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倩
摘 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chǎn)黨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一貫價值立場,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的源頭活水。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踐行“服務人民”宗旨的根本保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秉持中國特色提供了堅實支撐。
關鍵詞: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服務人民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1.06
文章編號:1009-6922(2018)01-28-03
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一貫價值立場
中國共產(chǎn)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發(fā)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持以服務人民為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馬克思在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之初就明確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泵珴蓶|明確提出,“我們的文學藝術都是為人民大眾的”;鄧小平諄諄告誡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始終不渝地面向廣大群眾,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糧貢獻給人民;江澤民明確強調(diào)哲學社會科學的社會主義屬性,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胡錦濤希望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牢記社會責任,為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作出更大的貢獻;習近平更是旗幟鮮明地指出,“世界上沒有純而又純的哲學社會科學”,“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可見,“服務人民”不僅是我黨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一貫立場,也是黨和國家對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殷切期盼和根本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成果豐碩。然而,發(fā)展中的繁花似錦、百花齊放難免會使部分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迷失了啟程時的方向,比如部分學科、領域研究成果脫離現(xiàn)實、重數(shù)量輕質(zhì)量、粗制濫造現(xiàn)象普遍,更有部分研究者陷入“言必稱希臘、文必引西方”的認識誤區(qū),其本質(zhì)上都是忘卻“為誰服務”的表現(xiàn)。當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歷史時期,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更應該堅守“服務人民”的學術傳統(tǒng)和立場信念,深刻認識“以服務人民為導向”對于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fā)展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自身成長進步的重大意義,強化“服務人民”的信念,才能勇于擔當起時代的使命,真正有所作為。
二、堅持以服務人民為導向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源頭活水
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边@就要求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探求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同時,更應該為人類社會現(xiàn)實發(fā)展中的問題解決提供可能性的思考。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面對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必須要以探究、反映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問題邏輯為基本遵循,而服務人民的實踐始終是尋求問題與解決問題相互關照的根本樞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p>
只有堅持以服務人民為導向,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才能真正根植于人民群眾鮮活的社會實踐,進而從中汲取豐富的思想養(yǎng)分,獲取助推發(fā)展的不竭動力。實踐證明,任何試圖在空洞的抽象思維中尋求問題解決路徑的做法,終將為歷史所唾棄,其理論也注定只能孤鴻哀鳴。堅持服務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才能搜尋到源自人民群眾生活中的豐富感性材料,進而在分析加工中上升為能客觀反映現(xiàn)實、具有普遍說服力的理論學說;堅持服務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才能在復雜多變的社會運行網(wǎng)絡中,精準地探察到問題的癥結所在,進而以問題為導向,為鏟除“病灶”開出“良藥奇方”,從中總結出經(jīng)得住實踐檢驗的理論學說。
只有堅持以服務人民為導向,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回應和支持,進而在人民的偉大實踐中得到檢驗。實踐證明,任何失去觀眾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大舞臺終將“人去樓空”;任何駐足于書齋的理論思辨,至多也只能獲得同情意義上的卑微關注。只有堅持以服務人民為導向,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才能在為人民群眾解問題、釋疑惑、辦實事的過程中得到真切回應。廣大群眾的支持是哲學社會科學調(diào)查研究得以順利展開的基本保障,群眾的“鮮花和掌聲”是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最高意義上的肯定和褒獎;堅持服務人民,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才能獲得客觀的評判尺度,也只有在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中進行實踐性轉(zhuǎn)換,其價值才能得到真正體現(xiàn),其生命力才能得以永葆。
三、踐行“服務人民”的根本保證是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qū)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p>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踐行“服務人民”宗旨的根本保證。從根本上講,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其核心就是要解決為什么人服務的問題。不同于資產(chǎn)階級哲學社會科學為少數(shù)人謀利益的研究取向,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哲學社會科學不僅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恪守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而且將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研究的根本宗旨。為多數(shù)人服務,還是為少數(shù)人牟利,是衡量馬克思主義和非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標準。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這就決定了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堅守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價值取向。然而,任何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都是一個開放多樣、復雜多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只有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能保證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服務人民”的研究取向“不變色、不褪色”。
馬克思主義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fā)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并為抵制西方政治意識形態(tài)滲透、錯誤思潮攻擊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武器。任何科學研究都必然要在一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進行。馬克思主義所創(chuàng)立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是被實踐反復證明了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當下,西方形形色色的理論體系、研究范式、概念范疇大量涌入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一些觀點和研究方法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然而,其間隱藏的錯誤價值觀以各種形式侵蝕、攻擊我國根本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比如新自由主義全盤私有化理論對我國國有經(jīng)濟主導地位的挑戰(zhàn)攻擊、歷史虛無主義對我國歷史觀的顛覆企圖等。抵制這些錯誤思潮的滲透和攻擊,最有效的路徑莫過于有效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武器,以馬克思主義特有的批判精神對待西方哲學社會科學理論,堅持批判地借鑒、批判地吸收。
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秉持中國特色提供了堅實支撐。任何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都具有特定的“問題域”和社會歷史性。面對“中國問題”的研究和解決,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教條,而是活的行動指南。其一經(jīng)傳入就同我國革命建設實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并誕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科學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根本方向。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只有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以敏銳的問題意識和寬廣的學術視野參與到研究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之中,進而發(fā)展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放棄服務人民的立場,動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fā)展就會淪為一句空話。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楊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