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閱讀學習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初中生而言,閱讀學習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學生通過大量閱讀,能夠增強語感、積累詞匯,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與此同時,也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審美和文本鑒賞能力。而在現(xiàn)階段,語文閱讀教學普遍呈現(xiàn)僵化狀態(tài),與教育教學改革形式相悖。因此,針對初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總結了幾點方法,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性
一、更新教育觀念
語文學科在各類同級學科中獨樹一幟,兼具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語文教學相對來說更應腳踏實地,緊跟國內國際發(fā)展形勢。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還要為課程多樣化積極獻力。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開發(fā)教學資源,如校園、班級,地區(qū)等范圍內可開發(fā)的資源,并且靈活使用學科教材,與語文教學進行有機合,進一步成為真正可利用的語文教育資源。在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中上,思想的碰撞更能形成智慧的火花。結合學生現(xiàn)狀與特點,利用周邊教育資源,形成新的語文課程教育教學材料,而且是此前從不曾有的,社會上不曾有,教材上更不曾有。這樣產(chǎn)生的語文教學資源,把學生的知識積累、思維方式、社會經(jīng)歷的差異都呈現(xiàn)出來,這樣的差異值得我們的思考、探究與研析。由此產(chǎn)生的語文課堂,將會很好地帶領學生,也更能夠吸引學生,學生從大千世界中走入課堂,又從課堂重新走進大千世界,架起語文學習與社會生活的溝通橋梁,引導學生認識“大語文”,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語文,感受語文的魅力,讓語文影響他們生活,點綴他們的世界。
二、轉變教學方式
一直以來,初中語文教學大多只關注講解閱讀的方式和學生成績的好壞,現(xiàn)階段的教育情況表明,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的能力提升。在一般中學語文的課堂學習中,教師常會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為學生提供自認為完美無缺的閱讀方法和技巧,而不給予學生自己的閱讀時間和空間。這樣的閱讀教學過程枯燥乏味,缺乏靈活變通,可能會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提高閱讀成績,但會導致學生在閱讀方面的學習自主性變差,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也無從提升。因此,在教育教學改革形勢下,教師要擺脫僵化的閱讀教學方式,以生為本,關注學生的興趣與需要,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
課堂上,教師要善于啟發(fā)與引導,鼓勵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積極探討。由此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實現(xiàn)相互之間的共同進步,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學習環(huán)境,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閱讀能力。再者,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精讀文本,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從多角度引導學生理解文本。還要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互相補充,升華課堂。這樣閱讀教學就成為了文本、作者、學生與教師的對話教學模式,成為師生共同探索合作的成果。其次,還要注重給予學生自己閱讀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形成自主閱讀意識,有助于學生體會文本感情,增強學生語感,培養(yǎng)學生個性,提升審美能力。
三、激發(fā)內在需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產(chǎn)生興趣就會產(chǎn)生求知欲,就會進一步引發(fā)思考、探索與實踐,是成功的出發(fā)點。學生一旦對語文閱讀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就會主動地,認真地對待閱讀教學。一個能夠使學生產(chǎn)生興趣并不會衰竭的初中語文課堂,其教學效果當然會很好,也會為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奠定堅實基礎。因此,語文教師在于都教學過程中,應注重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來引起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內在需求,從而產(chǎn)生學習動力。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運用情境教學,創(chuàng)設生動具象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態(tài)度體驗,引導學生理解知識、提升能力。孩子們在輕松快樂的學習環(huán)境中閱讀,更能產(chǎn)生良好的學習效果。初中生是十四五歲的孩子,經(jīng)過小學的閱讀學習,其基本能力已經(jīng)具備,雖然在理解與分析層面仍處于弱勢,但初中生善于聯(lián)想想象,思維活動性強。這時就需要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將學生引入到既定的學習情境中,讓學生與文本,學生與作者形成對話,實現(xiàn)穿梭時空的思想碰撞,從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發(fā)散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教學情境的形成有多種方式,根據(jù)實際情況可以以圖片重現(xiàn),可以以音樂導入,也可以以深情朗讀營造,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引發(fā)學生的感性體驗,幫助學生理解文本。
四、強化閱讀意識
讀書尚需循序漸進,熟讀精思,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功夫更應用在平時。作為語文老師要知道,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和積累,不是一時一地可以達成的,應注重引導學生形成閱讀意識,將閱讀融入生活,把閱讀變成習慣。教師應當依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個性差異,為學生量身定制合理的閱讀方案,并允許多種實現(xiàn)方式,如積累好詞好句,做好讀后筆記,組織讀書交流會,評選讀書之星等,定期檢查學生閱讀方案的落實情況。通過以上方式,以有效改善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知識存儲量。與此同時,語文教師可嘗試將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表現(xiàn)納入語文能力評價以及綜合評比中,實行激勵機制,使學生的閱讀數(shù)量和質量都得到很好的保證。另外,教師應引導學生養(yǎng)成記憶的好習慣,對好的文章段落、好的詩詞進行記憶,鍛煉學生記憶能力的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教師還應為學生提供便利的條件,書籍、報紙、雜志等等,只要能夠為學生帶來益處的,都應該讓學生去讀,去了解,以強化學生的閱讀意識,讓閱讀真正走入學生們的生活中去。
五、開展閱讀實踐
初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依據(jù)實際教學狀況適當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的主動性能夠得到激發(fā)。一系列課堂活動如演講比賽、編排課本劇、分角色朗讀課文、辯論賽、成語游戲等等,都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課堂上的語文閱讀學習。開展閱讀實踐活動,要求教師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各種閱讀課程資源,實現(xiàn)課內外閱讀教育的銜接和整合。加強對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激發(fā)和閱讀方法的指導,從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整體優(yōu)化,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值得注意的是,課外閱讀指導課不能上成課內閱讀課,應該著眼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閱讀習慣,習得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讓學生做好讀與思的結合,開卷有益,但并非多多益善,只有邊讀邊思,讀思結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要善于使用工具書,掃清閱讀障礙,培養(yǎng)自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因此,我要求學生充分利用書店、親戚、鄰居、熟人等的圖書資料,讓每一個學生都擁有更多的時間,擁有更多的機會,能歡快地遨游在圖書的海洋里,盡情地吮吸圖書的文化精髓。
六、總結
總而言之,閱讀學習是初中語文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當以生為本,因材施教,以學生的需求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在制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及時地更新教育觀念,適時轉變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內在需求,強化學生閱讀意識,積極開展閱讀實踐。通過以上方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學習的環(huán)境,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對閱讀學習不再抵觸,以主動的姿態(tài)投入到閱讀學習活動中,高質高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田健平.試論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讀與寫,2015,(21).
[2]劉瑜.試論如何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簡[J].同行,2016,(07).
[3]周紅梅.試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應如何提升[J].讀寫算,20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