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偉
○《肚痛帖》是張旭的浪漫主義書風的代表作。字如飛瀑奔瀉,時而濃墨粗筆,沉穩(wěn)遒邁,時而細筆如絲,連綿直下,氣勢連貫,渾若天成。在粗與細、輕與重、虛與實、斷與連、疏與密、開與合、狂與正之間回環(huán)往復(fù),將諸多矛盾合而為一,表現(xiàn)出如此的和諧一致。展現(xiàn)出一幅氣韻生動、生機勃勃、波瀾壯闊的藝術(shù)畫卷,無處不體現(xiàn)作者書寫時的藝術(shù)沖動和無拘無束。
○楊凝式《韭花帖》的字體介于行書和楷書之間,疏朗而透逸的整體布局,筆筆頓挫有序的線條,略有欹側(cè)而不失平衡的間架,展示一種內(nèi)斂而又清秀灑脫的審美態(tài)勢。董其昌曾說:“少師韭花帖,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比少師他書欹側(cè)取態(tài)者有殊,然欹側(cè)取態(tài),故是少師佳處。”清曾協(xié)均《題韭花帖》:“始知縱逸雄強之妙,晉人矩度猶存,山谷比之‘散僧入圣’,非虛議也。”
○趙孟 是唐宋后學古的第一人,精六體、善繪畫,其楷書與顏真卿、柳公權(quán)、歐陽詢齊名,為后世學習之范本。但實際上,趙孟 書法應(yīng)以他的尺牘書法為最佳,在尺牘書中趙孟 充分展示了他豐富多變的技巧風姿,在這里,趙孟 書寫時的狀態(tài)是輕松、閑逸與自由的,可以說,我們真正看到了“大王”的趣味,形質(zhì)與神采兼具。
○伊秉綬隸書放縱飄逸,高古博大為清代隸書的最高峰。伊氏的隸書具有鮮明的個性,筆畫平直,分布均勻,四邊充實,方嚴整飭,有強烈的裝飾之意趣;用筆嚴格中鋒行筆,圓潤率直,是地道的篆、籀筆意;其筆力雄健,中畫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閣頌》《張遷碑》《衡方碑》等漢隸名碑的優(yōu)點,形成了自己嚴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韻致,夸張而合情理的隸書風格。
○《開通褒斜道摩崖刻石》是東漢摩崖刻石的代表之一。劉熙載《藝概》云:“《開通褒斜道刻石》,隸之古也?!蔽谭骄V評其“至其字畫古勁,因石之勢縱橫長斜,純以天機行之,此實未加波法之漢隸也?!笨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云:“隸中之篆也”。面對此刻石,撲面而來的是蒼茫、滄桑、蒼勁的審美意味,字形里蘊含著恣肆生動、舒張浪漫、開闔自由的線條韻律,通篇依石作字,一派天真樸拙。字的線條以圓筆為主,摻以篆意,直中含曲,又細勁挺拔,含蓄微妙。
○敦煌寫經(jīng)體發(fā)源于漢代的簡書,成熟于唐朝的楷書。經(jīng)書中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俱全。敦煌寫經(jīng)體的總體特點是形式上的自由,寫經(jīng)者隨心任手而為,姿態(tài)萬千,無斧鑿雕飾之弊,自由、自如、自在,自然質(zhì)樸、生動鮮靈。敦煌寫經(jīng)體這一種自然淳樸的審美思想和藝術(shù)風格,是正統(tǒng)文人與書法家作品中所沒有的藝術(shù)特征,這是一種不自覺的自然美。
○《曹全碑》為漢隸中少有的風格秀逸者,典雅清俊,如華茂春松,又如行云流水,獨樹一幟。對《曹全碑》的取法,得其秀易,得其逸難,秀逸兼得者更難。
○姜寶林的山水畫作品,更多的是具有現(xiàn)代性,他拋棄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的構(gòu)圖,用筆、用墨,更多地強調(diào)現(xiàn)代視覺與構(gòu)成,采用了西方觀念創(chuàng)作中國山水畫。
○王蘧常章草為民國后之最,其成就一是用筆取法三代,得篆隸遺意之精髓;二是改造章草字形形態(tài),使之具有新的表現(xiàn)力。
○弘一書法平淡、恬靜、沖逸,超脫凡俗,充滿禪意,儼然將佛法與書法完美結(jié)合,達到書法與佛法同輝的境界。弘一曾說,“見我字,如見佛法”,信也!
○當今書壇,作品中能出“神采”的書家不多,不少人重視在“形質(zhì)”上下功夫。有的做舊,有點任意夸張變形,有的故意用渴筆書寫,滿紙躁氣,字形僵化沒有生氣,這些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蘇東坡是豪放派詞的代表,印象中的東坡先生就是“大江東去”式的豪放之士。可在臨習東坡《寒食詩帖》時,卻有陣陣酸楚襲來,詩中凄愴悲苦足以使人動容。
○錢君匋書法的最大成就在于對簡牘文字所蘊涵的藝術(shù)可塑性素材進行了非常深刻的提煉,從而豐富了隸書的書寫性,使隸書的表現(xiàn)力大大拓展,突破了以往隸書唯“蠶頭雁尾”的程式。
○伊秉綬是清代隸書的高手,伊秉綬隸書得顏魯公楷書之雄健渾樸、陽剛大氣之美,因此學習伊秉綬的隸書,可以先學習顏楷,這樣可以使隸書不僅古意盎然,平實凝重,而且可得雄健渾樸、陽剛大氣之美。
○惲壽平,字壽平,別號南田等。清代著名畫家。創(chuàng)常州派,為清朝“一代之冠”。惲壽平不僅畫作出眾,風格獨具,而且兼工詩書,題句清麗流暢,詩格脫俗超逸,為“昆陵六逸”之冠。書法主要學褚遂良,俊秀飄逸,被稱為“惲體”。由于惲壽平詩、書、畫一洗前習,獨辟蹊徑、別開生面,因而四海之內(nèi)爭學南園畫風、詩意和書藝,對后世影響很大,因有“常州派”之稱。
○沈尹默雖為一代書法高手,但終未能成大家。但其在民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卻是不可小覷,沈尹默在書法史上的意義在于,他順應(yīng)了近代書法在反撥清碑學的同時,對帖學的全面皈依,并在這一趨勢中推動了帖學的復(fù)興。
○黃山谷《論書》有:“凡書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婦子妝梳,百種點綴,終無烈婦態(tài)也?!秉S山谷所說的弊端在當今一些書法作者中還存在著,他們對書法作品往往裝飾取巧而違背書法之自然之理,胸無點墨而玩弄技術(shù)。黃山谷所列舉的這些弊端,發(fā)人深省,現(xiàn)在還有借鑒作用。
○黃庭堅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是黃字代表性作品。作品中無論字形大小,筆筆中鋒極盡精微。運筆多轉(zhuǎn)筆,少棱角,較少提按頓挫,多玉箸筆意,墨色滋潤,優(yōu)雅柔潤,線條堅韌,力量內(nèi)斂而有彈性??芍^深得張旭、懷素神髓。
○懷素及晚唐僧人草書的狂禪表現(xiàn),張旭、徐渭、祝枝山狂草的酒神精神,黃庭堅草書的道氣,傅山草書的狂狷之氣,都表現(xiàn)了草書心性與宇宙感的融合。
○潘天壽先生有云:“藝術(shù)之高下終在境界?!币饩呈侵袊鴤鹘y(tǒng)美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書畫的重要特征,更是每一位書畫家畢生的追求。同時,意境也是欣賞、品評、衡量一件作品藝術(shù)水平高低的重要標準。
○逸,既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處世方式,也是一種藝術(shù)品鑒觀念和審美范疇,最重要的,它還是一種生命精神。
○什么是好的書畫作品,應(yīng)該符合四個條件:一是具有相當?shù)膫鹘y(tǒng)功力,這里的功力是按照一定的學習規(guī)律,在技術(shù)層面上得到的提升和凝聚;二是具有自我獨特的風格,中國書畫強調(diào)抒己胸臆,這就要求藝術(shù)家在創(chuàng)作中運用傳統(tǒng)技術(shù)表達自我胸臆,這一點是個人學養(yǎng)的反映;三是具有審美的價值,這是藝術(shù)品的獨特要求;四是社會公認,既得到專家認可,又具有社會性。
○對名人名作的再認識、再評價,施蟄存應(yīng)該是表率。1990年9月20日,施蟄存發(fā)表了《批〈蘭亭序〉》一文,文章直率、犀利地直陳《蘭亭序》一文的不足,讓我們懂得對文化經(jīng)典需要持什么樣的態(tài)度,又需要從什么角度進行解讀。
○孫過庭《書譜》云:“帶燥方潤,將濃遂枯?!闭f的是在書法作品中墨色變化的作用。有了“燥”,能使?jié)櫿吒鼭櫍挥辛恕翱荨?,能使?jié)庹吒鼭狻?/p>
○謝無量書法看似稚拙隨意、落拓無羈,實質(zhì)超逸絕俗、質(zhì)樸自然。其線條如老樹枯藤,或藏或露,欹正相倚,時徐時疾。
○弘一書法早期具陽剛之美,真力彌漫,骨骼俊挺,筆鋒銳利;中年書法,漸趨中庸,放少斂多,起落嚴謹;后期書法,超凡入圣,火氣消盡,結(jié)體疏松,滌蕩俗念,一片童趣。
○看毛澤東的字,既可感受他龍蛇飛舞,大氣磅礴、豪放酣暢的藝術(shù)之美,又能感受到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睥睨天地、獨領(lǐng)風騷的偉大風范。觀蔣介石的字,可以感受他嚴謹、認真、精簡的作風。
○書法的神采是通過線條來體現(xiàn)的,線條是書法精神的載體,凡是高品位的線條都是剛與柔、沉著與痛快、凝重與流暢的高度統(tǒng)一。
○沈鵬草書以懷素《大草千字文》為基礎(chǔ),又參與明清諸家大草格局與用筆,使其草書重氣勢、重拗折,但沈鵬的一些作品往往流于信筆,筆法細微處精細微妙處不能到位,從而使沈鵬未能像林散之一樣達到大美之境。
○沈鵬草書以奇崛蒼茫勝,筆墨厚重,結(jié)體拗屈逋峭,筆法中吸取了倪元璐、傅山的綿勁,融入漢隸,使其草書更具古意。
○翁方綱書法初學顏真卿,繼學歐陽詢,摻以蘇體之意。隸書師《史晨碑》《韓勒碑》等漢碑,其書法取法北朝碑版,上承隸法,下學唐楷,即“以唐溯晉”,這在當時以“館閣體”為主流的書壇上是難能可貴的。
○傅山草書特點,一是大樸不雕,自然天成,書法中充盈著古風、古味以及原初之風、自然之態(tài);二是直率充沛、大氣磅礴。
○魏晉時“二王”及其他書家的作品,大多是寥寥數(shù)字的手札類,作品幅式也小,在現(xiàn)代屬小品。這些作品雖小,但觀賞者并沒有“小”的感覺,而是能小中見大,原因是這些作品中充滿了精、氣、神。
○吳昌碩作為承古開今的一代大家,他上承趙之謙以金石入畫的方法,并上溯徐渭、金農(nóng),把以書入畫的文人畫傳統(tǒng)推向了又一個高峰;他下啟現(xiàn)代繪畫的畫面視覺效果,用色單純、對比強烈,并引入西洋紅畫花,積極呼應(yīng)時代的藝術(shù)精神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厚的影響。
○張懷瓘《文字論》中有云:“深識書者,唯觀神采,不見字形……”“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然須考其發(fā)意所由,從心者為上,從眼者為下?!边@是一段講書法欣賞的文字,張懷瓘認為,真正懂得書法欣賞并能深刻理解的人,對書法評判是以神采為標準的,高妙的書法讓人“情眷眷者”。同時,那些為博得人們的贊賞而只知道追求字形漂亮好看的書法,只可歸入“下品”,此番論述對當下追求唯形式美的書法作品值得深思。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jīng)》不激不厲、瀟灑脫俗、簡遠古淡,孫過庭稱之為“真書絕致者”,此篇作品可以說是中國士人集儒家美學、道家美學于一體,是“中和美”與“自然美”在書法藝術(shù)上的完美體現(xiàn)。
○《懷仁集王圣教序》乃懷仁集內(nèi)府所藏王羲之書跡而成,因此,此帖的字法、風韻更接近王羲之書風之本來面目。而集字者懷仁煞費苦心,無論字法選擇、字間疏密、行氣貫通,還是單字大小、錯落、俯仰、避讓等皆沿襲王羲之書寫習慣,十足晉人風度,可謂下真跡一等。因此,此帖與唐時其他摹本相較,其對王羲之書風之承襲絕不下于禇遂良、虞世南、馮承素等。
○天真,其實與年齡無關(guān)。對人生,天真是幼稚,是不成熟;對藝術(shù),是純粹,是性情,是質(zhì)樸無華。
○書法要有“書卷氣”,這是書法藝術(shù)的天生性格。所謂“書卷氣”,其實就是讀書人,也就是文人精神氣質(zhì)在墨跡線條中的流露。
○書法的廟堂氣,是指從書法作品中透露出來的一種宏大、端莊、肅穆的氣象。
○王獻之的《桃葉歌》:“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春花應(yīng)何限,感郎獨采我。”詩歌任情而發(fā),婉轉(zhuǎn)秀麗,天真浪漫,書如其詩。觀王獻之書作,感受到的是一種感性的意境。張懷瓘評價其書法“若風行雨散,潤色開花,筆法體勢之中最為風流者也?!?/p>
○書法的金石氣,是指書法作品展示出來的高古、厚重、古拙和滄桑感。
○“唐草三杰”懷素、張旭、賀知章的草書雖承“二王”之法,但更具浪漫寫意的情趣,弱化了“蘊藉”,加強了“銳氣”。
○當今書壇由于一些書家主體風格意識的不自覺及對“二王”書法藝術(shù)精神的漠視,造成一些書法家作品流于仿制,而缺乏個性語言。
○清楊賓《大瓢偶筆》云;“帝王書有英偉氣,大臣書有臺閣氣,僧道書有方外氣,山林書有寒儉氣,閨秀書有脂粉氣?!闭f的其實就是書家的個性、心理、學養(yǎng)、氣度在書法作品中的反映,所謂“書如其人”。
○王羲之《筆勢論》云:“倘一點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畫失節(jié),如壯士之折一肱?!闭f的是書法猶如人體,一點一畫的得失,如人的一目一肱之得失,可見書法筆畫的重要性。
○在古代文人的一些信札信手拈來,無意于佳乃佳。流傳下來的被看作書法珍品。今人則不然,他們的書法創(chuàng)作,不僅是長期醞釀的產(chǎn)物,也充滿了書家的構(gòu)思。
○李苦禪先生說:“書至畫為高度,畫至書為極則?!币馑际牵簳ǎ辛水嬕?,就有了藝術(shù)高度;畫,實現(xiàn)了書法的追求,是其根本法則。
○我們的先人將中國畫的品質(zhì)分為:能品、妙品、神品、逸品。能品是掌握了技法,能畫出像樣的畫。最高級的是逸品,逸品首先要有“逸氣”,逸氣是豪氣與書卷氣的綜合,是人品與學品的充分表現(xiàn),是對生命的智慧認知。逸氣,絕不是隨意、隨便。
○當代書法審美,分傳統(tǒng)經(jīng)典型、現(xiàn)代審美型,前衛(wèi)探索型,各種類型應(yīng)和而不同,相輔相成。傳統(tǒng)經(jīng)典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可使更多的群眾喜愛書法,參與到學習中來?,F(xiàn)代審美鼓勵創(chuàng)新,他們創(chuàng)作的活躍性和多樣性是書法發(fā)展的基石。前衛(wèi)探索型對書法進行了積極探索,為書法藝術(shù)的發(fā)展增添了活力,拓展了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