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焰 王世民 黃瑋
蚶江系泉州灣南的要隘,扼泉州灣的門戶,以古代沿江灘涂產蚶而得名,雅稱錦江。蚶江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文物古跡眾多,海濱風光旖旎,蚶江是“光明之城”“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泉州)的門戶,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擁有宋代六勝塔、唐代林鑾渡兩處世界文化遺產。
蚶江古鎮(zhèn)歷史悠久,位于泉州灣南岸。早在宋代,蚶江就已是居民稠密、帆船過往頻繁的港口,元代時海上貿易空前繁榮。
蚶江是光明之城,東方第一大港刺桐的門戶、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鹿港對渡始于1784年,清朝在這里設立對渡的港口,并在蚶江設立海防官署,海防官署管轄的范圍就是現(xiàn)在的泉州地區(qū),與臺灣對渡所有的船只都要從這里出入。追憶蚶江古鎮(zhèn)逝去的鼎盛歲月,我們找到了這段歷史的最好見證。
在石獅蚶江石湖西南側,有一座巨石砌成、引堤三十丈、寬九尺、高一丈五尺的古渡頭,名叫林鑾渡,又名“通濟橋”。這里曾經千帆競發(fā),梯航萬國。在中外海上貿易空前繁榮的年代,它也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港口。
古老的碼頭駐立在茫茫的大海上,與天然的巖石緊緊相依,巨大的石塊排列井然有序,堅實而牢固,上面留下了不計其數(shù)的航海人的足跡。
據(jù)歷史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艦隊啟航前就是停靠在這里。后來,在渡口的淤泥中發(fā)現(xiàn)鄭和船隊遺留的“鐵錨兒”;并被帶到“海交館”收藏,成為見證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重要文物。
在林鑾渡的不遠處,有一座飽經風霜的亭子,名為再借亭?!霸俳柰ぁ睘樗钠街巾敼靶问ぁK敲鞔澜粠к娒窦o念“按察御史曾櫻”而建立的?!霸俳柰ぁ比旨氨浭敲鞔髮W士、書法家張瑞圖所書。曾櫻在任期間,廉潔奉公,精心治理,廣開海運,“巨艦出?!?,讓居民下海貿易;強化海防,讓百姓安居樂業(yè),使興泉道一派生平繁榮。
然而最能見證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還要屬六勝塔。在蚶江鎮(zhèn)石湖的金釵山上,屹立一座雄偉壯觀的塔,堪稱世界航海史的一絕——六勝塔。此塔是花崗巖仿木閣樓式結構,八角五層,坐北朝南,底周圍47米,高36.06米,雕刻精美,雄偉壯麗。
六勝塔的名稱據(jù)說是從佛教“六勝緣”而來的,至南宋景炎二年,該塔遭受元軍毀壞。相傳,1276年,南宋端宗被擁立于福州,受元軍所逼,流亡閩南,又為蒲壽庚所阻,進泉州城未遂,一度避居石湖,在此建行宮,后由石湖出海,死于廣東。石湖遭元軍洗劫,六勝塔亦未能幸免。我們今天看的塔,則是元順帝至元二年蚶江富商凌恢甫重建的。
六勝塔下的蚶江、石湖在古代為泉州重要外港,屹立海濱,是當時海外交通繁榮的歷史見證。根據(jù)傳說,當年這里有18個渡口,停泊著亞非各國番舶近百艘,海路交通盛極一時。清初,這里又成為大陸與臺灣對渡的中心碼頭。六勝塔飽經風霜800多年,猶如一枝擎天紅燭,放射著光芒,照亮海上“絲綢之路”,為航海家鄭和第五次下西洋引航開道,指引著海峽兩岸同胞的親密往來。人們緩登塔頂,可以俯瞰浩瀚海峽和往來穿梭的舟楫。
昨日的六勝塔為古人航行指明了方向,今日的它們如日月齊明指引著石獅人民的進取方向,這種“愛拼敢贏、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蘊含的競爭、進取、冒險、創(chuàng)造的精神。當年跨海出洋,開辟了數(shù)十條通向五洲四海的海上通道,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港口城市經濟的繁榮、文化的繁榮正是與外來文化進行交流,并吸收域外文明的成果。域外的藝術、宗教、習俗等文化都被溶化到中國社會中。
經過數(shù)百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傳播,閩南地方文化體系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征,一種奇特的現(xiàn)象讓我們不得不去思考這樣的問題,各類宗教沖突不斷的碰撞卻為什么能夠在閩南各行其是,相安共處呢?
佛教、道教、儒家三大宗教的神靈互補共生,這也體現(xiàn)了海上文化交流給我們帶來本地區(qū)的特色——兼容性。和諧共融,共進發(fā)展。
蚶江興建了眾多宗教寺廟,僅一個村就有九館十宮之稱。在東岳廟中,就供奉著東岳大帝、觀音大士、文昌帝君三位神靈。被譽為“海峽保護神”的五王府奉祀“答王爺”等五位神祇及“金再興”王爺船,吸引大批臺灣信士前來進香朝拜。兩岸同胞敬奉的神祇一脈相承。
歲月悠悠,斗轉星移。一千多年后,蚶江古鎮(zhèn)呈現(xiàn)出一片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這里是南音的發(fā)祥地之一,還是一個燈迷之鄉(xiāng),更有在全國乃至世界絕無僅有的民俗——海上潑水節(jié)。
蚶江的南音,源遠流長。沿用隋唐雅樂的音階、樂曲結構,吸取唐大曲的特點,又融入昆腔、閩南歌謠等,予以南音化,混合而成這一富有閩南鄉(xiāng)土氣息,又顯示其東方古曲音樂絢爛色彩的獨特風格。這一古老而極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奇葩散發(fā)著迷人的芬芳,至今經久不衰。
說到燈謎,也讓人不得不聯(lián)想到蚶江。早在清光緒年間,就成立了閩省最早的燈謎社團之一的“談虎樓”。經常于節(jié)慶之時,懸謎開猜,與臺灣、廈門等地進行謎藝交流。近年來,蚶江謎人廣泛地開展活動,推動了本土謎事的發(fā)展,并取得了矚目的成績。蚶江鎮(zhèn)溪前村舞獅隊以表演文獅而蜚聲海內外,并應邀到香港、澳門等地表演。然而在蚶江最著名的民俗活動還屬海上潑水節(jié)。
“云南陸地潑水,蚶江海上潑水”,是早已聞名于世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中原漢人南徙開發(fā)八閩,帶來了中原紀念屈原的端午風俗,與閩越族的“龍子節(jié)”揉合在一起,形成八閩傳統(tǒng)的端午趣俗。
石獅市蚶江端午節(jié)更具有獨特的風俗。明清時期,蚶江曾為泉州總口,與臺灣鹿港對渡。每逢端午節(jié),兩地人民身披盛裝,同江競舟潑水,情誼交融,逐漸形成全國乃至世界僅此一絕的習俗。
端午節(jié)這一天,蚶江古渡人聲鼎沸,四面八方的人流涌向海濱。只見百舸在泉州灣競渡穿梭,人們用各種勺、桶盛滿海水,相互追逐傾潑,熱鬧非凡。人們視此水為“吉祥水”、“幸福水”,要讓這圣水情雨淋透,以圖吉祥、幸福、興旺……
在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早已消失多年的蚶江端午海上潑水節(jié)又復興起來。年年舉行,越潑越旺,不僅女性也上船,連四鄰漁村也紛紛駛舟參與,大大提高了文化古鎮(zhèn)蚶江的聲譽,促進了僑鄉(xiāng)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通過潑水活動,增強了兩岸同胞的來往與情誼。臺胞們紛至沓來尋根、謁祖、交流、投資……如潑水節(jié)的熱潮,一浪高一浪!
與“海上龍舟競渡邀請賽”同時舉行的還有“海上潑水”、“港臺、海外燈謎展猜”、“船上南音聯(lián)唱”等,構成了一幅絢麗、壯觀的“海峽情”民俗大畫卷。節(jié)日期間整個古渡沉浸在一片濃郁的鄉(xiāng)情與醉人的鄉(xiāng)音之中,令海峽兩岸同胞流連忘返,久久地回味這生命律動的樂章。血濃于水的蚶江端午海上潑水節(jié),潑出了真情、激情、海峽情!
縱觀古鎮(zhèn)蚶江,歷史文化悠久,傳承下來的風土人情更賦予了這個時代幾分魅力。過去的一切雖已成為漸行漸遠的歷史,但是留給后人的卻是一筆厚重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