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斌
無錫市錫山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康復科,江蘇無錫 214194
偏癱在臨床較為常見,是急性腦血管疾病常見后遺癥,指患者肢體、面部肌肉、舌肌等部位運動障礙[1],多見于中老年群體。患者患病后會出現(xiàn)肢體運動障礙、意識障礙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干預,會導致其喪失生活基本自理能力,嚴重減低其生活質(zhì)量。該研究將針刺運動療法與肢體功能訓練用于偏癱患者治療中,旨在分析其療效,幫助患者恢復肢體功能,現(xiàn)報道如下。
對象為該院收治的30例偏癱患者,將其按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5例。對照組中,年齡在46~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1.42±1.83)歲。觀察組中,年齡在 43~75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41±1.85)歲。 兩組資料經(jīng)比較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納入:年齡在40~75歲之間;臨床癥狀均符合偏癱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且簽署同意書。排除:嚴重關節(jié)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嚴重心肺疾病者;不同意該次研究者;局部皮膚感染者。
1.3.1 基礎治療 兩組入院后進行相關檢查,均給予基礎病的常規(guī)用藥治療,如控制血壓、血糖,穩(wěn)定斑塊,改善腦循環(huán)等藥物治療。
1.3.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guī)肢體功能訓練,如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肌力訓練、耐力訓練等,對其生命體征及臨床癥狀進行觀察,做好及時處理工作。
1.3.3 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肢體功能訓練的基礎上,觀察組再聯(lián)合針刺運動療法,具體方法見下:針刺運動療法:囑患者取臥位,操作者采用點、按、揉等手法對其偏癱肢體進行操作,時間為1~3 min,操作過程中重點對患者患側(cè)肩、肘、膝周邊進行點、按、揉等手法操作。采用1.5寸毫針,對患者足三里、肩貞、天宗、肩髃、三陰交、外關穴、曲池等穴位進行施針。施針前對患者局部皮膚行常規(guī)消毒處理,隨后進針,得氣后留針20~30 min左右,留針過程中行針1~2次,施針手法應遵循虛補實瀉的原則[2]。起針后對患者患側(cè)肩、肘、膝周邊進行點、按、揉等手法操作,時間在2 min左右。1 次/d,6 次/周。
兩組患者均采用簡易Fugl-Meyer平均法評定運動功能,Barthel指數(shù)評定ADL能力,功能性步行分級FAC評定步行能力。
研究結果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量資料(±s)表示,行 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康復訓練后,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能力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能力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能力對比(±s)
組別FMA Barthel FAC觀察組(n=15)對照組(n=15)49.39±12.73 40.18±8.44 85.7±7.7 77.8±9.0 3.8±0.3 2.7±0.2
偏癱為臨床常見病癥,具有較高發(fā)病率。導致患者出現(xiàn)偏癱的病因主要為各種腦血管疾病引發(fā),隨著我國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不斷提升,近年來偏癱發(fā)生率也在不斷增長中。患者發(fā)病后會出現(xiàn)肢體運動障礙、言語障礙、意識障礙等癥狀。若不及時治療干預會導致其出現(xiàn)肌肉萎縮,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增加患者家庭負擔,降低其生活質(zhì)量。因此及時對患者實施相關治療配合肢體運動訓練對促進其肢體功能恢復有重要意義。
不同因素導致的腦卒中,均會造成機體腦組織局部血供異常,進而出現(xiàn)缺氧缺血的現(xiàn)象導致腦組織壞死,使得機體各部位出現(xiàn)相應體征及臨床癥狀,其中偏癱是常見的一種神經(jīng)功能缺失癥?;颊叱霈F(xiàn)偏癱后會降低甚至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大大降低其生活質(zhì)量。及時給予偏癱患者治療,其病情將在治療后1~3個月恢復到最大程度,恢復期3個月之后患者會因繼發(fā)性障礙恢復會逐漸變慢,因此早期對患者介入針灸治療意義重大,可促進其快速恢復。
中醫(yī)理論認為,偏癱為氣虛血瘀,導致脈絡阻滯引發(fā),因此治療原則應以通經(jīng)活絡為主[4]。針刺運動療法是一種新型治療方法,近年來被逐漸用于偏癱治療中。其通過針刺和運動相結合,在對患者施針治療過程中或施針治療前后對其患側(cè)進行活動,可有效促進患者患肢功能恢復。運動療法主要包括早期被動運動與穩(wěn)定期、恢復期主動運動。針刺療法用于偏癱患者中可起到通經(jīng)活絡、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通過對患肢刺激性治療,促進其腦功能代償區(qū)對功能障礙區(qū)建立支配信號[5]。通過對患者足三里進行刺激,可一定程度提升患者腦灌注量,促進局部組織血液微循環(huán)及血管彈性。通過點揉等手法對患者進行推拿按摩,可改善局部血供、肌肉營養(yǎng)代謝,解除肌肉痙攣,使患側(cè)肌肉做被動運動。同時配合肢體運功訓練,可有效增加患者患側(cè)關節(jié)活動范圍,消除局部組織炎癥反應,改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快速康復。早期肢體訓練主要為被動訓練,指導其進行坐位平衡訓練,期間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肢體按摩。穩(wěn)定期、恢復期主要為主動運動,指導其將雙膝屈曲并攏、十指交叉,健手握其患手,護理人員協(xié)助患者患肢做上舉運動訓練。指導患者洗漱、穿衣脫襪、上廁所等日常生活運動訓練,囑患者家屬積極協(xié)助、配合患者,促進其肢體功能快速恢復。指導患者從坐過度到站立、行走,待其可直立行走后對其進行負重訓練,使其可足掌著地。訓練強度、時間、次數(shù)應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主。該次研究中,觀察組實施針刺運動配合肢體功能訓練后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步行能力明顯更好,提示此法治療偏癱患者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針刺運動療法配合肢體運動訓練用于偏癱患者治療中效果顯著,可改善局部血供,解除肌肉痙攣,增加關節(jié)活動范圍,促進患者肢體功能快速恢復,值得臨床應用。
[1]佟帥,蘇李,呂海波,等.關鍵點針刺法配合康復治療腦梗死后痙攣期偏癱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3,33(5):399-402.
[2]邱林,劉艷春.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治療中風后痙攣性偏癱療效觀察[J].河南中醫(yī),2014,34(9):1827-1828.
[3]張磊,劉濤杰,婁安華,等.針刺“五泉穴”配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后肢體癱瘓的臨床研究 [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6,8(29):40-42.
[4]方正榮.推拿配合康復訓練對老年中風偏癱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18):291-292.
[5]黃瑋.康復訓練配合針灸治療中風偏癱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6,26(2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