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輝, 彭志軍, 張?zhí)锍蹋?盛先志, 王曉楠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合肥230601)
伴隨著汽車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以及人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最為重要的交通工具,而汽車座椅的舒適度也成為人們購買汽車所重視的指標之一。汽車座椅作為直接與乘員接觸的部件,其舒適度評價是汽車座椅舒適度研究的核心問題。
舒適是人與環(huán)境之間在心理、生理和物理上相對平衡的狀態(tài),當人體感覺到平衡時,則可稱之為舒適;若一旦感覺因外在因素而被打破平衡時,則可能認為有不舒適的感覺產生[1]。
座椅舒適性分為靜態(tài)舒適性、動態(tài)舒適性及操作舒適性。座椅與人體的匹配關系和為乘員提供坐姿的舒適程度,稱為靜態(tài)舒適性。人體承受來自支撐面(腳部/臀部/背部)傳給人體的振動而引起的舒適性問題,稱為動態(tài)舒適性。駕乘者進行駕乘操作時的舒適性程度稱為操作舒適性[2]。靜態(tài)舒適性主要研究座椅尺寸及相關調整參數,動態(tài)舒適性主要研究座椅的隔/減震設計、對人體的支撐部位及力度是否合理,操作舒適性主要研究座椅操縱裝置布局是否合理。
汽車座椅舒適性主要與座椅輪廓面、座椅面料、發(fā)泡、骨架、功能及操作間隙等相關。座椅輪廓面會影響包覆性及支撐性,座椅的面料及發(fā)泡軟硬度會影響觸感,座椅的骨架影響振動的傳遞及安全,座椅的功能如腿托、腰托等會影響駕乘舒適度。故汽車座椅舒適性開發(fā)主要從空間位置、座椅參數、座椅結構、材料(發(fā)泡,面套)及人機工程五方面進行設計。
圖1 經過R點的縱向中心平面
圖2 靠背沿軀干線及坐墊沿大腿線處的斷面
空間位置根據SAEJ1100《機動車輛尺寸》要求進行定義,與座椅相關的,主要有駕駛員腿部空間、乘客腿部空間、后排膝部空間、頭部空間、肩部空間、進出腳部空間、坐高及方向盤到大腿中心線的距離等。
座椅參數從座椅的斷面檢查,以前排座椅舉例,見圖1及圖2。
座椅結構主要檢查假人與骨架的距離及發(fā)泡與骨架間的配合關系。一般壓陷量50%時,假人靠背與骨架距離要求≤35 mm;假人臀部與骨架距離要求≤55 mm,最低點≤75 mm。發(fā)泡與骨架間用無紡布降噪,骨架尖銳部分粘貼無紡布。
發(fā)泡的密度、硬度計壓陷量需滿足一定的要求,見表1。
表1 發(fā)泡性能要求
面套材料的選擇會影響外觀、觸感及透氣,面套的吊緊位置影響外觀及乘坐的觸感,面套復合層厚度影響H點位置及乘坐的軟硬度。與人體接觸的部位,盡量選擇觸感及透氣較好、復合層較厚的面套。
人機方面主要考慮座椅調節(jié)手柄與周邊環(huán)境間的間隙。座椅側邊上功能調節(jié)手柄布置在易操作區(qū)域,距離內飾板間隙≥45 mm,移動過程中距離門板≥45 mm;座椅前端滑軌解鎖手柄,與地毯間隙≥35 mm,超出座椅坐墊前端10 mm;座椅坐墊與副儀表臺間隙整個行程中最小間隙≥5 mm;前排座椅靠背輪廓面距離內飾板≥60 mm。
座椅舒適性評價分為靜態(tài)及動態(tài)評價兩種。靜態(tài)評價有主觀及客觀兩種形式,主觀是通過評價成員打分,客觀是通過Xsensor壓力傳感器測試數據。動態(tài)評價,通過車輛在不同路面工況下行駛,由評價成員根據駕乘感受評分。
主觀評價組成員要求見表2,靜態(tài)主觀評價主要關注面料的觸感、頭/肩/腿/腳部空間、發(fā)泡軟硬度、座椅的支撐性及包裹性、手柄的操作空間及操作力等方面,與設計關注的要素一一對應,見表3。動態(tài)評價相對于靜態(tài)評價增加抖動及異響等相關指標。每一評價指標分為不同的等級,不同等級對應不同的分值。最后統(tǒng)計評價成員的評價信息,通過加權法得出每個評價指標的分值及整椅得分。通常情況下,主觀評價需要兩款及以上車型同時進行,便于進行對比評價。
表2 評價成員要求
表3 評價指標
客觀評價用Xsensor壓力傳感器進行數據采集,借助傳感器自帶的軟件獲取需要的數據,見圖3。通過對試驗數據進行處理,得到一系列的量化指標最大壓強、平均壓強、接觸面積、總壓力不對稱系數、縱向壓力分布曲線和縱向壓力中心坐標等[3]。通過這些量化指標,找到壓力集中的地方,并與主觀評價結果對比分析,進行設計參數的修正。
圖3
在座椅產品設計階段,通過控制座椅主要參數來保證座椅產品舒適性。在座椅產品驗證階段,采用靜態(tài)和動態(tài)舒適性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最終產品進行靜態(tài)和動態(tài)的舒適性評價,深入發(fā)現(xiàn)并解決各種路況中出現(xiàn)的座椅舒適性問題,進一步提升座椅產品的舒適性等級。
[參考文獻]
[1] CORLETTEN,BISHOP R P.A technique for assessing postural discomfort [J]Ergonomics,1976,19:175-182.
[2] 王光南.現(xiàn)代汽車座椅舒適性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5.
[3] 張志飛,袁瓊,徐中明,等.基于體壓分布的汽車座椅舒適性研究[J].汽車工程,2014(11):1399-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