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光磊,姜 霞,周金帆
(1.武漢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2.武漢理工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談及大學權力,學者們大多關注于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橫向對偶關系[1],兩種權力間的制約機制[2],而忽視了權力的縱向影響,即大學學術與行政權力擁有者與基層教師之間的權力距離。權力距離是個體接受于組織內權力分配不均等的程度[3-4]。在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的驅使下,一般認為中國社會相對于西方而言呈現(xiàn)出更高的權力距離[5]。
大學是創(chuàng)造力的載體,是孕育新思想、新知識的搖籃。但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人才,是中國乃至世界大學共同的神圣職責。創(chuàng)造力產(chǎn)生的過程在本質上是嵌入于社會互動之中的,但是權力距離會直接影響組織中成員的相互感知及交流的方式[6-7]。為此,筆者探索在中國情境下,大學權力距離對普通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的影響機制。
在該研究中,筆者主要探索大學權力距離的內涵,檢驗其對普通大學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的影響機制。大學作為一個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出機構、創(chuàng)新型組織,需要從上(大學學術或行政權力擁有者)到下(基層大學教師)異質性的信息與知識傳遞、交換。來自不同層級的信息、知識交換,促使從領導者(包括行政或學術的上級)到普通教師在技能、經(jīng)驗等知識屬性上的整合[8]。這一過程被認為是一個異質性信息與知識之間的共享吸收、實踐的過程,最終提升了大學的創(chuàng)造力。
在高權力距離下,上級傾向于強調權力,對待下級呈現(xiàn)出家長制的特性,與下級之間具有顯著的“社會隔離(social distance)”[9]。下級對組織內社會關系的感知表現(xiàn)出與低權力距離文化相悖的結果:等級制社會環(huán)境導致下級傾向于評價和比較組織成員的社會地位,并喜歡依據(jù)等級社會秩序,而非需求來與之交流。與高地位群體成員(如大學學術或行政權力擁有者)相比,地位低的個體(如基層大學教師)處于更脆弱的位置,因為他們依賴于高地位人的評價和決策而生存,擁有較少的資源保護自己免受潛在的個人傷害。正因如此,處于低地位的人將更加注重其行為的影響,也更注意細心觀察其他成員,特別是高地位者的行為。在警覺與察言觀色之下,前者會更傾向于隱瞞自己的觀點,害怕向高地位的人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認為服從上級是恰當?shù)男袨?,這就會導致下級與上級之間產(chǎn)生心理距離[10]?;诖?,下級通常只能專注于本職工作,被動地接受上級分派的目標和任務[11],盡量避免與領導者接觸,較少地向上級表達想法,并逐步產(chǎn)生“溝通”的恐懼感,聯(lián)系變得更加困難,相互觀點的整合也更難實現(xiàn),不會挑戰(zhàn)或質疑領導者的想法[12]。實踐中,低地位成員在有限的交流中可能會急于展示一兩個想法,以便看起來認真;高地位成員也可以提出一種新的想法或思考方式,以保持自己的形象、知識與影響力。但由于缺乏深入的交流,導致雖然有很多創(chuàng)意的“碎片”,卻無法提出整合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因為后者需要個體與個體間無保留地投入交流[13]。所以,在高權力距離文化下,直接制約了信息與知識的交換,不宜產(chǎn)生異質性的知識碰撞,從而抑制了基層大學教師的績效與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14],最終形成學術的僵化。
此外,與權力距離息息相關的一個概念就是人治主義傾向[15-17],所謂人治主義傾向即為領導者的決策會受到人情或私人關系的影響[18]。在權力距離高的文化下,上級會強調下級的順從與忠誠,同時上級也呈現(xiàn)出差序對待的一面:對忠誠的下級有較高的支持,而對其他的下級則相對缺乏支持[19]。這種差序的偏見行為是獲取部分下級高度忠誠度的重要手段,但是,高差序格局會導致未受重視的大部分下級產(chǎn)生不公平感[20]。與僅有少數(shù)人被公平對待相比,當所有或者大部分組織成員被公平對待時,公平效應才更為顯著[21],缺乏公平就會約束創(chuàng)造性思維[22],最終抑制大學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出。因此,筆者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1大學權力距離對基層大學教師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有負向影響。
大學教師應積極與其他人分享知識、交換知識。通過知識分享可以促進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23]。而相對于知識分享,知識隱藏(故意隱瞞或拒絕別人對于某種獨具知識的請教)則被認為是對于創(chuàng)造力的“威脅”[24]。對上級的知識隱藏不同于缺乏知識共享,因為除了知識共享內容的有意遺漏,還包含拒絕別人希望進行知識共享意圖的缺失。知識共享的減少會降低個體產(chǎn)生創(chuàng)造性想法的能力以及降低其在組織或團隊中的價值。創(chuàng)造力需要收集問題信息并對手頭任務所需的知識有一定的預先了解,所以知識隱藏阻礙了員工創(chuàng)造新知識時收集現(xiàn)有知識的過程。
正如知識共享可以正面提升大學教師創(chuàng)造力,故意隱藏知識會抑制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因此,知識隱藏對于創(chuàng)造力的產(chǎn)生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組織內的社會交換關系會促進知識共享,進而提高創(chuàng)造力績效,因為接觸多元化的選擇可以觸發(fā)更廣泛的思考而產(chǎn)生更多不同的解決方案[25]。而且,在被信任的團隊成員、上下級之間這種關系會增加產(chǎn)生、驗證和決定的速度與質量[26]。
但是如假設1所述,在高權力距離的大學里,下級作為低地位人(如大學基層教師相較于學術或行政權力擁有者)會表現(xiàn)出絕對的服從權威和領導的決策[27],在自身行為決策中,低地位者堅持對高地位者的任何意見采取接納和順從的態(tài)度,而很少依照自身的意愿實施決策,隱瞞自己的觀點,害怕向高地位的人表達自己真實的觀點,進而產(chǎn)生對上級的知識隱藏。
積極的人際關系依賴于互惠、信任、誠實及平等互助[28]。當一個人察覺到組織中其他人的負面或不當?shù)男袨閇29],就會對他人產(chǎn)生了基本的不信任,擔心其可能傷害自己[30],而產(chǎn)生不交換并隱藏知識的行為,構成無效的社會交換,進而降低創(chuàng)造性成果的產(chǎn)出。因此,筆者提出以下研究假設:
假設2對上級的知識隱藏在大學權力距離與基層大學教師創(chuàng)造力產(chǎn)生之間起中介作用。
筆者在武漢、廣州、長沙等城市選取了11所高校455名基層大學教師進行問卷調研,涉及工學、理學、管理學、經(jīng)濟學、教育學等學科領域。在研究過程中,為了減小同源方差的影響,采用多時點、多源數(shù)據(jù)收集,時點T1收集權力距離感知的問卷;一個月后,時點T2收集對上級的知識隱藏的問卷;在時點T2同時收集由455名基層大學教師直接上級(系主任、教研室主任或團隊負責人)評價的其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的問卷。調研歷時3個月,經(jīng)篩選后共回收有效問卷390套。
為確保信度、效度,筆者采用了海外學者的成熟量表。在此基礎上,采用嚴謹?shù)某绦驅α勘磉M行處理。使用Cronbach′sα系數(shù)對變量信度進行估計。
(1)自變量。權力距離量表采用FARH等[31]的6題項量表。由基層大學教師填寫。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772。
(2)中介變量。借鑒文獻[24]的知識隱藏量表,由9個題項構成。由于筆者關注對上級的知識隱藏,所以將原量表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將每一題項明確描述為“對上級的”知識隱藏。由基層大學教師填寫。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798。
(3)因變量。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量表來自于FARMER等[32]的量表,共有4個題項。由基層大學教師的直接上級評價。因為由上級評價,所以對原量表進行了適當?shù)恼{整,將量表中第一人稱更改為第二人稱。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56。
(4)控制變量。筆者控制了職稱、學科、性別、年齡、婚姻及工作年限6個變量。
①信度分析:上述權力距離、對于上級的知識隱藏及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量表的Cronbach′sα值均在0.700以上,說明權力距離、對上級的知識隱藏及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量表具有良好的內部一致性;②聚合效度分析:筆者使用因子分析法對權力距離、對上級的知識隱藏及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量表的聚合效度進行檢驗。權力距離、對上級的知識隱藏及創(chuàng)造力的因子載荷均大于0.500,說明其均具有良好的聚合效度;③區(qū)分效度分析:采用平均誤差抽取量(AVE)對各個變量的區(qū)分效度實施檢驗,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可見權力距離、對上級的知識隱藏及創(chuàng)造力AVE的平方根值均大于該變量與其他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表明權力距離、對上級的知識隱藏及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之間具有良好的區(qū)分效度。
各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如表1所示,各相關系數(shù)均小于0.700,均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
表1 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及相關系數(shù)
注:**表示p<0.01;*表示p<0.05,均為雙尾檢驗值;標黑數(shù)字為變量的AVE平方根值筆者使用SPSS17.0軟件,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程模型對提出的假設進行檢驗,檢驗的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回歸模型擬合結果
注:**表示p<0.01;*表示p<0.05
由表2可知,模型1和模型2均以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為因變量。在模型1中,首先加入控制變量,結果表明,控制變量對基層大學教師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的影響顯著(F=1.601,p<0.05);模型2將權力距離作為自變量加入模型中,結果顯示,權力距離與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正向關系顯著(F=3.891,p<0.01)。相比于模型1,模型2修正后的R2顯著提高了0.070,說明加入權力距離后,模型整體解釋力度有所提升。因此,假設1得到驗證,即大學權力距離對基層大學教師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具有負向影響。
模型4和模型5均以對上級的知識隱藏為因變量。在模型4中,首先加入控制變量;模型5中,加入控制變量和權力距離,結果顯示,權力距離與對上級的知識隱藏正向關系顯著(F=14.961,p<0.01),相比模型4,模型5修正后的R2顯著提高了0.302,說明加入權力距離后,整體模型解釋力度更強。
在模型3中,以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為因變量,同時加入控制變量、權力距離和對上級的知識隱藏。結果顯示,該模型的F=5.946,p<0.01。相比于模型2,模型3修正后的R2顯著提高了0.070,說明加入對上級的知識隱藏后,模型的整體解釋程度進一步增強,同時,權力距離不再顯著。所以,對上級的知識隱藏在權力距離和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之間起到全部中介作用。因此,假設2得到驗證。
所以,大學學術與行政權力擁有者與基層教師間的高權力距離是束縛大學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的枷鎖。在權力距離相對較低的美國,大學呈現(xiàn)出去權力中心化的格局,等級制度呈現(xiàn)為扁平態(tài)勢而非直線形狀,“權力分散較為普遍”[33],所以擁有了無與倫比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而一直以來,中國大學被認為在高權力距離的背景下顯現(xiàn)出集權、人治、缺乏溝通與知識分享的形態(tài),似一種惰性導致縱橫大學多年的“行政化”頑疾久驅不散,學術創(chuàng)造力低下,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
大學作為一個特殊的組織,是以“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為標志的。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善于爭論是大學的特征,通過思考、立異、爭辯,不同知識體系、學術思想、科學氛圍實施交換,實現(xiàn)碰撞進而培養(yǎng)出具有高創(chuàng)新意識、高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研究發(fā)現(xiàn)權力距離對基層大學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有負向的抑制作用;大學權力距離通過對上級的知識隱藏對普通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產(chǎn)生影響。
由于對上級的知識隱藏是一個組織的社會過程,筆者研究可以幫助大學管理實踐者深入理解大學權力距離與對上級的知識隱藏的影響作用,進而緩解大學的權力距離而促進普通教師分享知識,較少對上級的知識隱藏行為。大學作為一個組織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知識,并不取決于其基層科研工作者擁有多少知識,更大程度上取決于有多少知識能夠不被隱藏而在大學這個組織中上下級間自由分享?;谏鲜鲆暯?,大學管理實踐者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促使降低大學的權力距離,促使每一個大學教師分享知識,從而使得個人擁有的知識能夠轉化為集體知識,通過知識分享實現(xiàn)教師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
通過上述研究,筆者認為大學權利距離的弱化事實上是一個大學形成創(chuàng)造力良性螺旋循環(huán)過程的前提:大學權利距離的弱化增加基層教師知識共享,減少知識隱藏,進而提升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而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又能促進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水平,提升教育水平,進一步降低社會的權力距離;社會權力距離的降低,又促使大學這個微觀組織層面的權力距離不斷弱化,進而提升創(chuàng)造力產(chǎn)出。在這個權力距離弱化螺旋過程中,大學的科研能力與學術教育水平作為一種溢出效應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 謝凌凌.大學學術權力行政化及其治理:基于權力要素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5(3):41-45.
[2] 劉獻君.論大學內部權力的制約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2(3):1-10.
[3] HOFSTEDE G. Motivatio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 do American theories apply abroad[J]. Organizational Dynamics,1980,9(1):42-63.
[4] LEE Y T, ANTONAKIS J. When preference is not satisfied but the individual is: how power distance moderates person-job fit[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4,40(3):641-675.
[5] CLUGSTON M, HOWELL J P, DORFMAN P W. Does cultural socialization predict multiple bases and foci of commitment[J].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6(1):5-30.
[6] 廖建橋,趙君,張永軍,等.權力距離對中國領導行為的影響研究[J].管理學報,2010,7(7):988-992.
[7] 雷洋.權力距離影響下的政府領導方式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70-72.
[8] HüLSHEGER U R, ANDERSON N, SALGADO J F. Team-level predictors of innovation at work: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spanning 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9,94(5):1128-1145.
[9] BEGLEY T M, LEE C, FANG Y, et al. Power distance as a moder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ustice and employee outcomes in a sample of Chinese employees[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2,17(8):692-711.
[10]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J]. Political Psychology,1986,13(3):276-293.
[11] KHATRI N, TEMLLER K J, BUDHWAR P. Consequences of power distance orientation in organizations[J].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nstitute,2003,13(1):1-9.
[12] NEMBHARD I M, EDMONDSON A C. Making it safe: the effects of leader inclusiveness and professional status on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improvement efforts in health care team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6,27(7):941-966.
[13] AMABILE T M, CONTI R, COON H, et al. Assess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for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6,39(5):1154-1184.
[14] EISENBERG B T, WELLS M T. Inbreeding in law school hiring: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faculty hired from within[J]. The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2000,29(S1):369-388.
[15] 樊景立,鄭伯塤.華人組織的家長式領導:一項文化觀點的分析[J].本土心理學研究,2000(13):127-180.
[16] FARH J L, EARLEY P C, LIN S C. Impetus for action: a cultural analysis of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chinese societ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42(3):421-444.
[17] REDDING S G.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M].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1990:122-136.
[18] TSUI A S, FARH J L, XIN K R. Guanxi in the Chinese context[M]. London:Palgrave Macmillan UK,2000:23-29.
[19] SILIN R H. Leadership and value: the organization of large-scale Taiwanese enterprise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1976:66-128.
[20] 周燦.民辦高校教師人格特質、差序知覺對組織公平感的影響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5.
[21] NAUMANN S E, BENNETT N. A case for procedural justice climate: development and test of a multilevel model[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0,43(5):881-889.
[22] 關瑩.組織公平對員工創(chuàng)造力影響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08.
[23] PERRY-SMITH J E. Social yet creative: the role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in facilitating individual creativ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1):85-101.
[24] CONNELLY C E, ZWEIG D, WEBSTER J, et al. Knowledge hiding in organizations[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12,33(1):64-88.
[25] 吳健,張光磊.同一屋檐下的不同感受:基層管理者與員工參與式管理感知差異研究[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fā),2016(10):51-62.
[26] WANG S, NOE R A. Knowledge sharing: a review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10,20(2):115-131.
[27] LIN W, WANG L, CHEN S. Abusive supervision and employee well-being: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ower distance orientation[J]. Applied Psychology,2013,62(2):308-329.
[28] SETTOON R P, BENNETT N, LIDEN R C. Social exchange in organizations: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leader-member exchange and employee reciprocity[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4,81(3):219-227
[29] VARDI Y, WEITZ E. Mis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theory, research and management[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4,32(1):1-36.
[30] GOVIER T. An epistemology of trus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ral and Social Studies,1993,2(8):155-174.
[31] FARH J L, LIANG J. Individual-level cultural values as moderators of perceiv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employee outcome relationships in China: comparing the effects of power distance and traditionalit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3):715-729.
[32] FARMER S M, KUNG-MCINTYRE K. Employee creativity in Taiwan: an application of role identity theor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3,46(5):618-630.
[33] 劉愛生.美國大學治理結構的主要特征及其文化基礎[J].外國教育研究,2014(8):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