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中心醫(yī)院,山東 淄博 255000
濕疹是皮膚科常見的炎性皮膚病,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臨床上表現(xiàn)為多樣性皮損,具有明顯滲出傾向,伴明顯瘙癢,且極易復發(fā)等特點。目前我國一般人群患病率約為7.5%[1]。由于濕疹病因復雜且反復發(fā)作,臨床治療較為困難,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常能取得一定療效。近年來我科嘗試珍珠粉聯(lián)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濕疹,臨床效果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在淄博市中心醫(yī)院門診治療的60例慢性濕疹患者納入本研究。將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8~58歲,平均年齡(36.9±8.4)歲;病程2~38個月,平均病程(14.66± 9.28)個月。觀察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8.5~57歲,平均年齡(37.2±2.3)歲;病程3~37個月,平均病程(15.78± 8.86)個月。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上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①符合均符合濕疹診療指南(2011年)[2]中的慢性濕疹的診斷標準;②有皮損,但無急性滲出,不合并微生物感染者。
排除標準:①嚴重內臟功能損害,體質虛弱或神經、精神疾病者;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18歲以下兒童及青少年;③治療前7天曾系統(tǒng)應用過其他藥物治療者;④皮損合并微生物感染者;⑤皮疹分布于面部、皮膚皺褶部位(肛周、外陰)者;⑥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⑦不能遵循醫(yī)囑用藥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復方甘草酸苷片(秋山片劑株式會社,規(guī)格:甘草酸苷25 mg,甘氨酸25 mg,蛋氨酸 25 mg,批號:1-20130148)2片飯后口服,3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珍珠粉膠囊(浙江英格萊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0.3 g/粒,批號:Q3306000186S-2016)0.6 g飯前口服,2次/d。兩組療程均為4周。
1.3 觀察指標及檢測方法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改善情況,記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IL-2、IL-6及CRP是重要的炎性標志物,濕疹病人發(fā)病時皮損處及血液中標志物水平會顯著升高,與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本研究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法)測定治療前后血液中IL-2、IL-6水平,免疫比濁法檢測CRP水平(IL-2、IL-6試劑盒由上海通蔚實業(yè)有限公司提供,CRP試劑盒由上海晶都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4 療效評價 本組患者治療效果根據(jù)皮膚瘙癢及皮損程度進行判定[3]。治愈:皮損面積消退大于90%,瘙癢基本消失;顯效:皮損面積消退60%~89%,瘙癢明顯減輕;好轉:皮損面積消退20%~59%,瘙癢減輕;無效:皮損面積消退小于20%或皮損進一步擴大,瘙癢加重。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治療前后IL-2、IL-6、CRP水平比較 治療前,IL-2、IL-6及CRP水平兩組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IL-2、 IL-6、CRP水平均明顯下降,較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觀察組各項指標下降更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組別例數(shù) IL-2 IL-6 CPR 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59248.3±19.5186.5±16.329.98±1.6525.25±1.2317.91±0.7914.01±0.16試驗組59247.5±20.7137.6±15.130.01±1.5617.65±1.1517.92±0.579.37±0.14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2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者均對治療耐受,無不良反應出現(xiàn)。
濕疹是在多種體內外因素作用下誘發(fā)機體嗜堿性粒及肥大細胞細胞脫顆粒釋放出血管活性遞質,促使皮膚、黏膜的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從而產生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其臨床表現(xiàn)以劇烈瘙癢及反復發(fā)作的多樣性皮疹為主要特點,病程可長達數(shù)年,也可因刺激急性發(fā)作,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由于病情復雜,目前濕疹的治療仍建議根據(jù)病情分類診斷,中西醫(yī)結合系統(tǒng)藥物治療為主[4]。
復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成分是β-甘草甜酸,提取自中藥甘草,輔以甘氨酸、半酰氨酸,制成復方制劑。復方甘草酸苷通過抑制磷酯酶A2的活性,阻斷花生四烯酸起始階段的代謝,從而抑制炎癥介質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的產生。甘草酸苷的化學結構與活性均與糖皮質激素類似,因此具有抗炎、抗過敏、調節(jié)免疫等作用,是近年來慢性濕疹治療的常用藥[5-6]。但是,目前應單用復方甘草酸苷單方治療慢性濕疹效果不確切。并且有報道[6]稱,長期大量服用復方甘草酸苷,會造成假醛固酮癥,甚至加重病情。
中醫(yī)認為慢性濕疹多因外界風、濕、熱邪侵襲而發(fā)病,傷陰化燥,瘀阻經絡,血不營膚或氣陰兩虛而致病。明代《本草綱目》記載:“珍珠味咸甘寒無毒。鎮(zhèn)心點目。涂面,令人潤澤好顏色。涂手足,去皮膚逆臚”。另外《本草匯言》認為珍珠具有鎮(zhèn)心安神,齊陽熄風,解毒生肌,治一切諸毒疽瘡之功效?,F(xiàn)代科技研究也發(fā)現(xiàn),珍珠粉主要成分為碳酸鈣,水解吸收后可以促進骨骼與牙齒的發(fā)育;另外還富有水溶性蛋白質、肽類、多種氨基酸、B族維生素、卟啉類及微量元素,參與肝臟的解毒、蛋白的合成以及參與人體各種酶的活性,可以調節(jié)人體的免疫功能。還具有類似多肽激素的作用,能夠調節(jié)性腺軸,防止衰老,潤澤肌膚,促進皮膚、粘膜的再生、修復。其成分中含有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能增強皮膚自身的生理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以往珍珠粉治療皮膚病多以復方制劑中的成分加入或作為外用藥劑涂抹[7],也有研究報道稱內服珍珠粉治療貧血等疾病效果顯著[8-9],但是內服治療皮膚病者鮮有報道。
因此本研究中,筆者嘗試將珍珠粉口服劑型與復方甘草酸苷片聯(lián)合治療慢性濕疹,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L-2、IL-6、CRP水平顯著降低,而聯(lián)合用藥組降低更加明顯;聯(lián)合用藥治療總有效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證明珍珠粉與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用藥效果更好。兩組患者均對治療耐受,無不良反應出現(xiàn)。
綜上所述,珍珠粉聯(lián)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慢性濕疹療效較好,具有一定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路雪艷,李鄰峰,尤艷明.麗水市社區(qū)人群皮膚病流行病學調查及風險因素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8,24(9):692-694.
[2]中華醫(y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免疫學組.濕疹診療指南(2011年)[J].中華皮膚科雜志,2011,44(1):5-6.
[3]全軍中醫(yī)藥學會皮膚病專業(yè)委員會.濕疹皮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2009討論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8(5):327.
[4]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yè)委員會環(huán)境與職業(yè)性皮膚病學組.中西醫(yī)結合系統(tǒng)藥物治療濕疹皮炎類皮膚病專家共識(2015版)[J].中華皮膚病雜志,2005,48(3):151-153.
[5]汪偉,戴永江,曾慧明,等.復方甘草酸甙片聯(lián)合肝素軟膏治療慢性濕疹臨床效果觀察[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0,16(6):785-786,789.
[6]王才強,何大勇.復方甘草酸苷聯(lián)合依匹斯汀治療慢性濕疹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22(24):12.
[7]傅月美.珍珠粉聯(lián)合利多卡因治療Ⅱ~Ⅲ度口腔潰瘍51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yī)雜志,2014,49(9):664.
[8]劉曉榮,竹劍平.珍珠粉治療孕婦缺鐵性貧血51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05,12(6):396-397.
[9]杜麗艷,王紅霞,鄧志敏.珍珠粉促進婦科手術患者術后恢復120例臨床療效觀察[J].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6,27(17):2073-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