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 王春
30多年前,受制于農(nóng)藥和育種技術(shù),農(nóng)民種水稻往往要“靠天吃飯”。那時,剛開始讀研的何祖華目睹了發(fā)生在浙江東輝山區(qū)的一幕:蔫黃的水稻頂著白穗,整塊稻田顆粒無收。從此,他下定決心,要和稻瘟病“死磕”到底。
除了噴農(nóng)藥,抗擊稻瘟病就只剩一條路可走——篩選出水稻抗病基因進行育種。“稻瘟病就像流行性感冒?!焙巫嫒A說,一方面,由于不同地域的病原菌一般不同,目前已有的25個抗稻瘟病基因做不到“包治百病”,并尚不能向全國推廣。另一方面,如果把這些抗病基因整合到一個品種里,雖然抗病性提高了,但“大補”后水稻的產(chǎn)量和品質(zhì)會打折扣。
為了解決這個長期困擾育種界的瓶頸問題,何祖華于2002年開始與育種家展開合作,廣泛篩選廣譜持久的抗病基因。此時,他正式“打響”了抗擊稻瘟病的第一槍。
為了篩選抗病基因,何祖華帶學生鄧一文等到浙江、海南、湖南、湖北等主要水稻種植區(qū)實地考察。每到播種、插秧、收獲等關(guān)鍵時間節(jié)點,何祖華都會親自下田,不但指導學生觀察性狀,還常去各種病圃觀察抗性情況。
篩選基因位點的工作量巨大,一般人很難想象。僅是建立基因組文庫這一項,團隊就篩選出幾萬個基因組進行克隆。
2006年,他們終于鑒定出了一個幾乎能對抗稻瘟病所有變異病菌的基因位點Pigm。而后,何祖華團隊又花了10年時間來系統(tǒng)解析這個位點的作用機制。
為了進一步研究Pigm基因位點的抗病機理,何祖華團隊和各地的病理學專家合作,已做了幾十萬株接種實驗,但仍未找到能侵染該基因的病原菌小種?!凹雀吲d又失落?!焙巫嫒A如是形容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