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睡覺玩手機,上廁所也玩手機……孩子沉迷手機令很多家長頭疼。其實,00后、10后本身就是網(wǎng)絡(luò)時代的原住民,一出生就處于數(shù)碼時代,免不了要接觸電子產(chǎn)品。既然躲不開,不如直接正視。孩子為何會沉迷手機?我們該如何引導?
孩子為什么依賴手機
其實,關(guān)于“孩子沉迷手機”這個話題的討論從沒停止過。那么,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看一下手機到底有什么魔力,讓孩子們?nèi)绱藨賾俨簧???jù)媒體調(diào)查研究,孩子依賴手機的原因不盡相同:
社交型依賴 手機通訊錄里有200個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多個好友,QQ各種群里面還有4000多個好友,這么強大的人脈關(guān)系讓孩子難以割舍。
游戲型依賴 手機里面的網(wǎng)絡(luò)游戲特別多,在長期的“戰(zhàn)斗”中積累下來的功勛和經(jīng)驗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備感滿足。
娛樂型依賴 手機里面好友不多,游戲不多,但全部都是電影、音樂、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馬,不想寫作業(yè)總想摸手機。
每天玩手機超過1小時,危害巨大
大家之所以會關(guān)注“孩子沉迷手機”這個話題,因為其危害巨大。
曾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在全國范圍內(nèi)中下階層的家庭中抽取了100個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孩子接觸不到手機,另一組孩子則人手一部。由此展開10年的跟蹤調(diào)查。
10年后的結(jié)果是,接觸不到手機的47名孩子考入大學,其中16名獲得全額獎學金,只有3名高中畢業(yè)后在家?guī)兔?。接觸手機的50名孩子只有2位考入大學。不玩手機的孩子考入大學的幾率比玩手機的孩子高了23倍。這次實驗也敲響了孩子玩手機的警鐘。
長時間沉迷于手機,還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注意力。手機里有海量的信息,各種軟件讓人應接不暇,正是這種“過度刺激”,容易影響孩子大腦發(fā)育,學習是個慢節(jié)奏的過程,這就很容易讓孩子感到“沒有動力”,每天超過1小時,3-4年后注意力將會落后于同齡人一大截。
長時間玩手機還有以下危害:引發(fā)很多眼部疾病,導致近視成災,影響就業(yè);孩子經(jīng)常玩手機到深夜,上課睡覺,學習成績下滑;上網(wǎng)會使孩子變得越來越孤僻,不愿與外界交往,交際能力差;玩手機替代了孩子的玩耍,導致孩子活動減少,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身體發(fā)育;玩手機限制了孩子的感覺體驗,易使孩子分不清虛幻和現(xiàn)實;游戲里打打殺殺,容易使孩子性格暴躁。
強行禁止孩子玩手機可行嗎
未成年人心智發(fā)育不完全,滿腦子想著玩耍與放松,必要時施加管制,是負責任的體現(xiàn)。那么強行禁止孩子玩手機可行嗎?
在孩子沉迷手機這個普遍性的難題面前,有兩種家長:一種是強硬的家長。將手機沒收,或?qū)⒂螒蛐遁d,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罵一通;一種是軟弱的家長。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鬧和胡攪蠻纏,只好舉白旗投降,聽之任之。這兩種做法都危害巨大。
第一種,家長看似贏了,但付出的代價很大。首先,孩子會對父母產(chǎn)生怨恨;其次,孩子沒有發(fā)展出自律精神的機會,他很可能會偷偷借同學的手機玩游戲,不會從根本上對自己負責任;再次,家長監(jiān)督的成本很高,一不留神,手機、平板電腦就被孩子找到了,孩子也容易學會欺騙父母。
第二種,會讓孩子為所欲為,并學會怎樣用發(fā)脾氣來控制父母,怎樣讓父母感到內(nèi)疚,怎樣對父母表示抗議。這些孩子常常沖動、任性,無法控制,無法管教,并成為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的人,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被寵壞的孩子”。
限制孩子玩手機,要“約法三章”
其實,當孩子擁有手機后,家長若能正確引導,發(fā)揮其正面用處,反而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首先要和孩子來個“約法三章”:玩游戲可以,但要約定時間和規(guī)則,一旦違反,要承擔違約責任。與父母強加給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會覺得約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對他自己參與制定的方案有更強的執(zhí)行動力。但在和孩子“約法三章”時,要注意以下四點: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行為。比如:一天玩手機不能超過1個小時,玩手機必須是在完成作業(yè)以后。目標要具體、明確,便于測量。相比“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太長”,“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超過1個小時”就更容易測量。目標具體、明確,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說明孩子完成約定可以得到什么,沒有完成約定將失去什么。在此過程中,要少說“不”,多說“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約定,可以去看一場電影”,而不要說“如果你沒有完成約定,就不能看電影”。兩個說法意思雖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著積極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標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約定書面化,并張貼在家里的顯眼處,讓孩子和家長時時刻刻可以看到。當孩子完成了約定,哪怕是階段性的約定時,父母都要及時給予鼓勵。當孩子沒有完成約定,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也絕對要承擔。
4.要注重“約法三章”的“約”字。在達成約定的過程中,要盡量吸取孩子的意見。千萬不能把“約定”變成父母單方向的“命令”。
當然,家長也要從自己做起,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機,多陪伴孩子,同時多培養(yǎng)孩子各種興趣愛好,將孩子對手機的熱情轉(zhuǎn)移到各種課外活動中。
(《光明日報》2018.8.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