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魯
首屆全國魯迅雜文獎獲得者、遼寧省雜文學會會長齊世明先生,于2016年至今推出了“年代社會文化心理切片”系列雜文。我逐篇閱讀,目光停留在俏皮的文字間,但心情卻漸趨沉重,我謂之站在年代的高度,而發(fā)沉重的幽默。可賀全國最具影響力的《雜文月刊·原創(chuàng)版》刊發(fā)了其中四篇:《何處不“套牢”?》(2017年2月上)、《自拍、互拍與自省》(2017年4月上)、《“考‘顏”沒商量》(2017年11月上)和《誰又折騰老子》(2016年3月上),我欣然讀之,在這里信筆談談感想。
齊世明先生在我心中就是一位雜文藝術大師。他善于聚焦社會生活,抓拍種種社會現(xiàn)象搦管成文。他榮獲全國首屆魯迅雜文獎的那篇《熱了周杰倫,冷了周樹人》就頗具這一特色?!澳甏幕睦砬衅毕盗须s文作品立此存照,作者借用蒙太奇藝術手法,把十余種世相集于一篋,臚列于讀者眼簾,并一一條分縷析,其文字力透紙背、如斫斷骨、直擊肯綮,揭露和批判了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心理劣根性,引起讀者的共鳴與思索。
魯迅先生謂雜文是“感應的神經(jīng)”?!案袘纳窠?jīng)”不僅是對雜文功能的界定,更是對雜文家素質的要求。一位雜文家不具“感應的神經(jīng)”,就寫不出“感應的神經(jīng)”的作品。齊世明先生是具備“感應的神經(jīng)”的。且看作者刊發(fā)于《雜文月刊》這四篇雜文的“感應物”吧:《誰又折騰老子》是對褻瀆歷史現(xiàn)象的感應;《何處不“套牢”?》是對“枷鎖現(xiàn)象”的感應;《自拍互拍與自省》,是對“自戀”心理的感應;《“考‘顏”沒商量》更顯其妙,是從坊間至官方,林林總總,人人“考‘顏”現(xiàn)象與心理的感應。讀這四篇作品,就如欣賞漫畫大師黃永玉畫筆之下的四幅眾生相,在惟妙惟肖中給人以沉重的思考。四篇作品,集中揭示了一個問題: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明顯反差。用梁漱溟先生的話說,就是要解決人類的最大難題,即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給人處于亞健康狀態(tài)的心理升級。
因為具有“感應的神經(jīng)”,作者總是抓取社會生活中各種最具典型意義的論據(jù)并展開論證。這些論據(jù),暴露出現(xiàn)代社會正能量的缺失,人性的扭曲,人心的荒涼,文化的頹圮。作者用思辨之筆警醒人們,現(xiàn)實社會的種種不良現(xiàn)象雖未病入膏肓,成為沉疴痼疾,但必須引起重視,加以療治。
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就如一位掌握著祖?zhèn)髅胤?、譽滿杏壇的名老中醫(yī),善于把脈病灶,并“筆落驚風雨”,直擊要害,進行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