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田
一直以來,我都無法想象親人的離世,也不敢設(shè)想那一天的到來。然而,伴著父母的日漸蒼老和女兒的長大成人,突然的某個時候,我感覺到,這一天已經(jīng)臨近了。
母親走完了她88歲的人生,因病離開了我們。關(guān)于母親的點點滴滴,時常在我腦海中出現(xiàn),母親離開我們了,但母親的普通而偉大永遠(yuǎn)留在我的記憶中……
母親沒有文化,但極有遠(yuǎn)見。
父親在外工作,母親以女性柔弱的肩膀挑起撫養(yǎng)我們五個子女的重?fù)?dān),記得那時候,只要我們自己愿意讀書,母親甘愿自己一個人吃苦受累,也堅持讓我們兄弟姊妹盡可能好地接受教育,母親時常對我們說:“要想人前顯貴,就得人后受罪!”由此,我聯(lián)想到清代詩人袁枚《苔》中那句:苔花如米小,也學(xué)牡丹開。母親的念頭只有一個:要讓我們有出息,要讓我們靠努力拼出自己的天地。
母親雖身處鄉(xiāng)下,但聰明手巧。
母親在勞作之余,自己用紙板剪成衣服“樣子”,腳踏縫紉機給我們縫制出一件件讓同齡人羨慕的時髦服裝。母親還靠著這門手藝給家里掙了些零花錢。而如今,娘親已去,陰陽相隔,春暉未報完,慈母針線斷……
母親苦而不言,喜而不語。
兒時的日子,大家都過得清苦,但靠著父親每月幾十元錢的微薄工資加上母親的勞作,小時候的我也沒感覺日子過得有多不堪??梢哉f,在母親的努力下,我們家苦日子過得很甜,充滿新意和溫馨。
生老病死,自然規(guī)律。如今,那個給我生命并撫養(yǎng)我長大的人走了,回家時,不再有人絮叨我的吃穿冷暖;離家時,不再有蹣跚的身影在我身后遠(yuǎn)觀;老家門前的胡同里,再也不能看到母親的身影。
我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什么來生再見、下輩子還做××,這一切都是我們美好的愿望而已。只有今生,哪有來世?至親的人走了,誰能不傷心、不悲痛?只是每個人表達(dá)感情的方式各不相同,面對親人的離去,有的人嚎啕大哭,有的人無聲啜淚,有的人傷感不溢言表,有的人只于無人之處暗自流淚、暗自傷感,就如我寫這篇文章時的感受!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傷感之余,捫心自問,在母親活著的時候,特別是母親年老體衰需要我們的日子里,我們兄弟姐妹對母親無疑是盡了孝心的,對患病的母親也給予了盡心有效的醫(yī)治。如此想來,才多了些安慰,少了些遺憾。
逝者如斯夫!時光流逝如江河之水,生命又何嘗不是?生你養(yǎng)你的人總有離你而去的一天,我們要做的,當(dāng)是把握今生,活好當(dāng)下,讓家人、自己快樂過好每一天。也希望活著的人多一些樂觀,少一些煩惱,快樂地生活,好好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