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條約》作為近代中國的標志性事件,要作為屈辱史重點講解,通過《南京條約》折射出來的我們民族自身的無知與愚昧更要講。在教學中我們強化民族主義情感的同時,不能一味追求集體主義觀念,不然我們就有可能走向功利主義,最終背離民族主義的初衷。
關鍵詞:《南京條約》;國際關系;民族主義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西方列強迫中國政府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此后西方列強接踵而至,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不斷沉淪。對于這一內容,歷史教材中都會濃墨重彩的描述,但教材內容過于抽象化,缺乏具體的描述。如果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則會使原本豐滿鮮活的歷史被遮蔽,原本趣意盎然的史實會成為雞肋變得索然無味。其實在這背后還有很多我們不太熟知的史實,抑或有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地方。條約名稱如何而來?條約究竟哪里不平等?在痛陳列強侵略的同時我們又該如何反思我們自身的問題?在此摭取一二,以饗廣大同仁。
一、 說一說條約的名稱
《南京條約》的內容由英國政府一手制定,英方不允許清政府做任何修改,并屢以進攻南京相要挾。條約的最后是時間與地點: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即公元1842年8月29日,江寧省會皋華麗船防。該條約原本是沒有正式名稱的,條約簽訂時“南京”稱“江寧”,因此在當時該條約被稱之為《江寧條約》,后來才通俗的稱之為《南京條約》。
南京是我國歷史古都之一,公元前472年越國大夫范蠡在這里修筑了越城,視為南京建城的開始。魏晉時期的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在此建都,先后稱建業(yè)、建鄴、建康,南京也因此有了“六朝古都”的聲譽。北宋時期稱江寧府,南宋改稱建康府。元朝時在此設集慶路。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改集慶為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應天府為京師。1402年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帝位,1421年遷都北京,將應天府改為南京留都。明英宗正統(tǒng)年間,撤銷應天府,正式命名為南京。1645年,南京被清軍攻陷,降為江寧府。辛亥革命以后,又改稱南京。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南京條約》簽訂之時,“南京”官方稱謂應該是“江寧”。
二、 談一談條約的內容
在《南京條約》中英國人選擇的五處通商口岸的原因是:廣州是傳統(tǒng)外貿口岸,是戰(zhàn)前主要的通商口岸;廈門是走私最猖獗的地方,便于列強商品輸入;福州靠近生產(chǎn)紅茶的武夷山,而茶葉又是中英貿易的大宗;寧波是人販子集中地區(qū),便于列強進行勞動力的掠奪;上海地處長江入???,位于東部沿海的中間,臨近富饒的江浙地區(qū),具備天然良港的先天優(yōu)勢。
關于《南京條約》,蔣廷黻先生在《中國近代史》中作了如下的精彩評述:時人普遍認為治外法權不過是讓夷人管夷人,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辦法;至于協(xié)定關稅,每種貨物應該納多少稅都明白地載于條約,那就可以省去爭執(zhí),因為廣東地方管理的苛捐雜稅是引起戰(zhàn)爭的重要原因,而且新的稅則平均到5%,比舊日自主關稅還略高一點,他們計算以后認為海關的收入比以前還要多一些,交涉者為此洋洋得意,認為這是外交的勝利。最后蔣廷黻先生得出了如下結論:不平等條約的根源,一部分源于我們無知,一部分源于我們的法制未達到近代文明的水準。
三、 想一想自身的問題
我們現(xiàn)在所談論的國際條約平等與不平等,是以近代以來歐美國家確立的國際關系準則為尺度的。判定是否為不平等條約,有兩個原則可以遵循:一是條約締結的雙方在形式與程序上是否平等;二是條約雙方是否對等,在內容上是否損害了簽約方的主權。締約方在形式與程序上是否平等,主要強調在締結過程中是否有強迫性行為的發(fā)生,是否有直接或間接的威脅——主要是武力或潛在的利益方面的脅迫與威脅。條約內容是否對等,是否侵害了締約方的主權,是判定條約平等與否的主要根據(jù)。而當時的清政府的統(tǒng)治者,由于長期處于“天朝上國”的朝貢外交的盲目自大之中,缺乏基本的近代外交觀念,對今天我們看來“平等”的條款往往憤怒不已,而對今天我們看來為“不平等”的待遇卻欣然接受。
中國式的愛國往往建立在對外仇恨、對內偏袒的基礎上。我們總是生活在這樣的一種愛國思維之中:千方百計挖空心思地去找別人的缺點、放大自己的優(yōu)點,把造成自己的不幸與災難的原因全部推到對方的身上,這也就是張鳴先生說的“怨婦心態(tài)”。魏勇說道:“我以為真正的愛國者是督促自己的國家反省甚過督促別人國家反省的人。唱自己國家的贊歌,這是人類自然的本性,這也是愛,不過,這是一種本能的膚淺的愛。真正的愛是對自己國家的批評乃至于苛求,只要這樣才有利于國家的長遠利益,這是大愛,那種聽不得有人說自己國家壞話的愛是一種狹隘的愛,或者說是一種溺愛,溺愛的結果是把一個民族變得驕縱、弱不禁風?!?/p>
蔣廷黻說:“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后,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在近代史教學中我們可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但是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如何反思我們自身的問題,這樣才能教育我們的學生做一個理性的愛國者,而不是一個個“憤青”。著名國際政治專家、社會學家資中筠也說過:“沒有經(jīng)過啟蒙的民眾,不會理性思考,沒有法制觀念,很容易被煽動。有的時候,那些飽學之士也不見得不犯糊涂。對全民來說,訴諸國家主義,打出愛國旗幟,是非常有效的,誰也不敢反對;對下層來說,民粹主義,劫富濟貧,特別有號召力。無論對于過去還是現(xiàn)在,國家主義和民粹主義,都是值得警惕的兩大危險?!耙魂嚢l(fā)生的以‘愛國為名(2012年抵制日貨斗爭)的打砸搶暴行,使我感到悲哀:一百年了,沒有長進,上面還是慈禧,下面還是義和團。”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南京條約》為代表的屈辱史是應該重點講解的,但是面對列強欺凌時我們自身表現(xiàn)出來的無知與愚昧更要講。民族主義固然是強化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有力的工具,但是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集體觀念,強調民族認同感超過尊重國際公理與普世價值的時候,我們就有可能背離理性主義原則走向感性甚至短視,最終背離維護正確的民族主義與歷史觀念。中學歷史教學必須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問題上保持高度的警惕,切忌盲目與宣泄,做到真正的啟蒙與理性,做一名真正理性的民族主義者,以切實體現(xiàn)歷史教育的以古鑒今之效!
參考文獻:
[1]蔣廷黻.中國近代史[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6.
[2]陳旭麓著.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
[3]魏勇著.用思想點燃課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
張繼斌,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唐山市開灤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