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燕 王艷華
【摘 要】
《荻花江行圖》為崔昊2017年底新作,是其山水畫藝術探索的新成果和在扇面藝術形式方面的新思考。分析其畫面不但可以了解崔昊山水畫藝術的最新動向,更可以作為窺豹之管來審視當代山水畫的發(fā)展狀況。
【關鍵詞】
齊齊哈爾大學 崔昊 山水畫 扇面 表現(xiàn)
一、作者及作品基本信息
崔昊,1978,美術學碩士,副教授,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美術學系繪畫教研室主任。作品尺寸:規(guī)格:外徑33cm*65cm,內(nèi)徑27cm*60cm。材料:特凈皮生宣紙硬卡,胡開文“純松煙”墨塊,蘇州姜思序堂中國畫顏料。時間:2017年12月3日開筆,12月7日完成。累計用時約30小時??钭R:荻花江行圖。丁酉崔昊。鈐印:崔昊?。ㄖ煳模┟鳎ò孜模,F(xiàn)收藏地:金禾文化。
二、對作品進行分析
(一)氣韻
南齊的謝赫提出了品畫的“六法”。即: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jīng)營位置、傳移模寫?!皻忭嵣鷦印眲t是反映作品強大感染力的首要準則,其次為用筆及形、色、構圖、臨摹技術等繪畫造型基礎和技巧。崔昊的畫面從近景山石、竹子到中景的大山以及畫眼“船只”,一氣呵成,氣脈相通,具備了氣韻生動的特點。
(二)筆墨
“六法”中,謝赫將“骨法用筆”列在了第二位,“骨法”及與密切相關的筆法。畫面的線條,筆筆見形,鋼筋有力、渾厚蒼勁;體現(xiàn)了線條的力度、美感。古人說:用線最易于捕捉物體的形象及動感,線條是中國畫家獨特的藝術語言,是中國畫的靈魂。而崔昊老師,把山石的堅硬、竹子的堅韌不拔用線條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水面作者運用的是高古游絲描,線條纖細、筆墨濃淡干濕,表現(xiàn)出了江面的一望無際。抑揚頓挫、疏密粗細、濃淡干濕,無不顯現(xiàn)作者的深厚的書法功底、繪畫才學。技法,畫山石,作者主要采用的‘小斧劈、刮鐵皴;畫竹子,采用不同的技法,來表現(xiàn)嫩竹、新竹、老竹。明清時期畫面竹子較多,成熟的竹子葉子耷拉,嫩竹和新竹則是朝天;畫面中添加竹子,使得畫面非常雅氣。梅蘭竹菊俗稱四君子,并且在畫面上體現(xiàn)是非常講究功夫的,作者畫竹子厲害,用不同的技法表現(xiàn)使得竹子豐富多變,功夫也是相當了得;彰顯了作者在寫意花鳥方面也是相當了得。中國畫以墨為主,色為輔,是中國畫最基本你的特點。墨分五色:焦墨、濃墨、重墨、淡墨、清墨五色。唐代張彥遠:“草木敷榮,不待丹綠而采,云雪飄揚,不待鉛粉二百,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卒。是故運墨而五色俱,謂之得意。意在五色,則物象乖矣?!闭f明墨不僅能決定形象,分出明暗,拉開距離,代替色彩,還能制造出畫面的氣氛。作者先用清末對畫面進行了點燃,接著用淡墨對畫面進行了復染,使得畫面不燥氣,也沒有因為太濕而顯得沒有生氣。
(三)構圖
構圖,也就是所謂的章法,謝赫的“經(jīng)營位置”,即作者將要表達的內(nèi)容與形式加以組織、安排,構成一副完整統(tǒng)一的畫面。全景式構圖與散點透視相結合,使得畫面更具有美感及吸引力。中國采用三七分,多把主題放在三七點上,也就說畫眼。此畫就是船只。作者創(chuàng)作這幅畫是源于白居易的《琵琶行》。故畫面的主題是船只上坐彈琵琶的女子及其船夫。作者對畫面的疏朗、空曠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使得畫面意義深遠。
作者在畫船時。使用淡墨,后復鉤的技法,對于船的小細節(jié)作者也沒有放過,每一筆不多不少,都無不體現(xiàn)船的體積。然后用淡墨涂染,突出小船的體積感,并且使主題更加鮮明。
作者畫的水面,運用的是高古游絲描,然后層層疊壓,體現(xiàn)了作者當時平靜的心態(tài),使的畫面清新淡雅,不浮不躁。即使是小的水面,作者也進行了簡單的處理,近景遠景也劃分的相當細致。而且,水面看起平靜,但因為水波紋的方向一致,又使的畫面偶爾有一些小的波動,微風吹過。
三、結論
《荻花江行圖》是作者2017年底的新作,畫面細致入微。在藝術語言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當然,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能夠看到作者更多、更出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