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明
作為一名老會員,很高興與大家分享加入中延會以來的一些體會。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向大家作個匯報。
一、會員要以中延會的各位前輩為榜樣,踐行延安精神,把延安精神帶到自己的工作與生活中
大約是在2005年初,我還是《中國企業(yè)報》記者時,經(jīng)伍紹祖書記介紹成為中延會的理事,開始接觸、學習延安精神。中延會各位領導不辭辛苦、義務宣傳延安精神,有些老同志在行動不便的情況下還積極參與中延會的活動,這些都對我的生活和工作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
原來當記者時,我更多地關注財經(jīng)新聞,每周必看的是《中國經(jīng)營報》、《21世紀經(jīng)濟導報》和《經(jīng)濟觀察報》?,F(xiàn)在更關注人文社科、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報道。經(jīng)常帶著家人一起看新聞,和女兒一起探討一些熱點話題。這些改變,讓自己和家人更愛國愛黨了。我女兒在上小學時,一次兩會期間,老師問同學們兩會是什么,我女兒是唯一能答出的。2015年習主席與臺灣地區(qū)原領導人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時,女兒能指出我把為什么馬英九不能到大陸來說成是不能到國內(nèi)來,是錯誤的。
工作上,原來是為企業(yè)抬轎子,現(xiàn)在總想圍繞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戰(zhàn)略思想做些對社會有意義的實事。
二、會員要以弘揚延安精神為榮,盡自己所能為中延會發(fā)展貢獻力量
我覺得成為了中延會的會員,不應該僅是多一個掛名身份,更是多了一份義務。應盡可能多的參加中延會的活動,努力理解、豐富對延安精神的認識,并為中延會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015年初,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兩微一端做好思想宣傳工作時,我向蘇秘書長和辦公室領導提議,以中延會的名義注冊了“中華魂”微信公眾號。當時曾有多個同名公眾號,我們第一個做了實名認證,為中延會保住了“中華魂”這個名稱。這個公眾號注冊后,一直由我在做后臺編輯管理,個別文章的閱讀量近30萬人次,為宣傳延安精神提供了一個平臺。
我很珍視中延會理事的身份,把它印在了自己的名片上。在與企業(yè)交流中,時常會有人問起中延會,我會向他們宣傳延安精神,希望他們能關注、支持中延會。因而也有機會介紹了陳光標、頊同保、尹雄、邵信芝等一批熱愛延安精神的企業(yè)家進入中延會,他們不僅給中延會一定的資金支持,還在社會上踐行著延安精神。
在做《中華魂》社長助理期間,也曾組織過一次雜志發(fā)行會,邀請了部分企業(yè)家到京,使企業(yè)征訂雜志的費用從幾千元增長到幾萬元。
三、延安精神研究會會員要成為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的排頭兵、宣講員
歷史是為現(xiàn)實服務的。作為一名會員,我們學習、研究延安精神要與時代結合起來,要與弘揚中國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堅定文化自信結合起來,才能讓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
習近平總書記以及中央在思想道德、人文社科、意識形態(tài)、社會文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文件或講話,我一般會讀多遍。在閱讀中,始終抱著一個學習和思考的心態(tài)。學什么?比如,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五位一體總布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四個意識、八項規(guī)定、四風問題、三嚴三實、兩學一做、四個全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會一課等,遇到這些我都會回憶一下,我還記得它具體包括的內(nèi)容嗎?記得,重新溫習一下,不記得,去查下資料,再學習一下,這是一個學的過程。思考什么?里面涉及的一些事項,有沒有與自己有關聯(lián)的,有沒有哪項自己可以去做的。因為我不是黨員,不像很多同志有個集中學習的機會,需要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理解。
十九大后,在與我接觸的一些企業(yè)界朋友聊天談到中國精神時,我和他們談到中國精神的兩個核心問題:愛國主義不僅是守疆衛(wèi)土的革命文化,還有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創(chuàng)新精神不僅是自然科學的創(chuàng)新,還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社會主義哲學思想。
在向一些朋友宣傳中央精神時,不止一個人和我開過這樣的玩笑:說我沒到宣傳部工作太可惜了。聽到這些,我覺得也無愧于中延會會員身份了。
四、為弘揚中國精神,砥礪前行
十九大后,我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了新的理解。那就是:站在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舞臺中央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
十八大以來,我一直特別關注弘揚中國精神的課題,也曾撰文《淺析把提升中國精神提高到國家最高戰(zhàn)略》,刊登在《中華魂》雜志2015年第10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實現(xiàn)中國夢,離不開弘揚中國精神。
通過反復學習2016年5月17日習總書記在社科座談會上的講話,2016年12月初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上的講話和2017年5月中央發(fā)文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結合十九大報告關于文化自信的論述,我認為促進人文社科基礎教育,是培育中國精神的一個很好抓手。為此我策劃了一個項目,目前,正在想辦法,積極推進。
假如有一天,我在弘揚中國精神上作出了一些成績,我會自豪地說:感謝中延會對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