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主任巖光說,鄰村村民撿到最大的一塊,賣了30萬元,連地里被隕石砸出的坑都被完整挖出,一塊土賣了1萬元;本村村民屋頂被隕石砸穿,飛來橫禍成了橫財,石頭賣了12萬元,買家連瓦都不放過,為一片碎瓦出價1300元。
云南西雙版納州勐??h勐遮鎮(zhèn)曼倫村,一個幾乎從無外人造訪的邊境傣族小村,兩個多月前因為隕石墜落,名聲大噪——人們叫它“隕石村”。
村主任巖光依舊記得那幾日的瘋狂:十里八村的男女老少,都鉆進甘蔗地和茶葉地里撿隕石;村道上有外地人拿著一摞現(xiàn)金,搶著買。巖光家牛棚被隕石砸穿,水泥地上還有坑,這石、這棚、這地都有人出高價。巖光不賣,便有各路人馬進他的牛棚拉起橫幅直播、拍照,上書“云南目擊隕石墜落地”。
瘋狂中帶著荒誕。6月1日晚隕石墜落,可至今仍有外來人在堅守。
實際上,早在7月9日,云南省國土資源廳派去勐遮鎮(zhèn)的專家組調(diào)查檢測,勐海隕石是來自天外流星體的普通石隕石,具有一定科學研究價值,僅作為一般隕石保存。
飛來橫禍成了橫財
曾幾何時,隕石不值錢,甚至它不應該與錢掛鉤。
一位上世紀80年代末在中國地質(zhì)大學攻讀巖石學博士的隕石愛好者,說起自己收藏的第一塊隕石,是吉林一位村民從床底翻出來送他的,1976年當?shù)叵逻^一場“隕石雨”。村民送隕石,不過是看這位博士的手上拿著科考記錄與地圖。曾在北京天文館工作數(shù)十年的某位工程師,也講過類似經(jīng)歷:上世紀90年代,一盒紙煙便能從農(nóng)戶手上換隕石。
不知何時,隕石變了味。巖光記得,村里最早的一批隕石客,是6月2日中午到的。其中有來自廣東的隕石愛好者呂金成,他帶著現(xiàn)金和儀器趕到,很快碰到了幾十位和他一樣聞風而動的人。隨后幾天內(nèi)人數(shù)不斷增加,至少有上百位來自新疆、北京、浙江、湖北、上海、云南、廣西等地的商販、愛好者、收藏家和學者。這個小眾的圈子,人稱“隕石獵人”。
“頭兩天基本按每克50元到100元的價格收?!睆V東隕石愛好者梁飛說,他6月4日趕到時,收購價已暴漲到每克幾百元至上千元。現(xiàn)場交易多用現(xiàn)金,一摞摞百元大鈔擺在桌上。巖光說,鄰村村民撿到最大的一塊,賣了30萬元,連地里被隕石砸出的坑都被完整挖出,一塊土賣了1萬元;本村村民屋頂被隕石砸穿,飛來橫禍成了橫財,石頭賣了12萬元,買家連瓦都不放過,為一片碎瓦出價1300元。
巖光唯一能做的是嚴禁人們進稻田,怕毀了莊稼。云南省國土資源部門來了干部,也“控制不了”。村民們竟個個明白其中的法律爭議:天上的星星,又不是礦藏,為什么不能撿,為啥要上繳?
曼倫村不算貧困,無建檔立卡戶。一位懶漢聽說隕石能賣錢,也去了地里,還真撿到一塊,賣了1萬多元。最近,他用這錢買了摩托車、手機,把改嫁的母親接回來治病,還買了農(nóng)具下地干活。村里另一位懶漢,原本天天喝酒,去地里找隕石時摔了一跤,趴在地上看到一個小隕石坑,小石頭賣了數(shù)千元。
“隕石獵人”的圈子
無用之用,對隕石愛好者而言是“大用”。十多年前,隕石還只是相對純粹的愛好者小圈子。
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張勃,此次也去了曼倫村。9年來他追尋隕石,常常獨自行動,除了南極洲,世界各大洲都去了。他的裝備通常包括金屬探測器、衛(wèi)星電話、無人機、定位裝置、帳篷睡袋等。行萬里路之外,他還研究英文原版的隕石著作,并從古籍中尋找隕石信息。他到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拜研究員徐偉彪為師,成了職業(yè)的“隕石獵人”與收藏者。
尋找隕石,最直接的途徑是“目擊”。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的普及應用,來自網(wǎng)上“星友”的視頻與信息逐漸增多。國內(nèi)外天文機構(gòu)也是信息來源,張勃收藏的第一顆隕石就是在摩洛哥沙漠找到的。而給他印象最深的是在新疆阿勒泰地區(qū)的經(jīng)歷,“那里很冷,只有短暫幾個月能去,因此我花了4年時間去找”。
2016年8月,傳青海果洛有隕石墜落,張勃去了。找隕石很辛苦,下雨導致山體滑坡,輪胎爆了,輪轂折了。他冒雨換備胎,硬著頭皮把車開到修理廠,等第二天調(diào)整好再出發(fā)。進山時,3只藏獒沖他奔來,他下意識地跑回車上。
這十多年,除了果洛、迪慶與西雙版納,至少在錫林郭勒、蘭州等地都有隕石墜落的報道。國內(nèi)隕石圈不少人認為,2013年2月于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州發(fā)生“隕石雨”,上千人受傷,大量媒體報道,才讓我國的隕石收藏和買賣熱了起來。
一夜暴富的故事在隕石圈流傳甚廣,數(shù)位圈內(nèi)人都說的是,據(jù)說2000年在新疆阜康市,一位居民在戈壁灘上發(fā)現(xiàn)一塊逾1000公斤的“橄欖石鐵隕石”,幾經(jīng)倒賣,最后出現(xiàn)在美國市場,售價達每克300美元……此后,即便是無人正式宣布找到的云南迪慶隕石,竟也在網(wǎng)絡(luò)上出現(xiàn)頗多言之鑿鑿的賣家,坊間傳言“1克至少能賣2萬元”。
當前隕石科普工作仍有脫節(jié)
其實,村民們不喜歡這些“攪局者”。
巖光說,也許是因為他接受了中央電視臺的采訪,并在電視上露臉1分多鐘,至少40多位“投資者”看中了他家被砸穿的牛棚下的“寶地”。
真隕石也就算了,如今假隕石不少。知情者透露,一些“隕石鑒定”的協(xié)會、公司會通過開證書、辦展覽等形式牟利,初入隕石收藏圈者極易受騙?!懊耖g所謂的隕石鑒定未必有科學依據(jù)。”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徐偉彪說。早在2011年,徐偉彪所在的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天體化學和行星科學實驗室向社會公示了一份《關(guān)于隕石鑒定的通告》,明確指出:社會上送來“求鑒定”的所謂“隕石”樣品,99%以上都是地球巖石樣品。
也有人想還隕石一個“清白”。
圈內(nèi)有綽號“番禺三少”的3位隕石收藏者,真名為彭文輕、江少佳、古英華。在廣州,多年的打拼讓他們積累了殷實財產(chǎn),2010年左右,他們相繼開始玩隕石。“隕石收藏只是我們的業(yè)余興趣?!弊鲋閷毶獠⒔?jīng)營兩間服裝店的彭文輕說。在彭文輕的服裝店門口,他向記者介紹起自己珍藏的十多塊隕石:某種紋路是地球上沒有的,形成一條紋路要一百萬年;最小的一塊隕石還不到1克,沒辦法拿出來,否則打一個噴嚏就沒了。
去年,彭文輕專門成立了隕石打假聯(lián)盟,號召全國數(shù)百名隕石藏家和愛好者共同打假。幾年前,王子堯也打過假,但收效甚微。他們共同覺得,假是打不完的?!半E石圈里真真假假,不求名不求利的有幾個?”江少佳說,曾有一位科學家批評某科技館展覽假隕石,招來抹黑與攻擊。
畢竟,有利益的地方便有江湖。江少佳說,這些年,假隕石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坝行┤嗣髦I了假隕石,但他要賣出去,吃虧不能吃在自己身上,因此總有新入局的人上當受騙?!迸砦妮p分析原因,隕石交易一般在網(wǎng)上完成,而且有“先款后貨”的規(guī)矩,一旦受騙,維權(quán)可能性幾乎為零。
屈指可數(shù)的隕石科普者們明白,人們對隕石知識的渴望與日俱增,只是當下隕石科普工作仍有脫節(jié)。
不過目前,在建的上海天文館將成為全球建筑面積最大的天文館,已有數(shù)人表達過捐贈隕石的意愿。隕石愛好者與權(quán)威科研展覽機構(gòu)的合作,或許是一條實實在在的路徑。
(《人民日報》2018.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