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定海
1942年,年僅38歲的戴安瀾將軍為國捐軀時,周恩來寫下了“黃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挽聯(lián)。戴復(fù)東教授的一生,承繼了父親戴安瀾的風骨,忠于祖國,剛正不阿。而在工作中,生活中,他也一如父親的習性,恭謙禮讓,平平實實。
戴復(fù)東說:“父親當年身為師長,每月的收入還是比較多的。每次發(fā)工資他總要拿出一部分捐獻給國家,一部分資助生活困難的部下。在他的影響下,我們兄妹四人從小就養(yǎng)成了勤儉樸素的好習慣?!?/p>
“父親還十分反對特殊化。有一次我和妹妹去父親駐地‘探親,站崗的士兵看見我們,立即立正敬禮。我們年幼不懂,不知所措。父親看到后,連忙上前阻止。他告訴衛(wèi)兵們,這是我的子女,今后他們和我的家屬來,你們不要敬禮,直呼其名即可?!?/p>
當筆者問到“戴安瀾將軍犧牲時,您才14歲,他給您留下最深刻的影響是什么”時,戴復(fù)東教授略微沉思了一會兒回答:“是我父親對國家、對民族的一腔忠誠,義無反顧。所以我看問題,想事情,總是從大處著眼。只要是對祖國的建設(shè)與發(fā)展有利的事,我戴復(fù)東就必須去一絲不茍地做好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