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婷, 高 睿, 滕 亮, 王一霖, 姚國泰, 陳江漢
隱球菌性腦膜炎是嚴重的深部真菌感染疾病,致死率高,治療困難,復發(fā)率高,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上升[1],其致病機制、免疫反應及治療手段都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建立隱球菌腦膜炎動物模型是隱球菌基礎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隱球菌腦膜炎動物模型主要有小鼠、大鼠、豚鼠、蠶、斑馬魚及家兔等[2-3]。小鼠對隱球菌天然易感,是目前較為成熟的動物模型,可通過氣管吸入、靜脈注射或腹腔注射菌液等接種途徑獲得,但小鼠體型小,血、腦脊液含量少,無法進行一些精細操作。建立家兔隱球菌性腦膜炎模型需使用免疫抑制劑,大鼠是否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說法不一。與小鼠相比,大鼠對隱球菌抵抗力更強,目前有氣管接種、靜脈注射、腹腔注射及腦池注射等途徑,氣管接種不能導致顱內(nèi)感染,靜脈注射和腹腔注射不能保證顱內(nèi)感染的一致性,無法控制實驗變量的統(tǒng)一[4]。目前尚無成熟的大鼠隱球菌腦膜炎模型及相關生存率的研究。在此,我們介紹一個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劑,可行性強、感染率高的大鼠新型隱球菌性腦膜炎模型。
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購于第二軍醫(yī)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新型隱球菌標準株H99來源于上海長征醫(yī)院皮膚真菌保藏實驗室,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培養(yǎng)基(YEPD)購于武漢谷歌生物,搖床、血球計數(shù)板、0.9% NaCl溶液、微量進樣器(高鴿 /100 μL)、大鼠腦立體定位儀(美國Stoelting公司)、手術器械、75%乙醇、縫合線、1%戊巴比妥鈉(美國Sigma公司)。
1.2.1 菌懸液的配制 新型隱球菌標準株H99接種于YEPD液體培養(yǎng)基中(酵母粉10 g,蛋白胨20 g,葡萄糖20 g,水1 000 mL),置于搖床中以30 ℃、225 r/min的條件培養(yǎng)16~18 h,0.9% NaCl溶液洗滌2次(3 000 r/min離心5 min),用血球計數(shù)板將菌懸液濃度分別調(diào)至2×106cfu/mL、2×107cfu/mL、2×108cfu/mL。
1.2.2 腦池注射 24只體重250~300 g的雄性SD大鼠隨機分成4組(A組、B組、C組、D組),1%戊巴比妥鈉(40 mg/kg)麻醉,剃去大鼠兩耳間頸背部的毛發(fā),用耳桿將其頭部固定在腦立體定位儀上,以兩耳背側(cè)下緣連線中點為中心,沿中線向切開約1.5 cm,分離皮下組織和肌肉,直至暴露出連接顱骨下緣和第一頸椎上緣的韌帶,用微量進樣器穿破此膜,進針約2 mm(約沒過針頭的斜面),保持微量進樣器位置不動,緩慢抽出50 μL清亮腦脊液,再由相同位置注入50 μL配制好的菌懸液,待注入完畢后針頭停留在原處約3~5 min再拔出,依次縫合肌肉及皮,全程無菌操作。
A組接種的菌負荷量為1×105cfu,B組為1×106cfu,C組為1×107cfu,D組為0.9% NaCl溶液對照組,觀察接種后大鼠臨床表現(xiàn),在第14、21天取腦脊液做培養(yǎng)計數(shù)[5],記錄28 d內(nèi)大鼠死亡情 況。
采用Graphpad 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Log-rank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大鼠毛發(fā)生長正常,姿勢體位正常,體重增加,反應靈敏;B組大鼠毛發(fā)正常,姿勢正常,體重無明顯減輕,反應力稍有下降;C組大鼠毛發(fā)干枯,失去光澤,體重進行性下降,呈明顯弓背向上姿勢,反應遲鈍;D組大鼠正常生長,毛發(fā)正常,姿勢無異常,體重正常生長,反應靈敏。
第14天和第21天腦脊液培養(yǎng)結(jié)果如圖1所示。A組菌負荷減少,從(27 000±4 858)cfu/mL降至(13 667±2 944)cfu/mL;B組菌負荷增加,從(33 000±7 682)cfu/mL升至(45 000±12 712)cfu/mL;C組菌負荷增加,從(49 500±23 856)cfu/mL上升至(72 600±15 060)cfu/mL;D組無菌落生長。
圖1 第14天和第21天大鼠腦脊液培養(yǎng)結(jié)果Figure 1 The results on day 14 and day 21 culture for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with the cerebrospinal fluid of rats
大鼠生存率如圖2所示,A組無大鼠死亡,生存率100%;B組在接種后第21天有1只大鼠死亡,28 d生存率83.33%;C組接種后第16天開始出現(xiàn)大鼠死亡,28 d生存率16.67%,中位生存時間23.5 d。統(tǒng)計學上,A組和B組生存曲線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與C組、B組與C組生存曲線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D組為對照組,所有大鼠全部存活。
圖2 大鼠28 d生存曲線Figure 2 The 28-day survival curve of rats after challenging with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by intracisternal injection
隨著隱球菌的研究不斷深入,其動物模型也在不斷發(fā)展,根據(jù)不同的研究目的,選擇不同的動物模型。隱球菌大鼠模型中,氣管接種主要用于建立隱球菌肺炎模型[6];靜脈注射和腹腔注射可以感染腦或肺,但感染的程度可能不同,無法控制實驗變量的統(tǒng)一。鞘內(nèi)注射可直接造成大鼠顱內(nèi)感染,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可以保證顱內(nèi)感染的一致性。
大鼠枕大池腦脊液豐富,從頸背部沿中線切開,分離組織肌肉,直至暴露連接顱骨下緣和第一頸椎上緣的韌帶,在可視的情況下保證進針的深度約1~2 mm,可避免觸碰深處神經(jīng)組織,此方法簡單可行,平均10 min可接種一只大鼠。前期研究發(fā)現(xiàn),新型隱球菌原代菌株毒性最強,轉(zhuǎn)平皿后生長出來的菌落毒性減弱,因此要選取原代培養(yǎng)皿上的菌落,增菌培養(yǎng)后立即接種造模,保持菌體活性,以避免造模失敗。
1×105cfu新型隱球菌鞘內(nèi)注射后,大鼠無明顯臨床癥狀,未導致死亡,腦脊液菌負荷量下降,這可能與大鼠自身免疫作用有關。既往研究顯示1×104cfu腦池注射后菌負荷進行性下降[7-8],由此可以推測當隱球菌菌負荷量不超過1×105cfu時,由于大鼠對新型隱球菌的免疫作用,腦脊液菌負荷逐漸下降。1×106cfu新型隱球菌鞘內(nèi)注射后,大鼠出現(xiàn)反應略遲鈍現(xiàn)象,無其他臨床癥狀,菌負荷上升,28 d死亡率16.67%。該結(jié)果表明1×106cfu已經(jīng)超出大鼠自身抵抗力,但病程進展相對較慢,短時間內(nèi)不能導致大鼠死亡,延長觀察時間可能會有更多大鼠死亡。1×107cfu新型隱球菌鞘內(nèi)注射后大鼠臨床癥狀明顯,菌負荷明顯上升,急性病程,感染率高,28 d死亡率達83.33%。統(tǒng)計學結(jié)果表明1×107cfu大鼠的生存曲線較1×105cfu和1×106cfu有顯著差異,提示1×107cfu可作為大鼠新型隱球菌腦膜炎模型構(gòu)建的鞘內(nèi)注射菌量。
曾有報道在腦池接種新型隱球菌前使用環(huán)磷酰胺,使大鼠處于免疫抑制的狀態(tài)[9],但是免疫抑制容易造成大鼠感染其他病原菌,導致造模失敗。在非免疫抑制狀態(tài)下,不同菌負荷造成大鼠感染程度不同,可根據(jù)實驗目的選擇不同的菌負荷,1×107cfu菌懸液鞘內(nèi)注射可建立較為理想的大鼠新型隱球菌腦膜炎模型。該方法簡單易行,感染率高,重復性好,為隱球菌的基礎研究提供良好的方法。
[1] SLOAN DJ, PARRIS V. Cryptococcal meningitis: epidemiology and therapeutic options[J]. Clin Epidemiol, 2014, 6 :169-82.
[2] 周文江, 陶林琳. 新生隱球菌感染動物模型應用進展[J]. 實驗動物與比較醫(yī)學, 2010, 30(3):220-224.
[3] TENOR JL, OEHLERS SH, YANG JL, et al. Live imaging of host-parasite interactions in a zebrafish infection model reveals cryptococcal determinants of virulence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vasion[J]. MBio, 2015, 6(5):e01425-15.
[4] 陳裕充. 隱球菌感染動物模型[J]. 中國真菌學雜志,2012,7(4):232-236.
[5] FRIES BC, LEE SC, KENNAN R, et al. Phenotypic switching ofCryptococcus neoformanscan produce variants that elicit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in a rat model of cryptococcal meningoencephalitis[J]. Infect Immu, 2005, 73(3):1779-1787.
[6] KROCKENBERGER MB, MALIK R, NGAMSKULRUNGROJ P, et al. Pathogenesis of pulmonaryCryptococcus gattiiinfection : a rat model[J]. Mycopathologia, 2010, 170(5):315-330.
[7] DZENDROWSKYJ TE, DOLENKO B, SORRELL TC, et al. Diagnosis of cerebral cryptococcoma using a computerized analysis of 1H NMR spectra in an animal model[J].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5, 52(2):101-105.
[8] KIRKPATRICK WR, NAJVAR LK, BOCANEGRA R, et al.New guinea pig model of cryptococcal meningitis[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7, 51(8):3011-3013.
[9] 馮峰, 施裕新, 夏淦林,等. 大鼠新型隱球菌腦感染的模型建立 [J]. 海南醫(yī)學, 2010, 21(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