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葉晨曦
古井
青藤
著名的國畫大師齊白石曾寫“青藤老缶門下轉(zhuǎn)”,鄭板橋也曾說愿為“青藤門下一走狗”。讓鄭板橋這樣心甘情愿自貶的正是青藤屋主徹底的狂放傲氣與精妙的水墨丹青。而這個“青藤”與齊白石口中的“青藤”為同一人,即明代著名的書畫家徐渭。
徐渭,字文長,別號青藤道人、天池等。這個自號“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的人物,是明代晚期杰出的文學(xué)藝術(shù)家,更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他工畫殘菊敗荷,古樸淡雅,兼繪山水縱橫不拘筆墨,人物畫也極其生動細膩,被譽為中國“水墨絕唱”,成就斐然。但這樣一個對后世影響極大的人,在他生活的當(dāng)時卻是很不得意的,甚至壓抑成狂,但也正是這樣的窘迫與抑郁,使得他的才華有了驚人的爆發(fā),卓然成家,成為明代文人第一人。
青藤書屋是徐渭生活了20多年且終身不能相忘的故居,原名榴花書屋,位于紹興前觀巷大乘弄。現(xiàn)今青藤書屋全園占地478平方米,建筑面積108平方米,整體園林布局分為書齋和東院兩大區(qū)域,書齋前后又分為南園和北園。書屋坐北朝南,南北西三面與其他民居為鄰,精致、幽雅,是紹興現(xiàn)存的一處具有文人園林特色的建筑。書屋雖多次易主,但后人對書屋都加以保護和修繕,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藤書屋的入口在一條用青石板鋪就的小巷子深處,走過那條逼仄、不足2米寬的青石小巷,隱匿在盡頭的書屋粉墻黛瓦、整齊干凈,墻高近一丈卻幽靜古樸。站在書屋外,墻內(nèi)幾根綠枝伸出墻頭來迎客。走到書屋前,看到一對黑色臺門,兩扇斑駁的黑漆木門。門上是風(fēng)塵斑斑的舊門環(huán),門邊的墻壁上刻著“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青藤書屋”的字樣。
走進書屋咫尺小園,兩棵虬枝交錯、斑疤虬曲的石榴樹,罩于屋頂。石榴樹形態(tài)優(yōu)美,干形扭曲,蒼勁古樸,千姿百態(tài),自然成景,葉碧綠而有光澤,花艷麗多彩且花期極長,是典型的觀賞樹種,也是制作樹樁盆景和觀果盆景的良好樹種。但此處的石榴樹葉還綠著,卻失了血似的憔悴,清寂中尤顯盛大,當(dāng)年“榴花書屋”之名,是否由此而來?大街上擾攘熱鬧,此間卻幾乎不聞。一條鵝卵石鋪就的小徑伸向前方,小徑右面群植一叢翠竹。這種種植方法突出了群體美,增加了群體的感染力,增添了竹子清幽挺秀、超俗脫群的崇高韻味。人站在成片的吐翠蕭竹面前,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竹海濤濤,返璞歸真。竹叢邊的石桌石凳并非常見的仿古八角石桌石凳,而是用幾塊純天然的石塊磨礪而成,自然淳樸,凸顯出園子主人的清貧如洗。芭蕉扶疏似樹,質(zhì)則非木,高舒垂蔭。在詩人眼里,芭蕉常常與孤獨憂愁,特別是離情別緒相聯(lián)系。古人常把傷心、愁悶借著雨打芭蕉一股腦兒傾吐出來,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F(xiàn)今園林造景常常將芭蕉散點或取幾株叢植于小型庭院的一角,如窗前墻邊、假山之畔,入夏后令人頓生清涼之感。粉墻斑斑駁駁,如有墨汁洇入。院墻上有當(dāng)年徐渭手書的“自在巖”三字,卻被蒼綠的芭蕉映得沒了顏色。葡萄樹纏藤立在鵝卵石徑的左側(cè),倚靠著青藤書屋的旅游咨詢處,這是典型的垂直綠化,又稱攀緣綠化,是利用攀緣植物向建筑物或棚架攀附生長的一種綠化方式。葡萄藤夏季枝葉茂密,覆蓋在房屋墻面上,不僅可以遮擋強烈的陽光,而且由于葉片與墻面之間的空氣流動,還可以降低室內(nèi)溫度。它作為屏障,既能吸收環(huán)境中的噪音,又能吸附飛揚的塵土。東園內(nèi)所植的石榴、葡萄、芭蕉、翠竹、蘭花等植物,是徐渭存世的大量詩、書、畫作品中的代表景物,都是徐渭表達情感之物。每個景物都是一幅藝術(shù)作品,是其藝術(shù)精髓的體現(xiàn)。園林與詩、書、畫的有機結(jié)合使整個書屋沐浴在詩情畫意之中。
沿著鵝卵石小徑左側(cè)分支走入月洞門,門上刻有徐渭親筆所寫的“天漢分源”四字。月洞門內(nèi)為南園,是全園的精髓所在。內(nèi)置一方清幽小池,池周圍設(shè)有古樸的石欄,池上窗旁有一副對聯(lián)“一池金玉如如化,滿眼青黃色色真”。池中間有一塊小石柱抵住窗臺,石柱上“砥柱中流”四字是徐渭親手所刻,可惜“流”字早已被歲月風(fēng)化腐蝕得模糊不清了。徐渭將這泓碧水起名為天池。池中養(yǎng)著幾尾紅錦魚,池上是兩扇格花窗。天池西端有一小丘,丘上植一碗口粗的青藤,老干立于礫石中,遒勁如亂蟒,貼墻而上,繁盛的枝葉越過院墻,覆蓋了青瓦,墻面題“漱藤阿”三字,這是徐渭別號,想必也是青藤書屋名字的由來。一棵200多年樹齡的女貞偉然挺立在南墻一隅,蒼翠挺拔。女貞屬木犀科女貞屬常綠灌木或喬木,作為園林中常用的觀賞樹種,它四季婆娑、枝葉茂密,為青藤書屋平添了幾份古樸蒼勁,同時也見證了書屋的歷史滄桑。
退出月洞門,旁邊便是書屋,白墻黑瓦,青磚鋪地,簡潔質(zhì)樸。書屋分為前后兩室,中間隔以一墻。前室一排花格長窗依于青石窗檻上,正中懸掛著陳洪綬題寫的“青藤書屋”匾額和徐渭畫像。畫像兩旁是主人自照名聯(lián)“幾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diào)人”,寥寥數(shù)語便勾畫出了他的狂放不羈。南窗上方掛著徐渭所書對聯(lián),字體奔放疏狂,是徐渭清高心境的寫照,也是今日“青藤”之風(fēng)骨。匾下為簡潔古雅的明式桌椅,上列文房四寶。東西兩壁分別嵌有《陳氏重修青藤書屋記》及《天池山人自提五十歲小像》。
北屋現(xiàn)在改為陳列館,柜窗內(nèi)有《徐文長文集》、戲曲名著《南詞敘錄》《四聲猿》等,還掛有《驢背吟詩圖》《墨葡萄圖》等書畫作品,詳細介紹了徐渭在書畫、文學(xué)戲曲等多方面的杰出成就。
北屋后面有一小園與月洞門內(nèi)的小園相呼應(yīng),稱之為北園,也可稱天井。四周布置了蘭花等花卉,左右院墻各植一棵榕樹。北園整體空間雖小,但這兩棵榕樹增加了園林景觀的整體氣勢,讓人有一種園內(nèi)有限而園外無限之感。
在紹興,比起魯迅故里、蘭亭的人潮絡(luò)繹,居于鬧市、卻隱匿于不足兩米寬的大乘弄的青藤書屋,顯得冷冷清清,正如他主人當(dāng)年的風(fēng)骨,狂傲清高、遺世獨立,卻也顯得寂寞。作為明代私家園林的存世之作,青藤書屋的園林造景與詩、書、畫結(jié)合,人文氣息濃厚。園內(nèi)鄉(xiāng)土樹種布置精巧,月門、水池點綴獨特,不失為書齋園林的經(jīng)典之作。
書屋前室
月洞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