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林
漢朝人羅威,家里的莊稼多次被鄰家的牛糟蹋。他和鄰居交涉,卻沒效果。羅威決定從牛身上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去割青草,然后放在鄰家的牛圈里。牛吃飽了,也就不再跑出去吃莊稼了。鄰居得知原委,頓覺愧疚,從此對牛加強了看管。
明朝禮部尚書楊翥,喜歡以驢代步。驢舍就安置在臥室旁邊。楊翥的鄰居老人,近六十才得了個兒子,寶貝得不得了。誰承想,這孩子一聽到楊翥家的驢子叫,就哭個不停。但他們知道楊翥是大官,不敢向楊翥說這個事。眼看那孩子一天天消瘦下去,老人還是把這件事和楊翥說了。楊翥二話沒說,就把心愛的驢子賣了,徒步上班。
李金鋒摘自《今晚報》
(人人都有自己的道德缺陷,當它發(fā)展到與公德相抵牾的時候,如何對待自己和別人,就成了考量我們每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一個標桿。本文適用于為人處世方面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