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面臨一個剛出生的健康寶寶,我們都會手足無措,何況是面臨一個更加嬌嫩、更加需要特殊關照的早產寶寶。我們一起來看看大J是如何科學地照顧早產女兒小D的,看看我們能得到怎樣的啟發(fā)。
女兒出生后,陪她一路闖關
早產兒的出生本來就會面臨重重難關,我的女兒小D作為28周的早產兒,更是經歷了讓人意想不到的幾大難關:第一是生存關,剛出生的時候沒有自主呼吸,醫(yī)生說小D出生的第一晚是關鍵的一晚,因為她隨時可能會離開這個世界,你們可以想象我們是如何煎熬著挺過了那一晚,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當女兒熟睡后,我都會忍不住去探一探她的呼吸;第二是呼吸關,小D一直帶氧呼吸將近100天,才最終能夠自主呼吸;緊接著迎來了第三關——喂養(yǎng)關,一方面小D由于腸胃漏氣做了一場手術,另一方面她一直帶氧呼吸而缺失了學習吮吸的過程,一般寶寶的常規(guī)喝奶對于小D來說,近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第四關是視力關,早產兒特別容易存在的斜視問題,也被小D趕上了,所以在小D2歲的時候,接受了矯正斜視的手術;最后是小D經歷的最艱難的一關——腦出血+腦囊腫,我用了三年的時間和醫(yī)生不斷地觀察、分析,探討是否需要手術、觀察其進展及變化……幸運的是,小D的腦出血吸收得很好,囊腫也排除了手術的可能。雖然問題重重,但終究沒把我壓倒,反倒把我歷練成了面對任何問題都能越挫越勇的堅強媽咪。這也是女兒教會我的,她用她自己對生命的抗爭,教會了我什么叫堅強,什么叫勇敢。
陪伴早來的天使,我的經驗和教訓
關于早產兒健康,給媽媽們的重要提醒
早產兒的成長過程無疑是闖一道道健康關卡的過程。通過小D的養(yǎng)育過程,通過我們一次次的闖關經歷,包括初期我對國內外的早產兒現狀的了解,有幾點是我特別想分享給早產兒媽媽們的,或許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第一點,保留母乳很重要
早產寶寶一般腸胃更加嬌嫩,母乳對他們來說尤為重要,而早產寶寶往往需要母嬰分離,所以媽媽們往往因為心急而影響了母乳的分泌,這反倒不利于寶寶的健康養(yǎng)護。所以,建議早產媽媽們調整好心情,保留好母乳,隨時為哺育寶寶做好準備。
第二點,學習知識很重要。
都說“小兒難養(yǎng)”,早產寶寶則更加難養(yǎng)。所以為了應對有可能出現的各種難題,要讓自己有足夠的知識儲備,當真正遇到問題時,哪怕跟醫(yī)生探討時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進行有針對性的溝通。
第三點,早期評估很重要。
要了解早產兒有可能存在的問題,比如常見的視力問題、肌張力問題等,比如等到孩子養(yǎng)到哪個階段的時候,才發(fā)現里程碑好像沒達到,再去醫(yī)院檢查發(fā)現肌張力有問題。早產兒的父母最好提前了解可以進行評估的時間節(jié)點,越早清楚問題,可以越有效地進行早期干預,以免錯過了最佳干預時期。
關于陪伴早產兒,父母們的心理建設
早產寶寶不同于普通的寶寶,可能在初期會經歷更多的困境,有時甚至近乎絕境,所以早產兒父母的自我心態(tài)調整非常重要。就我個人而言,我一直覺得“媽媽是容器,只有自己內心充盈才能承托好孩子”,對于家有早產兒的家庭更是如此。身為早產兒父母,作為過來人,跟大家分享幾點經驗。
學會放下
每一位早產兒的父母面對寶寶時都會有內疚和自責,有一段時間,我心里一直是排斥“早產”這個詞語的。自救第一步就是面對和接納,面對小D早產的事實,接納自己難受的情緒。難過?就哭吧,不要逃避??尥辏粮裳蹨I,我們再繼續(xù)解決問題。不再去糾結為什么寶寶早產了,因為這個已經是事實,現在要做的就是放過自己,活好當下,放眼將來。
學會放手
小D的第一年是“為了活著”,但從第二年開始,我就和她一起在努力, “為了有質量地活著”。早產兒父母們不管是否有意識,內心總是會想多“保護”孩子一點,這種“過度保護”有時反倒會讓寶寶過分脆弱。這需要我們學會放手——相信寶寶,而不是強化他們“早產”“脆弱”的印象。的確早產寶寶在一些能力發(fā)育方面會慢一點,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包辦代替,反而是提醒我們需要創(chuàng)造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去鍛煉學習,我們只需在一旁陪同鼓勵。
學會有效鼓勵
在陪伴這一點上,有時早產兒學習某個新技能會比其他寶寶稍微慢一點,這時我們就要學會做他們的教練,盡可能進行有效鼓勵,而不是空洞地喊口號。最有效的鼓勵就是我們向寶寶展現我們的思考過程,同樣是教他們完成某件事,我們應該手慢一點,即不要急于代替寶寶完成,可以用語言把可以怎么做的步驟用陳述句或者啟發(fā)式的提問表達出來,最終引導他們自己完成。讓寶寶不斷積累“我能行”的正面反饋,非常重要。
在美國求醫(yī)問藥:我所了解的美國兒科健康理念
因為小D的健康關系,我需要頻繁地跟美國的兒科醫(yī)生們接觸。我發(fā)現美國兒科的健康理念更契合我們老祖宗的話,比如“重食補”,這其實是我們老祖宗的智慧,但是現在這些東西,反而在新媽媽們當中越來越不易見了。比如現在很多的媽媽熱衷海淘國外的營養(yǎng)補充劑,而忽略了寶寶最基本的飲食管理。美國的兒科提倡用自然的食補來滿足寶寶身體發(fā)育所需。除非寶寶因為醫(yī)學的需要,需要額外補充營養(yǎng)補充劑,否則一般不會隨便使用營養(yǎng)補充劑。
另外,美國兒科很注重不同年齡段寶寶的運動能力發(fā)育,比如會根據月齡鍛煉他們趴、坐、爬等能力,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對每一階段的運動能力發(fā)育都很重視。
還有一點是對疾病的態(tài)度。美國兒科比較推崇順勢而為,就寶寶生病這件事情,他們一般會認為這是一個免疫力提高的必經之路,但咱們國家的很多家長給寶寶用藥會相對較多。
最后,我想跟媽媽們分享的一點是,一定要注意寶寶的體重管理,千萬不要去追求寶寶看起來胖胖的、壯壯的,就覺得是健康的。美國兒科也會關注寶寶的健康曲線,但是更重要的是看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好不好,如果精神狀態(tài)很好,那么寶寶看起來瘦一點也不代表不健康。
育兒路上“升級打怪”:我是如何練就技能的
如何將專家說的、書本上說的知識有效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由于小D的特殊情況,我比起普通媽媽,可能需要面臨更多的育兒難題,所以我不斷地去學習育兒知識,以至于越來越多的媽媽問我: “為什么你不是專家,但是講出來的東西比專家講得還易懂?”其實將專家、書本的理論轉化為自己的知識,我靠的是“行動+育兒筆記”。
我自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行動派,比如很多媽媽看到育兒文章,覺得不錯就收藏了,但其實根本想不起來去用它,而我會去真正地實踐和驗證,再根據實踐的結果進行修正,所以這些知識就會從“無用”變?yōu)椤坝杏谩薄?/p>
此外,我還會做育兒筆記。比如我看完一篇文章,我會合起來問自己幾個問題:這里面新的知識是什么,跟我以前學到的知識是相關的還是顛覆的,我能在小D身上運用的是什么……最后一點最為關鍵,因為我寫完之后,第二天我真的會將它運用在女兒身上,驗證結果,然后再總結分析。經過這個過程,你還擔心這些知識你學不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