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單檐歇山式古建筑抗震性能振動臺試驗

        2018-05-29 06:57:38閆維明紀金豹
        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 2018年2期
        關鍵詞:模型

        周 乾,閆維明,紀金豹,楊 娜

        (1. 大同大學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大同 037009; 2. 故宮博物院,北京 100009;3. 北京工業(yè)大學工程抗震與結構診治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24; 4. 北京交通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北京 100044)

        0 引 言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今故宮博物院),擁有我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保持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是我國明清官式木構古建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物價值。這些古建筑按屋頂形式不同,可分為硬山、懸山、歇山、廡殿、攢尖等類型[1]。其中,歇山式建筑的屋頂含有4個坡,9條脊,其圖片資料見圖1。北京屬于8度抗震設防區(qū),地震的不可預見性及巨大的破壞性,對這些古建筑的安全構成了潛在威脅。近年來我國地震活動頻繁,造成大量古建筑受損[2-3]。開展故宮官式木構古建抗震性能研究,有利于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減小或避免其震害,實現合理保護。

        圖1 單檐歇山式古建筑

        對結構開展抗震性能分析,可采取數值模擬、振動臺試驗等手段,而后者較前者具有模型更接近真實結構、分析結果可信度更大等優(yōu)點。近年來,部分學者開展了木構古建抗震性能的振動臺試驗研究。李書進等[4]制作了足尺比例的日式木結構模型,模型無斗拱,屋面采用配重模擬。通過振動臺試驗,他們研究了模型的抗震性能,認為榫卯節(jié)點破壞是模型破壞的主要形式之一,而剛性屋頂(相對于柔性屋頂)有利于減小模型的地震響應。周乾等[5]制作了故宮太和殿三次間1∶8縮尺比例木結構模型,其中梁柱采用榫卯節(jié)點形式連接,柱底浮放于柱頂石上,模型無斗拱,屋頂采用混凝土板模擬。通過振動臺試驗,研究了扒釘(馬口鐵)、CFRP布、鋼構件加固榫卯節(jié)點后結構的抗震性能,認為鋼構件加固榫卯節(jié)點的效果最好,扒釘加固效果最差。王海東等[6]按1∶2縮尺比例制作了中國古建穿斗式木構架和現代木結構兩種模型。其中,穿斗式木構架的主要特征為梁柱榫卯連接,模型無斗拱,為前后兩坡屋頂形式,屋頂質量采用混凝土板配重塊模擬。通過振動臺試驗,他們研究了兩種模型的動力特性及地震波加速度峰值在0~0.5g條件下的抗震性能,認為在地震波強度較小時,穿斗式木構古建保持彈性狀態(tài);而在地震波強度較大時,榫卯連接及浮放柱底均可降低結構的地震響應。薛建陽等[7]按照宋《營造法式》相關規(guī)定,制作了1∶3.52縮尺比例的4梁4柱帶斗拱古建筑模型,并用混凝土模擬屋蓋,進行了振動臺試驗,研究了碳纖維布(CFRP)加固古建筑榫卯節(jié)點的抗震性能,認為加固模型的抗震性能較好,且柱架的耗能在模型整體的耗能減震中起最關鍵作用。高大峰等[8]制作了西安城墻永寧門箭樓的1∶6局部縮尺模型,用混凝土板模擬屋頂質量,考慮斗拱構造及平擺浮擱柱底,開展了振動臺試驗,獲得了柱底、榫卯節(jié)點及斗拱的耗能性能,認為小震作用下榫卯節(jié)點耗能占最主要地位,而中震時模型的耗能主要依賴于浮放柱底及斗拱。Yeo等[9]制作了臺灣傳統(tǒng)穿斗式(僅前后坡)木構古建的1∶2縮尺比例模型,采取振動臺試驗方法,研究了對稱斗拱與不對稱斗拱對結構抗震性能影響,認為考慮對稱斗拱的構架更容易產生震害,且斗拱震害主要從坐斗位置開始往上傳遞。另向坊恭介等采取足尺比例模型振動臺試驗方法,測試了日本傳統(tǒng)木構建筑的動力特性和地震破壞過程[10]。鈴木祥之等[11]制作了日本的古建筑的簡化振動臺試驗模型,研究了其抗震性能。以上成果,對于本研究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本研究基于已有成果,以故宮某單檐歇山式木構古建為對象,制作縮尺比例模型,采取振動臺試驗方法,研究地震作用下中國明清官式木構古建的抗震性能。與已有成果相比,本研究具有一定特點,具體表現在:1)試驗模型的完整性。這種完整表現在模型不僅含有斗拱、浮放柱底、榫卯連接的構架等構造,而且還考慮了墻體構造,采用了古建真實屋頂施工材料及工藝。模型上述的特征構造與中國明清官式木構古建的實際構造特征吻合。2)研究對象的創(chuàng)新性。從現有的振動臺試驗研究成果來看,已有研究中的古建筑屋頂大都用質量塊或配重模擬,或為其它木構古建屋頂類型。本研究模型明確為歇山屋頂類型。開展這種屋頂形式的木構古建抗震性能研究,其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可為歇山屋頂類型的木構古建提供保護參考。3)研究內容的全面性?;谏鲜鎏攸c,本研究建立于完整模型試驗的基礎之上,研究內容涵蓋浮放柱底、榫卯節(jié)點、斗拱、屋頂、墻體等構造的抗震性能,有利于全面了解中國明清官式木構古建的抗震性能。

        1 試驗概況

        1.1 模型搭建

        本研究的試驗模型設計由作者與《古建園林技術》雜志社馬炳堅先生共同完成。模型以故宮某單檐歇山建筑為原型,依據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相關規(guī)定略作修改,近似縮尺比例為1∶2,模型平、縱剖面圖見圖2,主要尺寸見表1,模型與原型的相似關系見表2[12-13]。本模型兼顧了《工程做法則例》的相關規(guī)定及故宮某古建實例的構造特征,因而模型與原型并非完全相似。模型的木構架部分采用故宮古建修繕常采用的紅松制作。本研究沒有考慮材料老化問題,因為材料老化問題非常復雜,需要專門探討,且故宮現有古建筑中,能夠拆下來用于試驗的舊料少之又少。但本研究采用的新料模型用于研究明清官式木構古建的浮放柱礎、榫卯、斗拱等構造的抗震性能是可取的,研究結果亦是可信的。本模型包括浮放柱礎、柱架、(五踩)斗拱、歇山屋頂、墻體等明清官式木構古建所具備的所有構造,其施工均在試驗現場(北京工業(yè)大學工程抗震與結構診治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試驗大廳)完成,各工種的施工工藝完全符合我國明清官式木構古建的相關要求。模型搭建時,對底部邊界條件處理如下:柱頂石底部與振動臺面固定,柱頂石頂部則浮放擱置柱子。該底部邊界處理方式與古建筑真實情況基本吻合。地震作用下,柱底不承擔彎矩,僅傳遞軸力。模型搭建過程的部分照片見圖3所示。

        圖2 模型尺寸圖(單位:mm)

        表1 模型主要尺寸

        表2 結構原型與模型的相似比

        圖3 模型搭建照片

        1.2 測點布置

        結構受到的地震力大小可用加速度來反映?;诖耍谀P偷湫筒课徊贾眉铀俣葌鞲衅?,以測定模型不同位置的加速度響應情況。本研究主要探討單檐歇山式木構古建的抗震性能?;谘芯磕繕?,在其主要抗震構造如浮放柱底、榫卯節(jié)點、斗拱、屋頂等部位放置傳感器。另考慮水平雙向地震作用,傳感器亦采取雙向布置。加速度傳感器型號均采用ICP低頻傳感器KD1050L,具體位置及編號為:1)振動臺面正中,節(jié)點編號3、4,以獲得傳到振動臺面的實際地震波加速度大??;2)浮放柱底,節(jié)點編號5、6,以獲得地震波上傳至浮放柱底的加速度大小,并研究浮放柱底與柱頂石之間的摩擦滑移減震情況;3)平板枋正中頂,節(jié)點編號7、8,以研究地震波上傳至平板枋時的加速度大小,并研究木構架榫卯摩擦轉動的減震情況;4)桃尖梁正中頂,節(jié)點編號:1、2,以研究地震波上傳至斗拱頂時,斗拱分層構件摩擦錯動減震情況;5)脊檁正中布置,節(jié)點編號9、10,以研究地震波由斗拱頂傳至屋頂后的放大情況。上述編號中,奇數代表加速度傳感器沿x向(東西向)布置,偶數代表加速度傳感器沿y向(南北向)布置。

        為測定模型典型位置的位移響應,在上述節(jié)點附近(節(jié)點9、節(jié)點10除外)還布置了941型拾振器為主的位移傳感器。不同類型傳感器照片見圖4,模型測點布置位置見圖5。

        圖4 拾振器(兩端)及加速度傳感器(中)照片

        圖5 測點布置圖

        1.3 加載方案

        首先對模型施加白噪聲激勵,以獲得模型基本動力特性。隨后施加適合于故宮場地類型(Ⅱ類)的1940年El-Centro波,x、y雙向作用于模型,各方向加速度峰值比例為x∶y=0.85∶1,時間間隔為0.01s,持續(xù)作用時間為15s。加載時,地震波的加速度峰值逐級增大,以研究模型的抗震性能。需要說明的是,根據要求,僅采用一種地震波作用(結構抗震評估中一般采取3條地震波作用),且每次試驗后不便于再次測試模型損傷后的動力特性,以后的研究中應予以補充。地震波加載工況詳見表3所示。

        2 試驗現象

        2.1 現象描述

        工況1(白噪聲激勵)略。

        表3 地震波加載工況

        說明:x為東西向,y為南北向。

        1) 工況2。從試驗現象來看,模型并不是東西或南北向平動,而是表現出屋頂為主的平面內輕微幅度的扭擺,見圖6(b)。其原因在于,歇山式屋頂質量分布并不是均勻的。這種形式屋頂前后坡質量與左右坡質量并不相等,所以不可能是均勻振動。但是,厚重的屋頂作用非常大,它是主要抗震的構造之一。在低烈度地震作用下,模型產生輕微的扭擺,結構作為一個整體產生振動,各構件均能保持完好。

        2) 工況3。隨著地震波強度增大,模型開始產生略為明顯的平面扭擺,且表現為整體形式的運動。可以看到屋頂帶動斗拱、梁枋產生可見擺動。浮放柱底提供恢復力,使得搖擺的構架很快的恢復到原來的位置。由于該工況的烈度已接近7度,北側墻體在這個烈度地震作用下開始產生局部倒塌,見圖6(c)虛線標記部分。這是和(汶川)地震中的砌體結構破壞的震害很接近的。

        3) 工況4。地震波強度繼續(xù)增大,柱架晃動較為明顯。其間,榫卯節(jié)點產生了插榫-拔榫過程,但由于柱架運動不劇烈,因而這種榫卯運動也是輕微的。柱底猶如一個不倒翁,在柱頂石上往復搖擺,見圖6(d)。屋頂則像一個大的質量塊,壓在柱架上。水平地震力產生傾覆彎矩,而屋頂質量產生抵抗彎矩,使得柱架迅速復位。可以認為,厚重屋頂是保證木構架復位的重要前提。

        4) 工況5。構架隨著地震波強度增大晃動明顯,北側墻體幾乎完全倒塌,見圖6(e)虛線所示。從試驗現象來看,木構架猶如一個柔性體系,而且是一個組合結構。雖然墻體倒塌了, 但木構架的整體性能非常好,在地震作用下產生明顯搖擺,但由于有厚重屋頂的作用,其很快產生復位。不同構件如榫卯、斗拱之間不斷地產生開合、錯動,但均能復位,而且沒有明顯破壞的癥狀。另可以看到,古建筑真正抗震的部分是木構架,因為在墻體倒塌后,木構架依然聳立,靠的是其自身的抗震力。

        圖6 試驗視頻截圖

        5) 工況6。地震作用下,模型做明顯的晃動,南側墻體開始產生倒塌,見圖6(f)虛線部分。柱底在柱頂石上搖擺明顯,但在屋頂的作用下,其很快能恢復到初始位置附近。榫卯節(jié)點在不斷地做插榫和拔榫運動,產生較為明顯的“吱聲”。屋頂在地震作用下產生平面內扭擺,幅度較明顯。但是,木構架完整性能非常好,猶如一個整體工作,且無明顯破壞,體現了良好的抗震性能。

        各工況條件下模型試驗視頻截圖見圖6所示。

        2.2 討論

        1) 柱底的擺動是亮點。本研究中,各工況地震作用下,各柱架基本保持同步擺動,方向一致。由于柱子有截面的,其底部邊界猶如兩個支點,使得強震作用下,各柱子分別以底部的兩個支點為原點,在柱頂石上產生往復搖擺,見圖7。但是由于屋頂重量很大,柱架及時擺動幅度較大,屋頂重量產生的恢復力彎矩始終大于地震力的傾覆彎矩。因而木構架始終能恢復到初始位置附近。柱底不能完全與初始位置重合,偏離約5~20mm。當然,由于柱底是平擺浮擱在柱頂石上的,因而柱底在往復搖擺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夾雜著與柱頂石之間的摩擦滑移運動。但從試驗現象來看,柱底在柱頂石的往復的搖擺運動是主要的,而與柱頂石之間的摩擦滑移運動是次要的。

        圖7 柱底搖擺運動示意圖

        2) 木構架在地震作用下發(fā)生較為明顯的搖晃,額枋端部的榫頭與柱頂的卯口之間發(fā)出吱聲,并隨地震波強度增大而逐漸響亮。但是,構架以一個整體形式產生搖擺,沒有出現拔榫明顯的問題,可反映榫卯連接形式的可靠性與有效性。當然,榫頭與卯口之間的摩擦和擠壓運動,亦能耗散部分地震能量。試驗結束后,勘查發(fā)現部分柱的卯口位置、額枋的榫頭位置出現了劈裂(圖8)。這說明了榫卯節(jié)點是中國木構古建易產生震壞的部位,其主要原因在與榫頭與卯口擠壓過程中,榫頭或卯口的局部應力過大所致。但是,由于榫頭與卯口仍有充分的搭接(未產生脫榫或較大尺寸的拔榫),因而可認為震后的木構架仍是安全的,滿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的要求。

        圖8 額枋端部的水平裂紋

        3) 斗拱在整個試驗過程中始終表現為一個整體在運動,猶如一個大球鉸隨屋頂擺動,但能很快復位,沒有明顯的構件開裂、掉落、變形等現象。這反映了斗拱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分析認為:這與木材材料的良好彈性性能,以及斗拱構件之間可靠連接密切相關。試驗結束后,經勘查發(fā)現有部分三才升脫離原位置10~20mm(圖9),但基本不影響斗拱受力性能。這反映了明清官式木構古建斗拱有較好的抗震性能。而且,斗拱在地震作用下,其構件之間產生的擠壓、咬合、摩擦滑移,可耗散部分地震能量。

        圖9 斗拱松動

        4) 屋頂運動形式為平動為主,但帶有輕微水平面扭擺。其主要原因歇山式屋頂在東西、南北雙向的質量不一致,導致木構架運動方向不是完全東西向或者南北向。但是木構架擺動步調基本一致,因而屋頂運動始終在水平面。這意味著屋頂不可能產生豎向平面內搖晃或傾覆。此外,各工況地震波作用下,屋頂沒有掉瓦。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各瓦壟用灰漿抹齊,底瓦和蓋瓦之間有很好的粘接力;另一方面屋蓋作平面內整體平動,屬運動體系(非結構體系),瓦件受到的地震力不大。另本模型屋頂非常厚重,但其重心始終保持在柱架平面范圍內,因而在地震作用下不易產生傾覆。試驗現象表明:由于厚重屋頂提供的恢復彎矩大于地震力產生的傾覆彎矩,因而避免了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產生倒塌。而對結構整體而言,厚重屋頂亦增大了結構整體質量,延長了結構自振周期,有利于結構整體隔震。

        結構的振動形式與參與振動的質量密切相關。本研究中模型屋頂的質量遠大于柱架,因而在地震中對結構的振動形式起主要作用。試驗現象表明:歇山屋頂在平面內產生了較為明顯的扭擺,其原因與歇山屋頂本身質量分布不均密切相關。當然,浮放柱底、榫卯節(jié)點等構造亦產生變形。盡管試驗現象中表現不明顯,但研究浮放柱底、榫卯節(jié)點的變形對結構整體扭擺的影響,仍有重要意義,亦是后續(xù)研究的重要內容。

        5) 兩側山墻倒塌時所處于的工況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兩側山墻的砌筑工藝有一定差別。本模型山墻均為傳統(tǒng)古建墻體施工的填餡式砌法,即墻體為200mm厚,兩端用60mm寬磚砌筑,中間80mm寬度內填碎磚。這種施工工藝是有科學道理的。一方面,山墻非受力主體,僅起保溫隔熱作用,因而不需要較大強度;另一方面,古人在建筑施工中,會產生很多磚廢料(小磚頭),把它們填餡于墻體中,可節(jié)約施工材料。本模型的山墻施工中,個別工人對上述施工工藝缺乏了解,在砌筑南側山墻時,其碎磚部分用仍用灰漿堆砌,使得墻體強度較大,因而地震力較大時才產生墻體倒塌。北側山墻施工時,上述不當施工做法得到糾正,因而北側山墻在較小的地震作用下即產生開裂、倒塌,這是符合木構古建震害機制的,即“墻倒屋不塌”。

        3 試驗分析

        3.1 動力特性

        對模型施加x、y雙向白噪聲,獲得模型頂部典型節(jié)點9、節(jié)點10的加速度響應曲線。對上述曲線進行傅立葉變換,可獲得模型震前基頻,見圖10~11, 其中C1指工況1(白噪聲激勵), Am指傅立葉譜。由圖可知,模型的基頻為f=1.47Hz,且x、y向相同。分析認為,模型屋蓋剛度遠大于木構架,可近似為一個剛體。而各柱截面為圓形,其在各個方向的水平剛度相同。白噪聲激勵下,屋蓋產生平面內晃動,并使得各個柱子產生相同側向變形(在浮放柱頂石上做近似同步搖擺運動),因而模型在x、y向的基頻相同。

        圖10 節(jié)點9頻譜分析

        圖11 節(jié)點10頻譜分析

        采用半功率法測定模型的阻尼比ζ。其基本原理為:對于結構的頻率—振動響應曲線而言,當結構振動響應的幅值降至2(-1/2)時,其對應的頻率條件下,輸入功率為響應功率峰值的一半。由上述關系可得[14]:

        ζ=(f2-f1)/(f2+f1)

        (1)

        式中,ζ為振動體系的阻尼比,f1、f2分別為振動體系頻譜曲線中基頻f0對應峰值Am0下降至其值的2(-1/2)后,分別對應的頻率值,見圖12所示。

        圖12 阻尼比計算方法

        求解阻尼比ζ=4.6%,該結果與文獻[14]提供的參考值基本吻合。

        3.2 位移響應

        試驗獲得了各工況條件下,典型節(jié)點的位移響應曲線,見圖13,其中u3、u5、u7、u1分別代表振動臺面、浮放柱底、平板枋頂、斗拱頂在x向的位移響應,u4、u6、u8、u2分別代表振動臺面、浮放柱底、平板枋頂、斗拱頂在y向的位移響應。上述曲線的主要特點為:

        1)x向。u3可反映振動臺面的位移響應情況。從形狀來看,該曲線是不均勻、不穩(wěn)定的,可反映振動臺面的振動的無規(guī)則性。u5反映的是柱底在柱頂石上的滑移相應情況。由圖可知,首先,該曲線是較為穩(wěn)定的,可反映柱底在地震作用下的穩(wěn)定響應狀態(tài)。其次,曲線形狀近似表現柱根以平穩(wěn)位置為中心的往復運動,亦可反映柱底的穩(wěn)定地震響應狀態(tài)。再次,u5曲線形狀相對于u3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可反映柱底與柱頂石的摩擦滑移改變了地震波的特性。u7反映的是榫卯節(jié)點減震對結構位移響應的影響。從曲線形狀來看,該曲線形狀近似保持穩(wěn)定,即沒有出現凸起的峰值點。曲線表現為近似以平衡位置為中心的往復振動,亦可反映該節(jié)點位置的穩(wěn)定振動狀態(tài);位移響應曲線形狀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可反映榫卯節(jié)點的相對運動可再次改變傳至該位置的地震波特性。u1反映的是地震波由柱頂至斗拱頂后,節(jié)點的位移響應情況。從曲線形狀看,u1位移響應曲線和u7相近,可反映斗拱之間的擠壓和咬合對改變地震波的特性影響不大。從波形來看,曲線近似保持穩(wěn)定,且保持較穩(wěn)均勻的振動狀態(tài),可反映該節(jié)點保持的穩(wěn)定振動狀態(tài)。

        2)y向。u4可反映振動臺面在y向的位移響應情況。從曲線形狀來看,u4與u3完全不同,可反映振動臺面在不同方向的位移響應情況不同。類似于x向,地震波傳至柱底位置的位移響應曲線u6、平板枋頂的位移響應曲線u8,其形狀均發(fā)生明顯改變,可反映浮放柱底、榫卯節(jié)點在y向可改變地震波的特性。另u4、u6、u8曲線均保持近似均勻、穩(wěn)定,可反映上述節(jié)點在地震作用下保持的穩(wěn)定振動狀態(tài)。

        圖13 典型節(jié)點位移響應曲線

        3) 隨著地震波強度增大,對于柱底往上的各節(jié)點而言,其位移響應的曲線仍然是近似穩(wěn)定和均勻的,可反映不同烈度地震波作用下,本模型均保持穩(wěn)定的振動狀態(tài)。

        表4為各工況條件下典型節(jié)點的位移響應峰值,其主要特點為:

        表4 各節(jié)點位移峰值

        1) 對任一工況而言,柱底的位移響應峰值比榫卯節(jié)點、斗拱的位移峰值都小。各工況中,柱底位移響應峰值最大值僅為10.08mm(工況6,y向)。該值可反映地震作用下,浮放柱底與柱頂石之間的相對摩擦滑移并不明顯。結合試驗現象不難發(fā)現,地震波強度較小時,浮放柱底與柱頂石之間為近似鉸接關系。由于柱底有一定截面,因而其在柱頂石上產生搖晃時,表現為柱底截面周邊在柱頂石上來回晃動,且每一次柱底都不能準確地回到原來的位置,因而產生了很小的位移。地震波強度增大后,盡管由于柱底與柱頂石為平擺浮擱關系,柱底在柱頂石上產生了摩擦滑移,但是這種滑移更多的還是源于柱底在搖晃過程中的復位偏差。且地震波強度越大,柱底搖晃更明顯,柱底在復位過程中,與初始位置產生的偏差越大。

        2) 各工況條件下,平板枋的位移峰值明顯大于柱底。這一方面可反映柱架的相對于柱底有較為明顯搖晃,另一方面可反映榫卯節(jié)點的摩擦擠壓對減小結構的位移響應不明顯。又斗拱頂部的位移峰值比平板枋頂增長不明顯,在y向甚至出現了斗拱的位移響應峰值小于平板枋頂的情況。這可反映斗拱在一定程度上可減小結構整體的位移響應。分析認為,斗拱有很多尺寸較小的構件有下至上層層疊加而成,地震作用下相鄰層之間的構架互相摩擦、擠壓,在耗能的同時,限制了構架的側移。

        3) 各節(jié)點在y向的位移峰值略大于x向的位移峰值。分析認為,由于地震波在y向的峰值要大于x向,因而結構整體在y向的搖晃響應比x向更加明顯。

        4) 隨著地震波強度增大,各節(jié)點的位移響應峰值增大。從工況4起,平板枋頂、斗拱頂部節(jié)點位移響應峰值相對前幾個工況增長明顯。

        3.3 加速度響應

        試驗還獲得了典型節(jié)點的加速度響應曲線,見圖5。其中,a3、a5、a7、a1、a9分別表示振動臺面、浮放柱底、平板枋頂、斗拱頂、梁架頂在x向的加速度響應,a4、a6、a8、a2、a10分別表示振動臺面、浮放柱頂、平板枋頂、斗拱頂、梁架頂在y向的加速度響應。

        圖14加速度響應曲線的主要特點為:

        圖14 節(jié)點加速度響應曲線

        1) 從曲線形狀看,a3、a5、a7、a1曲線形狀各不相同;a4、a6、a8、a2曲線形狀亦不相同;以上可反映地震波由振動臺面?zhèn)髦粮》胖住㈤久?jié)點、斗拱等構件時,由于上述構件組件之間的摩擦、咬合等耗能運動,可改變地震波的特性。另a1、a9的曲線形狀相似,a2、a10的曲線形狀亦相似;以上可反映地震波由斗拱頂部再往上傳遞時,由于沒有減震構件的作用,其波形特性未發(fā)生明顯改變。

        2) 各工況條件下,傳至振動臺面的地震波加速度曲線是不穩(wěn)定的,且在地震波強度較大時表現明顯。然而地震波由振動臺面往上傳至浮放柱底、斗拱頂時,上述位置的加速度響應曲線近似表現為均勻、穩(wěn)定??煞从成鲜鰳嬙鞂Φ卣鸩ǖ奶匦杂幸欢ǖ母淖冏饔?,即不同構件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減小結構受到的地震響應。如柱底在柱頂石上的摩擦、搖擺,斗拱構件之間的摩擦、擠壓,上述運動均有利于結構保持穩(wěn)定振動狀態(tài)。與浮放柱底、斗拱相比,平板枋頂位置(地震波由下傳至該位置時,榫卯節(jié)點要產生相對轉動和擠壓)的加速度響應曲線有高聳點。分析認為,節(jié)點的加速度值與其受到的地震力密切相關;地震作用下,柱架產生搖晃,致使額枋端部的榫頭與柱頂的卯口之間不斷做開合運動,且彼此間產生較大的擠壓力,因而使得榫卯節(jié)點位置附近的節(jié)點的加速度響應曲線會出現高聳點。

        3) 各節(jié)點在x向與y向的加速度響應曲線形狀不同,可反映結構在上述兩個方向的地震響應情況不同,這與結構的非完全對稱性及地震波作用的隨機性密切相關。

        將圖14中各曲線峰值連線,可繪出同工況條件下,各節(jié)點加速度峰值變化曲線,見圖15。曲線的主要特點為:

        圖15 節(jié)點加速度響應峰值曲線

        1) 對于任一工況而言,地震波傳至振動臺面的加速度峰值最大;地震波傳至柱底位置時,由于柱底與柱頂石之間的摩擦運動,耗散部分地震能量,該位置加速度峰值略有降低。地震波傳至平板枋頂位置時,由于榫頭與卯口的相對轉動,再次耗散部分地震能量,該位置加速度峰值繼續(xù)降低。地震波傳至斗拱頂部時,由于斗拱分層構件之間的摩擦和錯動,進一步耗散部分地震能量,該位置加速度峰值繼續(xù)降低。地震波傳至梁架頂部時,由于沒有耗能組件,因而該位置的加速度峰值略有增大。由上可知,平擺浮擱柱底、榫卯節(jié)點、斗拱均可發(fā)揮減震作用。

        2) 對于不同工況而言,隨著輸入到振動臺面的地震波強度增大,結構各部位典型節(jié)點的加速度亦有所增加。但隨著高度的增加,結構加速度峰值的增幅并不明顯,可反映結構本身具有良好的抗震構造。即本模型中榫卯節(jié)點、斗拱、浮放柱底等構造的特殊性,有利于減小地震作用對結構的破壞。其中,榫卯節(jié)點和斗拱的曲線坡度較平緩,而柱底位置曲線相對較陡。由此可反映后者構造減震性能較差。

        3) 各工況條件下,結構各節(jié)點在x、y向的加速度峰值變化特點相近。

        采用加速度均方根(有效值)來進一步研究不同構造的加速度響應情況,有利于較完整地獲得不同構造的減震性能。均方根一般用于表示隨機振動過程中隨機變量的能量情況,其表達式為[15]:

        (2)

        式中,ai為第i個時刻的加速度峰值,n=1500。RMS值越小,則說明減震效果越好?;谠囼灁祿?,獲得各節(jié)點的加速度RMS曲線,見圖16。易知在x、y雙向各節(jié)點的RMS值變化規(guī)律與圖15基本相同,即結構的地震響應隨著地震波強度增大而明顯,浮放柱底、榫卯節(jié)點、斗拱等構造均能不同程度發(fā)揮減震作用,而屋頂對地震響應則有放大作用。

        圖16 節(jié)點RMS曲線

        3.4 減震系數

        為討論浮放柱底、榫卯節(jié)點、斗拱、屋頂等構造對結構整體抗震性能的影響,引入減震率β。

        定義βx(z)、βy(z)分別為浮放柱底在x向、y向的減震率,其表達式為:

        βx(z)=a5max/a3max
        βy(z)=a6max/a4max

        (3)

        式中,a3max、a5max分別表示振動臺面、浮放柱底在x向的加速度響應峰值;a4max、a6max分別表示振動臺面、浮放柱底在y向的加速度響應峰值。(3)式可反映地震波從振動臺面?zhèn)髦林孜恢煤蟮膹姸人p情況。βx(z)、βy(z)越小,則浮放柱底的減震性能越好。

        定義βx(s)、βy(s)分別為柱架榫卯節(jié)點在x向、y向的摩擦轉動減震率,其表達式為:

        βx(s)=a7max/a5max
        βy(s)=a8max/a6max

        (4)

        式中,a7max、a8max分別表示平板枋頂在x向、y向的加速度響應峰值。(4)式可反映地震波從浮放柱底傳至平板枋頂后的強度衰減情況。βx(s)、βy(s)越小,則榫卯節(jié)點的減震性能越好。

        定義βx(d)、βy(d)分別為斗拱在x向、y向的減震率,其表達式為:

        βx(s)=a1max/a7max
        βy(s)=a2max/a8max

        (5)

        式中,a1max、a2max分別表示斗拱頂在x向、y向的加速度響應峰值。(5)式可反映地震波從平板枋頂傳至斗拱頂后的強度衰減情況。βx(d)、βy(d)越小,則斗拱的減震性能相應越好。

        定義βx(w)、βy(w)分別為屋頂在x向、y向的減震率,其表達式為:

        βx(s)=a9max/a1max
        βy(s)=a10max/a2max

        (6)

        式中,a9max、a10max分別表示屋架頂部在x向、y向的加速度響應峰值。(6)式可反映地震波從斗拱頂傳至屋架頂后的強度衰減情況。βx(w)、βy(w)越小,則屋頂的減震性能相應越好。

        由上述定義參數,可繪出不同工況條件下的上述β曲線,見圖17。

        圖17 β曲線

        圖17中β曲線的主要特點如下:

        1) 對于任何構造而言,當β<1時,可反映該構造具有減震性能。由圖17可知,除屋頂外,其他構造的β值在各工況條件下基本上小于1,因而浮放柱底、榫卯節(jié)點、斗拱構造均具有一定的減震性能。

        2) 對于βx(z)而言,隨著地震波強度增大,其值波動不大,但有減小的趨勢,可反映柱頂石在x向的減震率比較穩(wěn)定。βy(z)隨著地震波強度增大,其值明顯趨于減小,可反映其減震性能逐漸增加。分析認為,浮放柱底與柱頂石的連接構造,使得二者之間可產生摩擦滑移,見圖18。地震波強度較小時,傳至柱底的地震力或小于浮放柱底與柱頂石之間的靜摩擦力,柱底表現的運動形式以在柱頂石上往復搖擺為主,二者之間耗散地震能量很小。地震波強度增大,柱頂石與柱底間的靜摩擦力被克服,浮放柱底開始在柱頂石上產生往復運動。盡管地震作用下柱底與柱頂石之間產生了明顯的搖擺運動,但是其間的摩擦滑移亦很明顯。地震波強度越大,這種摩擦運動越明顯,耗散的地震能量越多。由此可知,浮放柱底是有一定減震性能的。βx(z)、βy(z)變化趨勢不同,可反映地震作用下柱底在柱頂石上運動的隨機性。另βy(z)曲率下降更明顯,其主要原因在于結構整體在y向受到地震力更大,柱底與柱頂石之間摩擦滑移作用更明顯,因而βy(z)值相對而言更小。

        圖18 浮放柱底與柱頂石連接構造

        3) 對于βx(s)而言,隨著地震波強度增強,其值趨于減小,尤其是在地震波強度較大時表現明顯。分析認為,βx(s)主要通過榫頭與卯口之間的摩擦轉動來體現。地震強度較小時,構架側移較小,梁端榫頭與柱頂卯口之間的作用不明顯,摩擦耗能較少,榫卯節(jié)點減震性能較弱。地震波強度增大,構架產生較大側移,并引起榫卯與卯口之間擠壓程度增大,摩擦作用增強,榫卯節(jié)點耗能性能增大,且在不脫榫的前提下,地震波強度越大,榫卯節(jié)點耗能性能越好。βy(s)隨地震波強度變化規(guī)律類似于βx(s),但要優(yōu)于βx(s),表現為斜率下降比βx(s)更明顯,因而在y向的減震性能更好。分析認為,結構在y向受到的地震作用更明顯,導致βy(s)下降相對而言更明顯。

        4) 對于βx(d)而言,隨著地震波強度增加,其值趨于下降,且在地震波強度很大時表現明顯,可反映斗拱耗能能力隨著地震波增強而趨于增強。分析認為,βx(d)與斗拱分層構件之間的相互摩擦和擠壓錯動等運動密切相關。斗拱由坐斗、拱、升、翹等小構件組成,見圖19。地震作用下,斗拱產生變形,使得這些構件彼此間產生擠壓、咬合,摩擦運動。地震波強度較小時, 斗拱變形較小, 斗拱各層之間的擠壓和摩擦運動不明顯,因而耗散地震能量較少,βx(d)值相對較大。地震波強度逐漸增大,斗拱變形較大,帶動各個構件產生較明顯的摩擦、擠壓、咬合等運動,斗拱耗能作用明顯,因而βx(d)值變小。結合試驗現象發(fā)現,除個別構件產生松動外,斗拱各構件在地震作用下未出現明顯開裂、脫離等問題,可反映斗拱構造具有良好抗震性能。βy(d)變化規(guī)律類似于βy(d),但其隨著地震波強度增大,曲線下降更明顯。分析認為,結構整體在y向受的地震力要大于x向,因而斗拱在y向的減震性能發(fā)揮更明顯。

        (1-坐斗;2-正心瓜拱;3-正心萬拱;4-正心枋;5-翹;6-頭昂;7-三才升;8-十八斗;9-二昂)

        5) 對于βx(w)、βy(w)而言,其值始終大于1,且隨著地震波強度增大,其值趨于增大。分析認為,斗拱之上為屋架及厚重屋頂層,其整體性能較強。地震波由斗拱往上傳至屋架時,由于無明顯減震構件,因而會產生加速度放大。但由于浮放柱底、榫卯、斗拱等構造由下至上層層減震,因而屋架及上部屋頂晃動不甚劇烈,而結合試驗現象來看,屋架、屋頂部位亦無明顯破壞癥狀。

        6) 對于β(z)、β(s)、β(d)三者而言,斜率下降最大、β值最小者,可反映該構造減震性能最好。由圖16可知,β(s)曲線下降最明顯且值最小,β(d)次之,β(z)最不明顯。工況6條件下,βx(s)=0.53,βx(d)=0.54,βx(z)=0.76;βy(s)=0.30,βy(d)=0.53,βy(z)=0.66。這反映了在較強地震作用下,榫卯節(jié)點的耗能性能最好,而浮放柱底與柱頂石之間的摩擦耗能性能最弱。分析認為,地震作用下,木構架易于產生晃動,使得榫卯節(jié)點不斷產生開合運動并耗散部分地震能量。柱架在晃動過程中,帶動柱頂的斗拱產生運動,使得斗拱分層構件間產生摩擦錯動,亦耗散部分地震能量,但能力稍遜。而對于柱頂石而言,其在地震力較小時表現為近似鉸接的運動;而當地震力強度增大時,浮放柱底在柱頂石上的摩擦滑移才開始表現明顯,因而減震性能比二者都差。另由于我國木構古建均以榫卯節(jié)點方式連接為主,因而古建筑木構架普遍具有良好抗震性能。需要說明的是,斗拱雖然有較好抗震性能,但僅在官式建筑中存在(民間古建俗稱小式建筑,無斗拱做法)。

        4 結 論

        1) 地震作用下,本模型的振動形式表現為平面內的扭擺,其原因與歇山式屋頂質量分布不均密切相關。

        2) 本模型的震前基頻為1.47Hz,阻尼比為4.6%。

        3) 不同工況地震波作用下,模型的位移響應和加速度響應曲線近似均勻、穩(wěn)定,反映了結構處于穩(wěn)定的振動狀態(tài),表現了良好的抗震性能。

        4) 浮放柱底、榫卯節(jié)點、斗拱等構造能發(fā)揮較好的耗能減震作用,墻體在地震波強度增大過程中發(fā)生倒塌,但不影響結構整體穩(wěn)定性。屋頂構造則對地震力有一定放大作用。

        5) 對于不同構造而言,榫卯節(jié)點的減震性能最好,其減震系數可降至0.30;斗拱次之,其減震系數可降至0.53;而浮放柱底與柱頂石之間的摩擦耗能性能最弱,其減震系數最小值為0.66。

        致謝: 英國雄獅電視臺對本研究提供支持,特致以感謝!

        [1] 劉大可.中國古建筑瓦石營法[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3:158-159.

        LIU Da-ke. Building techniques of Chinese ancient tile works[M]. Beijing: 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1993:158-159.

        [2] 周 乾,閆維明,楊小森,等.汶川地震導致的古建筑震害[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10,22(1):37-45.

        ZHOU Qian, YAN Wei-ming, YANG Xiao-sen,etal. Damage of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caused by the wenchuan earthquake[J]. Sciences of Conservation and Archaeology,2010,22(1):37-45.

        [3] 宋耀春, 李占國.4.14玉樹地震古建筑損害調查及應急性保護對策[J].青海社會科學,2010(4):94-98.

        SONG Yao-chun, LI Zhan-guo. Damage survey and protection methods of the ancient buildings in Yushu district during the April 14th, 2010 earthquake[J]. Qinghai Social Sciences,2010(4):94-98.

        [4] 李書進,鈴木祥之. 足尺木結構房屋振動臺試驗及數值模擬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10,43(12):69-77.

        LI Shu-jin, SUZUKI Yoshiyuki. Full size shaking table tes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raditional wooden houses[J]. China Civil Engineering Journal,2010,43(12):69-77.

        [5] 周 乾,閆維明,李振寶,等.古建筑榫卯節(jié)點加固方法振動臺試驗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工程科學版),2011,43(6):70-78.

        ZHOU Qian, YAN Wei-ming, LI Zhen-bao,etal. Aseismic strengthening methods on Chinese ancient tenon-mortise joint by shaking table tests[J].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2011,43(6):70-78.

        [6] 王海東,尚守平,何放龍,等. 穿斗式木構架結構與輕型木結構抗震性能振動臺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2,33(6):138-143.

        WANG Hai-dong, SHANG Shou-ping, HE Fang-long,etal. Shaking table tes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ood building and light wood framed building[J].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12,33(6):138-143.

        [7] 薛建陽,隋 龑,葛鴻鵬,等.古建筑木結構榫卯節(jié)點采用碳纖維布加固模型振動臺試驗研究[J].建筑結構學報,2012,33(8):143-148.

        XUE Jian-yang, SUI Yan, GE Hong-peng,etal. Shaking table test of joints strengthened with CFRP sheet in Chinese ancient timber structure[J]. Journal of Building Structures,2012,33(8):143-148.

        [8] 高大峰,楊 勇,鄧紅先,等.基于能量耗散的多層木結構古建筑的地震破壞評估[J].地震研究,2016,39(2):340-350.

        GAO Da-feng, YANG Yong, DENG Hong-xian,etal. Earthquake damage assessment of ancient architecture with multi-layer wooden structures based on energy dissipation[J]. Journal of Seismological Research,2016,39(2):340-350.

        [9] Yeo S K, Hsu M F, Komatsu K,etal. Shaking table test of the Taiwanese traditional Dieh-Dou timber fram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16,10(5):539-557.

        [10] 向坊恭介,大橋好光,清水秀丸,等.伝統(tǒng)的構法による実大木造建物の振動臺実験[J].歴史都市防災論文集,2009(3):13-20.

        [11] 前野將輝,鈴木祥之,松本慎也.寺院建築物における伝統(tǒng)木造軸組みの構造力學特性のモデルかによる骨組解析[J].京都大學防災研究所年報,2007(50):117-131.

        [12] 宋 波,張國明,李 悅.橋墩與水相互作用的振動臺試驗[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10,32(3):403-408.

        SONG Bo, ZHANG Ming-guo, LI Yue. Shaking table test of pier water interaction[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2010,32(3):403-408.

        [13] 閆 磊,李青寧,尹俊紅,等.多維地震激勵下人字形橋梁地震模擬振動臺試驗研究[J].振動與沖擊,2016,35(7):167-176.

        YAN Lei, LI Qing-ning, YIN Jun-hong,etal. Shaking table tests for Y-shaped bridges under multidimensional seismic excitation[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2016,35(7):167-176.

        [14] 劉晶波,杜修力.結構動力學[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5:118-119.

        LIU Jing-bo, DU Xiu-li. Structural dynamics[M].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2005:118-119.

        [15] 朱 曉.維護墻多功能減震結構地震反應分析[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學,2014:31-40.

        ZHU Xiao. Analysis of seismic response of retaining wall structure of multifunctional vibration candidate[D].Shihezi: Shihezi University, 2014:31-40.

        猜你喜歡
        模型
        一半模型
        一種去中心化的域名服務本地化模型
        適用于BDS-3 PPP的隨機模型
        提煉模型 突破難點
        函數模型及應用
        p150Glued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達及分布
        函數模型及應用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3D打印中的模型分割與打包
        色yeye在线观看| 欧美真人性野外做爰| 饥渴的熟妇张开腿呻吟视频| 色综合久久丁香婷婷| 区一区一日本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香港三级日本三韩级人妇久久| 国产免费又爽又色又粗视频| 无码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毛片|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 狠色人妻丝袜中文字幕| 先锋影音人妻啪啪va资源网站|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91精品在线免费| 91偷自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丁香婷婷久久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品爱| 一区=区三区国产视频| 免费a级毛片无码a∨蜜芽试看| 少妇人妻偷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cao在线|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 无码aⅴ在线观看| 人妻丰满熟妇av一区二区| av免费在线播放视频| 极品新婚夜少妇真紧|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 美女被内射中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视频在线网站| 中文字幕无码免费久久|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亚洲| 不卡的av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清|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牛牛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午夜亚洲国产精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