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在四川成都,有一個隱士叫嚴遵,他每天掙到一百錢就關(guān)上店鋪,開始讀書。當?shù)赜幸粋€富人羅沖,見嚴遵生活清貧,就要接濟他,給嚴遵送來錢糧。嚴遵謝絕了,他對羅沖說:“我富足,而你貧乏,怎么可以讓貧乏的你來接濟富足的我呢?”羅沖驚訝地問道:“我擁有萬金之富,你沒有一石糧,卻說你富足而我貧乏,這不是很荒謬嗎?”嚴遵說:“不是這樣的。我曾經(jīng)去你家,見你深夜還沒有休息,日夜忙碌,卻從未有滿足。我雖然每天掙一百錢,卻有時間讀書,家里有幾百錢的剩余,錢花不出去,錢上的塵土都已經(jīng)積到一寸厚了。這不是我富足而你貧乏嗎?”羅沖聽后,感到很慚愧。
啟示:人不能成為財富的奴隸,要懂得適可而止。一味地為了財富而不顧及其它,這樣雖富亦貧。
兩個朋友行路時遇到一頭熊,路邊只有一棵樹。其中一個立即爬上樹躲了起來;另一個人無路可走,只好躺在地上,屏住呼吸裝死。
熊走近裝死的人,嗅了嗅。因為熊不吃“死人”,于是就走了。
熊走之后,樹上那人下來了,問:“熊剛才對你說了什么?”
“熊給了我一個簡短的忠告:對于在危險面前把你拋棄的朋友,決不能與之同行!”
啟示: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分辨出誰是善友、誰是損友。真正的友情,在順境中難以發(fā)現(xiàn),往往是于逆境中才見真情。能同富貴的,不一定是真正的朋友;能共患難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藏地曾有一位大成就者,叫喬美仁波切,他有段時間在禪修時,眼前常會浮現(xiàn)出一只白狗,后來通過禪觀,他意識到這是自己的業(yè)報呈現(xiàn):很久以前,他當僧人時曾罵別人為“狗”,后來果報現(xiàn)前,致使他五百世都在做狗。最后一世他做了只白狗,時值釋迦牟尼佛出世。當時有一群商人在吃飯,這只狗饑餓難耐,便上去偷吃。商人們發(fā)現(xiàn)后,逮住了它,并把它活埋了。阿難尊者目睹這一切后,以慈悲心超度了它。這就是喬美仁波切的前世。
佛陀曾說:“人生世間,禍從口生?!彼_迦班智達也說:“傷害他人之惡語,即使怨敵亦勿說?!逼鋵嵤篱g的友好與沖突,全是依靠語言而產(chǎn)生,假如說話不掌握竅訣,很可能會釀成大錯。
啟示:脾氣誰都難免會有,但有時還是要克制一下。否則,氣頭上說的話,往往是口不擇言,且不說來世有什么果報,僅僅是眼前,也只會給自己帶來痛苦。比如,你跟某人大吵了一場,心里會像堵了塊石頭,非常不舒服。因此,就算對自己來講,惡口傷人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一天,“愚笨”與“聰明”相遇了。
“愚笨”疑惑地問“聰明”:“大家都叫你聰明,你已經(jīng)得到了大家的肯定,應(yīng)該感到滿足,應(yīng)該悠閑一點兒了,為什么還在繼續(xù)刻苦學(xué)習(xí)?”
“聰明”說:“如果我滿足現(xiàn)狀,停滯不前,就無法聰明了?!?/p>
“愚笨”問:“我覺得自己也很聰明,為什么大家都叫我愚笨呢?”
啟示:聰明永遠不滿足于自己的聰明,這是它最大的聰明;愚笨總覺得自己很聰明,這是它最大的愚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