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馨月
導引
一部《紅樓夢》,有多少人落淚?閱讀《紅樓夢》,又有多少人落淚?淚、淚、眾多的淚水,直指《紅樓夢》創(chuàng)作的悲劇色彩。今天,我們就走進這部名著,品析那些具有悲劇色彩的情節(jié),了解其表層和深層的悲劇意義。
一、悲劇表現(xiàn)
《紅樓夢》的悲劇,主要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
1.愛情悲劇
《紅樓夢》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為主要線索展開情節(jié)。在讀者的眼中,愛情是美好的,是纏綿柔情的,然而縱觀《紅樓夢》一書中寶、黛的愛情,雖也有兩小無猜的純潔,有共讀的快樂,但相愛卻不能表白,更不能在一起,于是就有了黛玉不斷地迂回試探,心里的不安全感讓愛情少了幾分纏綿,多了幾分凄苦;寶玉只希望黛玉懂他的心,打疊起千般的溫柔,直到最后才明白她的情懷。應該說,他們的愛是單純的,在混亂喧囂的大觀園中也是無瑕的,然而因為他們身為貴族侯府的少爺小姐,不懂得彼此去爭取,去抗爭,最終落得個“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一個離家出走,一個香銷玉殞,一場清純的愛情上演成活生生的悲劇,讓人唏噓落淚。
2.家族悲劇
《紅樓夢》的悲劇,也是家庭的悲劇。作品第二回,寫王夫人陪房周瑞女婿冷子興說:“如今生齒日繁,事務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榮者盡多,運籌謀畫者無一,其日用排場費用,又不能將就省儉,如今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這還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誰知這樣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透過冷子興的這一段感慨,我們便能發(fā)現(xiàn)造成大觀園家族悲劇之所在。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家庭,都需要其后代子孫來傳承,但現(xiàn)在賈府已經(jīng)大勢已去,“一代不如一代”,這無疑是家族發(fā)展的悲劇,也正是因為賈府后代或荒淫奢侈、聲色犬馬,或你死我活的爭斗,深深腐蝕著這個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大家族,最終才鬧得個樹倒猢猻散,一個偌大的家族,轉眼間便灰飛煙滅,讓人扼腕嘆息。
3.社會悲劇
“賈不賈,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 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這是表現(xiàn)四大家族權勢財富的、門子的“護官符”。透過這張護官符,我們不難看到封建社會,社會財富的高度集中。四大家族掌握雄厚的社會財富,揮金如土,然而普通百姓只能賣兒鬻女度日。貧富的極端差距,必然導致社會悲劇的發(fā)生。不僅如此,作品中還提到腐敗問題,如賈政寫一封推薦信給妹夫林如海,林如海當時是巡鹽御史,結果是被革職的賈雨村,“輕輕謀劃一個復職候缺”(第三回);司法問題,如薛蟠強買英蓮(即香菱)為妾,喝令手下豪奴打死馮淵,竟然沒事一般,照樣到京城閑逛;等級問題,如以晴雯為代表的女奴們,為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和爭取人一樣的生活而進行的悲劇性的抗爭,等等,正是這一系列社會問題,才導致整個社會的腐朽性,這也預示著這一不公社會的最終的結局——土崩瓦解。
4.文化悲劇
文化的悲劇是“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為之而已”,也就是幾千年積淀而凝固下來的正統(tǒng)文化與人物性格和行為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必然導致悲劇的發(fā)生。譬如第三十三回,寫寶玉挨打,賈政希望寶玉成材,光宗耀祖。寶玉偏偏拒絕成材。賈政要的是道德文章、仕途經(jīng)濟。寶玉要的是情場、是知己、是得樂且樂得過且過,正是因為這種不能調和的矛盾,最終導致賈寶玉遭受皮肉之苦。再如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賈寶玉、林黛玉都有賈母的疼愛,但這種疼愛是以封建的家族利益為基點的,一旦這一利益受到?jīng)_擊,賈母也不會顧及“骨血”關系,所以,最終她依據(j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的婚姻之禮,選擇薛寶釵作為賈寶玉的妻子,最終釀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是封建禮教大于親情文化的悲劇。小說通過展示賈府的生活圖畫,顯示出維持著這個貴族之家的等級、名分、長幼、男女等關系的禮法習俗,很多都是極為荒謬的,這也可以歸結到文化的悲劇。
5.人生悲劇
《紅樓夢》中的人物,其命運可謂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眾多的人物,雖然身份、地位、思想等不盡相同,但最終的結局都統(tǒng)一于“悲”。例如晴雯從一個“家世無可考”的女孩子到被賣到賴大家,后又被賣到賈府,終歸“抱屈夭風流”。賈探春貴為公府千金但結局也并不美妙——“千里東風一夢遙”。探春不僅有才,而且志存高遠。她在料理家政期間可謂鞠躬盡瘁,然而“庶出”的地位,使她被置于封建家庭中十分尷尬的處境。興利除弊到最后無濟于事,白費心血……王熙鳳的悲劇極為復雜,既是性格的悲劇,又是社會的悲劇。毒設相思局、弄權鐵檻寺、大鬧寧國府、借劍巧殺人等等集中表現(xiàn)了她的心狠手辣。但王熙鳳性格中又有另一面:聰明靈巧,才干出眾。這個脂粉隊里的英雄最后卻落了個“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的悲慘結局。
二、悲劇意義
悲劇是人類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與現(xiàn)實不可調和的矛盾。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學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審美貫穿于其中?!都t樓夢》展現(xiàn)的這一系列悲劇,為這部偉大作品蘊含的美感增姿添色。
1.唱響貴族衰敗的挽歌
作為描繪家族為內容的小說,《紅樓夢》一書切中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通過家族悲劇、社會悲劇、愛情悲劇、文化悲劇以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劇,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機。在家國天下的封建社會,“國”即是“家”;對臣而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即是“父”、“家”即是“國”,國家和家庭緊密相連,難分難解。家興則國旺、國破則家亡。因此,家是國人安身立命之本。而《紅樓夢》向我們展示的家,是一個有著四世同堂的貴族之家,這一個大家庭走過繁盛,走向分崩離析,預示的是整個封建國家、封建社會繁華不再,走向覆亡的命運。
2.出神入化的悲劇美感
《紅樓夢》一書,曹雪芹不僅寫出了悲劇之悲,更寫出了悲劇之美。林黛玉是書中重要悲劇人物之一。她的容貌“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tài)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她多愁,多病,多淚?!镑煊裨峄ā绷疃嗌偃藢嬍畴y安,如癡如醉。“傷心一首葬花詞,似夢成真自不知”委婉動人,蕩氣回腸的詞章,不僅淋漓酣暢地抒發(fā)出她無限哀傷的情懷,更是她一生不幸的寫照,其景其情,可謂將悲與美推到了極致。
3.煥發(fā)人性追求的曙光
寶黛的這場愛情悲劇,被稱為“超越者的悲劇”,即因超出了正常的封建倫理道德和人格的界限而造成的悲劇。寶玉從小的言行舉止就非常奇特,被人看作乖戾、怪異、不可思議,他不喜歡讀孔、孟之書,不喜歡從事仕途經(jīng)濟,這與封建時代的男人的正道背道而馳;他與黛玉相愛是對封建婚姻禮法的超越和嚴重挑戰(zhàn);黛玉反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tǒng)的封建婦女觀,表現(xiàn)出清高脫俗的態(tài)度;她愛賈寶玉,而且絕不愿其他女性來分享這份愛情,這種人才觀和愛情觀也吸引著人們大膽追求。還有晴雯,敢于超越等級制度的鴻溝,去幻想同賈寶玉的愛;如尤三姐為了維護自身的人格和掙脫被人玩弄的地位而抗爭;為了從泥污中自拔,而追求戲子柳湘蓮……這都是一種超越行為,是同命運的抗爭。這些抗爭雖然最終都以悲劇結尾,但他們的抗爭卻煥發(fā)出了人格精神的力量,人性的光芒,讓作品充盈著追求的審美意蘊。
4.閃爍著民主主義光芒
《紅樓夢》的作者具有初步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對現(xiàn)實社會包括宮廷及官場的黑暗、封建貴族階級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舉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級制度,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社會統(tǒng)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社會道德觀念等,都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流露出朦朧的帶有初步民主主義性質的理想和主張。如秦可卿臨死之前曾托夢于王熙鳳,其中有一句話很是耐人尋味:“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后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競爭,亦不有典賣諸弊?!薄岸藙t例”,從家族的角度來說就是制定一套家規(guī),從民主的角度就是要實行民主法治。也許這樣的朦朧意識不能立竿見影,但“一劑不效吃十劑,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橫豎這三味藥都是潤肺開胃不傷人的,甜絲絲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過一百歲,人橫豎是要死的,死了還妒什么!那時就見效了?!?/p>
應當說,綜觀古今中外,象《紅樓夢》這樣把悲劇的氛圍營造得如此之濃厚者,也是非常少見的。正如王國維所說:“除主人公不計外,凡此書中之人,有與生活之欲相關系者,無不與苦痛相終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