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元鋒
在育人的校園內有這樣一條標語:“考過高富帥,戰(zhàn)勝官二代。”這不禁令人沉思:教育這一培養(yǎng)人才的工程,何時變得如此世俗功利了!
1917年初,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當時北大的學生因為受科舉的影響,以為上大學就是為了獲得當官的資格。蔡元培一上任就告誡大家,大學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責,不當以之為升官發(fā)財之階梯。學習亦如此,重要的不是追逐名利,而是用知識充實自己。學習,首先要學會保持本心。
事實上,從古至今,絕不缺少這樣的人。如鑿壁偷光的匡衡,每天晚上借著鄰居的燈光讀書,幾十年如一日,終成知識淵博的經學家;又如王獻之夜以繼日地練字,不畏枯燥不辭辛苦,終成書法大家,與其父王羲之齊名,并稱“二王”。再看我國著名生物學家,實驗胚胎創(chuàng)始人童第周,在沒有電燈的情況下,在院子里利用天然光進行實驗,沒有培養(yǎng)胚胎的器皿,就用粗糙的陶瓷酒杯代替,就連解剖器也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極細的玻璃絲。在如此嚴酷的環(huán)境中,他仍堅定拒絕比利時大學的邀請,留守中國進行研究。他從不放棄自己的學術研究,和同伴們一起走過無數個春夏秋冬,終使我國實驗胚胎研究登頂世界。
他們堅守本心,不為功名利祿,不懼辛苦,是多么令人敬佩。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英語逐漸異變?yōu)橐婚T知識性的基礎學科和考試科目,以致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銳減,英語教育效率低下。像英語這門學科一樣異變的情況不在少數。如“從育,養(yǎng)子始作善也”演變?yōu)椤皩W而優(yōu)則仕”等。教育不是教導學生如何追名逐利,而是為了培養(yǎng)人才,引導學生樂學、好學,激發(fā)學生勇于鉆研的精神。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所謂學習,應堅守本心,不要讓功名利祿左右人生追求;所謂學習,不是死學,應是樂學,從而“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學習舍名利,守本心,于己有利,于社會有大利。讓我們舍名利,守本心,回歸教育與學習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