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鳴
股票投資再度遭遇冷落,根據(jù)中國人民銀行6月中旬在官網上發(fā)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城鎮(zhèn)儲戶問卷調查報告》,傾向于“更多投資”的居民占比31.7%,比上一季度回落1個百分點;而偏愛“股票”這一投資方式的,占比更只有18.4%,不到兩成。“炒股意愿”作為“散戶情緒指標”,很大程度上反應了目前市場散戶投資者的心態(tài),如果結合更多指標觀察,將有助于投資者擺脫當前迷局,看清長期股市的格局。
此次反應居民炒股意愿的“城鎮(zhèn)儲戶問卷調查”,是中國人民銀行在1999年起建立的一項季度調查制度,每季在全國50個調查城市、400個銀行網點各隨機抽取50名儲戶,全國共20000名儲戶作為調查對象。這一調查涵蓋了全國主要大中城市,樣本數(shù)多、覆蓋面廣,而調查對象又具有相當程度的購買力和投資意愿,因此代表性非常強,從中可以折射出民間的投資、儲蓄、消費的意愿。而關于對股票投資的偏愛比例,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為“散戶情緒指標”,反應個人投資者對股市投資的意向,具有相當程度的參考價值。
在90年代初A股成立初期,曾經有一系列觀察散戶情緒的指標,如計算營業(yè)部自行車數(shù)量的“自行車指標”、證券報刊銷售情況的“報刊指標”等。這些指標作為觀察市場牛熊的標準,遵循的是“逆向思維”,也就是人聲鼎沸的時候往往是牛市的頂點,而門可羅雀的時候則接近熊市的底部。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現(xiàn)場交易的投資者比重已經大幅降低,而且以年紀偏大的群體為主,過往這些觀察營業(yè)部交易情況的指標代表性已經不強。相比之下,央行的問卷調查具有科學性、廣泛性、代表性,在互聯(lián)網時代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散戶情緒指標”。
從央行披露的調查報告來看,炒股意愿的高低,和股市行情的牛熊息息相關。在2008年的熊市中,當年第三季度認為投資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人數(shù)占比為8.2%,較上季度大幅下跌8.6個百分點,連跌4個季度,且跌幅均在8個百分點以上;而當年的低點,正出現(xiàn)在第三季度結束不久之后的10月底。而在2005年二季度熊市調整的底部時,認為購買股票最合算的居民人數(shù)占比為5.6%,當時的低點正出現(xiàn)在二季度的6月初。而2013年二季度見底前后,股票投資一直沒有列入居民最青睞的投資方式前三,直到2015年一季度牛市進入下半程,才重新進入前三。
從此次的統(tǒng)計來看,青睞股票投資的居民占比18.4%,選擇基金的也只有21.9%,二者合計只有40%,低于“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理財產品”的48.7%。由于理財產品的低風險屬性,顯示目前投資者的風險偏好不高。從近期的公募基金發(fā)行的情況也可以佐證,今年1月有121只基金首募1362億元,到了4月這一數(shù)據(jù)降到65只和542億元,5月進一步下滑至45只基金募集271億元。6月已經走向尾聲,但截至18日僅成立11只基金,募集規(guī)模為177.18億元。與此同時,為減少募集失敗壓力,基金紛紛宣布延長發(fā)行期。統(tǒng)計顯示,截至18日,已經有65只基金產品發(fā)布公告延長募集期,其中多數(shù)為混合型基金。歷史上的底部多次伴隨著基金發(fā)行困難甚至發(fā)不出去的情形,行業(yè)內有“好發(fā)不好做、好做不好發(fā)”之說,散戶情緒低迷接近冰點時,也是接近終極大底的時候。
盡管這一“散戶情緒指標”和歷史上最低迷的底部階段相比,不算最低,但其中不乏此前看好3000點支撐的觀點在。隨著本周上證指數(shù)進入“2”時代,散戶的情緒進入冰點,如果調查延遲到端午節(jié)后進行,調查的結果可能更低。如果行情沒有起色,三季度這一調查大概率還會繼續(xù)走低。但這一指標走低不是壞事,散戶作為一個整體,往往是扮演“后知后覺”的角色。如果投資者只是跟隨市場情緒來決定自己的操作,很容易陷入“羊群效應”的迷局,將自己在低位的優(yōu)質籌碼拱手相讓。
因此“散戶情緒指標”某種程度上只能算是同步指標,在A股對外開放程度加深的當下,價值投資型的外資的動向可謂更具意義的前瞻指標。未來一旦“散戶情緒指標”進入冰點,融資余額快速減少的同時,出現(xiàn)外資通過滬深港通、QFII等方式大舉增持的現(xiàn)象,這一進一出之間將共同構成“領先指標”,參考意義將更勝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