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欣
鄭國渠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于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修成后,引來用含泥沙量較大的涇水灌溉,增加土質(zhì)肥力,使雨量稀少、土地貧瘠的關中農(nóng)業(yè)迅速發(fā)達起來,變得富庶甲天下。同時,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于它發(fā)揮灌溉效益的100余年,還在于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后世引涇灌溉發(fā)生著深遠的影響,甚至至今還在造福著百姓。
然而,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這項無比偉大的古代惠民工程,卻是韓國一項“疲秦”間諜計劃成就的偉大工程。這項間諜計劃非常拙劣,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修建鄭國渠不但沒有耗竭秦國實力,起到疲秦的效果,反而使得秦國的關中成為沃土,秦國變得越發(fā)強大,加速了秦國一統(tǒng)天下的步伐。
秦國地廣人稀,為了鼓勵開墾土地,興修水利,公元前256年,商鞅實行變法,從而使秦國迅速強大,野心也膨脹起來,率先把吞并目光投向鄰國韓國,因為韓國位于秦國東出函谷關之后的交通要道,成為秦東擴的障礙。
當時秦軍是虎狼之軍,作戰(zhàn)勇猛果敢,且使用的武器也十分先進,銳利無比。面對強秦威脅,韓國成了驚弓之鳥,都城數(shù)遷,也擺脫不了秦國咄咄逼人的凌厲攻勢。
公元前307年,秦國終于奪取了夢寐以求的函谷關。這時,大平原上肥沃的土地和物產(chǎn)開始暴露在秦軍面前,秦國與鄰國之間短兵相接在所難免。當時,和秦國鄰近的魏國比較強大,公元前293年,韓魏聯(lián)手,同秦國進行一場大戰(zhàn)。結(jié)果,秦軍致命一擊,殺死韓魏聯(lián)軍24萬人。公元前291年,秦軍勢如破竹,攻取了韓國中原重鎮(zhèn),冶鐵手工業(yè)中心宛。短短一年后,在秦軍威脅下,韓國大片沃土被迫割讓給秦國。
然而,秦國一心想吞并天下,亡韓之心不死。從公元前403年立國到公元前246年,韓國共受到秦國較大進攻有19次。從公元前265年開始,秦國每年都從韓國奪取土地。韓國就像秦國嘴邊的一塊肥肉,被一塊塊蠶食著。
公元前262年,秦軍奪取韓國重鎮(zhèn)野王,切斷了太行山上上黨通往新鄭的道路,逼迫韓投降。最后,在強秦進攻下,韓國已處于崩潰的邊緣,將士尸橫遍野,百姓流離失所,景象慘不忍睹,可謂步步驚心。
秦國日益強大,很想以自己為中心,發(fā)動兼并戰(zhàn)爭統(tǒng)一全國,而韓國是近鄰,首當其沖,對此韓國也心知肚明。但此時的韓國,國運不濟,國力孱弱,士氣低沉,難堪重擊,隨時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公元前246年,韓桓王走投無路時,卻突發(fā)奇想,腦洞大開,采取了一個非常拙劣的策略,美其名曰“疲秦之計”。他耍了一個政治陰謀,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員鄭國為間諜,派其入秦,游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之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說的非常冠冕堂皇,是要幫助秦國大力發(fā)展農(nóng)業(yè),其不可告人的真實目的卻是要耗竭秦國的實力,延長秦國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進程,從而茍且偷生,以求得暫時的安寧。
而對于秦國來說,關中是秦國的基地,它為了增強自己的經(jīng)濟力量,以便在兼并戰(zhàn)爭中拔得頭籌,立于不敗之地,也很需要發(fā)展關中的農(nóng)田水利,以提高秦國的糧食產(chǎn)量。況且當時的關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著自然形成的十分雄厚的天然屏障,易守難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更是一個四面有天險扼守的安全之地。關中發(fā)展起來,秦國實力就會大大增強,統(tǒng)一大業(yè)就會指日可待。所以,一心想發(fā)展關中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著遠見卓識的秦始皇很快就采納了這一建議,同意鄭國興建聲勢浩大的水利工程,以便引來涇河水澆灌關中,更好地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而鄭國也不負眾望,充分利用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特點,巧妙設計引涇水灌溉工程,使渠水由高向低實現(xiàn)自流灌溉。同時,為保證灌溉用水源,鄭國又巧奪天工,采用獨特的“橫絕”技術,通過攔堵沿途的清峪河、蝕峪河等河,讓河水流入鄭國渠。
俗話說的好,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就在鄭國按部就班興建這一工程中,韓國“疲秦”陰謀敗露,秦始皇大怒,要殺鄭國。但鄭國胸有成竹,早就預料到會有這么一天,也早就想好了說辭。他義正詞嚴地說,興修水利工程就算是消耗秦國大量財政收入,那也沒用,韓國只能茍延殘喘,多支撐幾年而已,但興建該渠,卻可以使秦國變得國力強盛,人民富裕,而且會使萬代子民受惠,真正建立了“萬世之功”。鄭國還說,殺掉我沒什么,個人死不足惜,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工程要是半途而廢,那就太可惜了,太不值當了,那才是秦國不可彌補的巨大損失。秦始皇不愧是一位少有的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仔細琢磨,認為鄭國說得很有道理,同時,秦國的水工技術還比較落后,在技術上也需要鄭國,所以被鄭國徹底說服,一如既往,繼續(xù)重用,鄭國的身家性命也得以保全。他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經(jīng)過十年的努力,終于修建成功,被命名鄭國渠。從此,鄭國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遙相呼應,如同張開的兩翼,東方六國都處在其陰影之下,秦國國力變得更加強盛無比,秦滅六國也到了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時候。
鄭國渠建成之后,關中成為天下糧倉。據(jù)史學家估計,鄭國渠當時灌溉的115萬畝良田,足以供應秦國60萬大軍數(shù)年的軍糧。
公元前230年,秦軍拔劍直指韓國。對這時的韓國來說,弄巧成拙,疲秦之計變成了強秦之策,注定了韓國逃脫不掉失敗亡國的悲慘命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統(tǒng)一的最后決戰(zhàn)一拉開,韓國就土崩瓦解、灰飛煙滅了。鄭國渠建成15年后,秦滅六國,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
鄭國渠可謂是一項萬世惠民工程,中國最為強盛的漢唐兩王朝,都被它深深影響著。正是因為鄭國渠的灌溉,關中才能物產(chǎn)富饒,生活富足,才能供養(yǎng)起京師長安的億萬之口,漢唐盛世的國都才能呈現(xiàn)出歌舞升平的繁盛景象。歲月摧枯拉朽,光陰斗轉(zhuǎn)星移,鄭國渠在滄海桑田中湮廢了,但人們沒有忘記,一直在苦苦探尋?;侍觳回撚行娜?,1985年冬,陜西省文物保護中心的一位專家來到?jīng)芎舆叄K于尋找到了失蹤的鄭國渠。
二千多年后,就在鄭國渠遺址不遠處,有了一座新的水利工程,名字叫涇惠渠,渠名取涇河惠及關中大地和百姓之意。今天,關中平原上擁有130多萬畝良田,這恩惠的源頭,就是鄭國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