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Andy Warhol的賓夕法尼亞同鄉(xiāng),其藝術工廠的“繼承者”,走遍世界各地盛大藝術展的Jeff Koons應該是本屆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最好的“藝評人”。這位25歲時曾任華爾街商品經(jīng)紀人的后波普大師說:“我對藝術市場并非無知,但我真的所知不多?!睕]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與藝術市場似乎沒直接的因果關系。2011年首次帶著“BMW藝術車”出席Hong Kong Art Fair、2014高古軒畫廊為其帶來亞洲首個回顧大展“Hulk Elvis”……今年再度來港,Jeff對這場巴塞爾如是評價:“大家都希望能參與其中。藝術能改變思維,每個人都希望在這個圈子里分享藝術升華的體驗?!?img al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0/02/15/qkimagesadadadad201806adad20180617-1-l.jpg"/>
從十多年前的“文化沙漠”,變身繼紐約、倫敦之后的“全球第三大藝術市場”,香港本地藝術圈又如何看待這一切?早前把博士論文改編出版《我愛Art Basel:論盡藝術與資本》一書的香港藝術學者梁寶山說,“巴塞爾就是藝術界的迪士尼、藝術品百貨公司?!?013年首屆香港巴塞爾,她應亞洲藝術文獻庫之邀,在會場以“藝術勞動,打定輸數(shù)”開談,一邊主講文藝生態(tài);另一廂請來楊嘉輝、周俊輝、何倩彤等藝術家,一起以美元作賭注“打麻將”。這位穿高跟鞋的“Basel臥底”,年年游走在各大酒會與開幕派對,多年以后大聲問:“Basel愛我嗎?”
也許,本屆香港巴塞爾全場最受觀眾“手機”歡迎的作品——臺灣藝術家周育正的《刷新、犧牲、新衛(wèi)生、傳染、清新、機器人、空氣、家政、家務幫、香煙、Dyson、現(xiàn)代人》,最能現(xiàn)場示范《我愛Art Basel》所關注的藝術界勞動經(jīng)驗,讓文化產(chǎn)業(yè)體系中的藝術、勞動與資本(在此作品中是贊助商Dyson)愛恨交織的關系,活生生地呈現(xiàn)于展場中心的大舞臺上。
跟全球作品拍賣價最昂貴的在世藝術家近距離接觸的感覺如何?在《安邸AD》編輯要求下,Jeff Koons左手執(zhí)圓珠筆,于白紙上呈現(xiàn)出一幅藍色線稿,送給我們作為七周年生日祝福。
即使他的香港巴塞爾入場證上寫的身份只是“參展者”(Exhibitor),但作為世界最知名的流行藝術家,Jeff Koons在展場路過之處無不引起小哄動——每行數(shù)步便被截停,不是寒暄問候,就是爭相與其合影。看見展示板上的“兒童參觀藝術展須知”(Helpful Tips for Children:Dos & Donts),Jeff興奮地與指示板上的兒童畫來個了合照,這一小舉動也足以證明藝術家的童心未泯。
這一切可能都只是藝術之表象。正如站在展場最“喧嘩”的雕塑《Bluebird)}旁的Jeff跟我們談柏拉圖,從生理l生談到形而上?!拔业淖髌?,都建立于哲學之上。”問及《Gazing Ball》系列作品是否可以理解為他這對西方藍眼睛對藝術史的品頭論足?“哲學中最神秘的部分就是關于Retiection(由物理性的‘反射、倒影到哲學上的‘沉思、反?。?,這就是我常以反光表面創(chuàng)作的理由。來自歐洲的凝視球,反照周遭所有?!盝eff提到,四年前諾貝爾生理學獎頒給發(fā)現(xiàn)“大腦GPS導航與認知記憶細胞系統(tǒng)”的幾位神經(jīng)學家,因為人類一直以來都想知道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澳暻蚋嬖V你身在何方,反照于歷史之上。那些繪畫雕塑,帶你穿越藝術歷史和人文主義,回到創(chuàng)作者的原點?!盤hilosophy(哲學)、Reflection(反射)、Metaphysic(玄學)、Transcendence(超越)是Jeff對我們拋出的常用詞。而在形而上另一端——這位天價藝術家的日常如何?“我有八個孩子,所以我每天早上6點45分起床,跟孩子一起吃早餐,帶他們上學,然后約9點回到工作室……我每天還會做舉重、拉筋,健身1小時15分鐘……”形而下的一切,卻也是對其藝術的平行映射。
在香港巴塞爾講座上,跟19世紀80年代發(fā)起的美國“匿名組織”Guerrilla Girls對話“女性主義美學:藝術運動與體現(xiàn)”,來自北京的藝術家喻紅在長征空間個展現(xiàn)場對我們說:“女性主義有意思,因為它是研究世界的一種方法。”1995年聯(lián)合國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舉行,她才感受到來自西方思潮的沖擊。不過,一直以自身經(jīng)驗創(chuàng)作的喻紅無需掛上任何主義的名堂,也足以用女性獨有的敏感觸覺“折射”所經(jīng)歷的新中國大小時代。采訪當晚,香港巴塞爾的“光映現(xiàn)場”板塊,特別放映王小帥的紀錄片《冬春之后——喻紅篇》,讓觀眾看見早已“擺脫”丈夫劉小東影子的藝術家作為獨立個體的存在。長征空間挑選喻紅不同時期的作品做了小型回顧展,“策展角落”(Kabinett)板塊則挑選喻紅為林冠基金會個展創(chuàng)作的VR新作《她曾經(jīng)來過》,戴上3D眼鏡的觀眾目擊了“她”生、老、病、死四幕的倒敘式成長,體會比當下中國更虛擬的真實。
在沒頂畫廊工作快10年,陸平原承襲了藝術家老板徐震“生產(chǎn)”的黑色幽默和反嘲意識形態(tài)。單看如迪士尼玩具的可愛雕塑,根本猜想不到這位“80后”青年對當前藝術,以至社會最強烈的感受:因急速節(jié)奏所產(chǎn)生的不安與焦慮感。
或許和其他同代藝術家最不同的是,陸平原其實是一個說故事的人,借助不同媒介(即使一張寫滿字的A4紙),敘述既真又假或疑假似真的“都市傳說”。基于某種視覺或語言的思考,有時會限制自身的意識思維(比如英語或普通話思考),而陸平原的創(chuàng)作模式卻是“逆反倒轉”:做視覺作品時先有文字,寫故事時先有視覺意象。
以34歲之齡進入殿堂級畫廊佩斯(PACE),畫廊為其在香港舉辦首次亞洲個展《回旋》,Loie Hollowell當然會被媒體稱為“超級新星”,特別是佩斯所代理的近90位藝術家中只有13位女性,“80后”幾乎是絕無僅有的。難怪Loie拉著我們到其作品旁,向我們推薦另一位女藝術家,67歲高齡的Arlene Shechet的雕塑作品《我看見了18世紀》,“很高興能跟她同場展出”。在數(shù)碼時代,年輕藝術家以油彩進行抽象繪畫已不多見,以“性”作為主題,并配以有點兒“嬉皮士”年代的迷幻色彩,更像在探索女性藝術史。談及性與欲,當然需要另一半,Loie向我們介紹與她一起來香港的雕塑家丈夫,《堆疊的林伽》側看起伏如胴體的畫框邊緣雕刻正是由他親自操刀制作的。
這件DeWainValentineTl972年創(chuàng)作的抽象作品《粉紅色環(huán)》,由男女保安員守護在旁,造就了另一道可穿透的風景。今年82歲的美國造型藝術先鋒在半世紀前最先以工業(yè)塑膠樹脂作為作品材料,反映了周遭的光影空間。這位完美簡約主義者,為了讓作品看起來潤滑無痕且歷久彌新,與美國某大工業(yè)集團的化學工程師合作,最后在1966年研發(fā)出一種以其姓氏為名的商用樹脂“Valentine Mas Kast Resin”。20世紀60至70年代,DeWain與同樣來自南加州的一批簡約主義藝術家被紐約藝評人批為“Finish Fetish”,后者認為這種只注重“油光滑面”和完美手工藝的作品,顯然有些“空洞無物”。40年后,DeWain的雕塑被畫廊重新推出,仍令人感覺非常摩登,毫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