《守望的天使》中寫道:“每個孩子都會遇到兩個天使,他們曾為這個孩子的成長遮擋了一路的風(fēng)雨,而當(dāng)孩子長大以后,老天使們的翅膀卻已僵硬,再也無力為自己飛翔了。”為人子女的我們,該記住他們的溫暖,記住他們深情注視的目光,在遠去的路上一次次深情回望,一次次帶著感恩與愛回到他們身旁。
所以,請別再讓空巢老人以生命之痛叩問親情之殤。捧一顆赤誠之心,揣一份感動與溫暖,回家,回家,訴說煩惱,分擔(dān)痛苦,分享歡樂。讓親情的天平不偏不倚,便已足夠。
空巢,盼歸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