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盧旺達特派記者 萬宇
盧旺達位于東非腹地,號稱“千丘之國”。許多知道它的人可能都是因為20多年前駭人聽聞的大屠殺?,F在這個國家經濟充滿活力,社會和諧穩(wěn)定?!董h(huán)球時報》記者在盧旺達首都基加利出差期間,在當地的市場外發(fā)現了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在市場外眾多“摩的”之中,幾輛精心裝飾、色彩艷麗的二八自行車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位買完菜的大媽走到一輛車前,說了幾句就坐上了車后的桃紅色厚坐墊上,身著鮮艷背心工裝的小伙蹬起自行車,在擁擠的車流中靈活地閃轉騰挪,不一會就騎到了遠處。這邊一個青年在市場門口停穩(wěn)自行車,后座下來一個背包的姑娘,付錢給青年后進了市場。原來這是自行車“的士”啊,如果用新詞形容,也算是一種“共享”自行車。
之后,記者就特意觀察這種出租自行車?;永腥缤s小版的重慶,城區(qū)零散分布在幾座不高的山頭上,丘陵間的溝壑是河道和農田。當地人最主要的代步工具還是“摩的”,但在市場和汽車站附近還是能看到不少自行車,這些“車夫”穿著制服背心,后背寫著“出租車”公司名、運營區(qū)域和編號。仔細觀察,除了鮮艷的加厚坐墊,后座前面還有扶手,后座下面還有踏板擱腳。不少自行車都是熟悉的黑白紅三色,車頭上還印著鳳凰的標志。這些“共享”自行車看起來都“飽經風霜”,但得到了很好的保養(yǎng),裝飾一新。
盧旺達多山,坡路很多,路況不好,自行車作為“的士”,雖然爬坡不如摩的給力,但從收費上卻更接近當地人的消費水平。自行車作為進口產品價格高昂。因此騎車帶人的出租自行車就應運而生。一些人還組成了出租自行車公司,把車租給騎手收份子錢,利潤豐厚。在人多地少、失業(yè)率高企的盧旺達,當自行車車夫是一個門檻很低,有吸引力的職業(yè)。出租自行車車夫查爾斯介紹說,他平均每天能掙到3000盧旺達法郎(約合23元人民幣)。埃里克是租公司自行車的騎手,他每天要給公司交700盧旺達法郎的份子錢。這對低收入的城市年輕人或進城打工的農民來說已經是很不錯的工作了。但是由于騎手與摩托車、汽車和行人爭奪道路空間,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因此引發(fā)了一系列嚴重事故。盧旺達政府曾一度很緊張自行車載客。但在巨大的需求下政府作出讓步,并加強了對騎手的管理。出租自行車的統(tǒng)一起步價是100盧旺達法郎,乘客一般都只付起步價,而同樣距離坐摩的就要200到300盧旺達法郎。這就有了價格優(yōu)勢。
記者在乘車離開首都前往其他城市時看到,路上的摩的越來越少,出租自行車越來越多,坐車的男女老少都有。沿河的道路相對平坦,這些騎手騎得風馳電掣。上坡路也不是特別陡,年輕力壯的騎手站起來緊蹬幾下也能騎,如果坡實在太高,乘客就需要跳下車走一段了。遇到下坡就刺激了,速度可能比汽車還快。在路上有時還能看到不少拉貨的出租自行車騎手抓住前面的汽車借力。
勵志的是,這些自行車的士“司機”每天不停地騎車,有人還騎到奧運會賽場上。參加里約奧運會山地自行車項目的內森·別克森之前就是一名出租自行車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