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林平
對大部分人來說,身份證是最重要的個人證件了,不管是辦理手機卡、寄快遞,還是坐火車飛機、住宿,身份證都是必不可少的個人身份證明。
怎樣能隨時隨地證明“我真的是我”,又不必擔心信息泄露或者證件遺失呢?
此前,支付寶曾牽手公安機關試水“電子身份卡”。2016年,武漢公安部門與支付寶合作開發(fā)的“電子身份卡”已在武漢城市服務中率先上線,可以在線查看個人身份基礎信息,還具有預約辦理身份證、出入境證件等功能。
而2017年12月25日,全國首張真正意義上的“網絡身份證”在廣州簽發(fā)。今后,一次微信身份證認證后,遇到需要出示身份證的情況,或將掏出手機亮出“網證”就可辦理政務.住宿、車票等業(yè)務了。
來自河北的張先生在廣州市南沙區(qū)政務服務中心辦理營業(yè)執(zhí)照。和其他辦證人不同的是,他在整個過程中并沒有出示自己的身份證,只是拿出手機“掃一掃”窗口的二維碼,并對著手機刷了一下臉,說了一句話,對方即確認了他的身份。
這是什么特殊待遇?“其實不是啦?!睆埾壬χ颐兀骸拔抑皇鞘着矸葑C‘網證的用戶。今后辦什么事,用‘網證+刷臉就可以了?!?/p>
張先生口中的身份證“網證”,即是廣東省率先試水的身份證線上“副本”。這項便利日前在南沙推出,首先惠及1億多廣東居民(即由廣東省公安機關核發(fā)身份證的居民),預計明年1月推向全國。
身份證“網證”是什么
“網證”誕生在廣州南沙,是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設立在南沙的互聯(lián)網+可信身份認證示范基地借助騰訊微信平臺推出的身份證網上應用憑證,它以身份證制證數據為基礎,是公安部認可的國家法定證件級身份憑證。
通俗地說,“實際上,‘網證和身份證一樣,也是由公安部門簽發(fā)的,需經過公安部居民身份證制證數據庫的嚴格審核認證。通過讀取二代居民身份證的芯片信息,映射到網絡上而形成,好比是居民身份證的線上‘副本?!睆V州南沙區(qū)公安分局政工辦副科長閆棟解釋。
據了解到,要獲得一張身份證“網證”,有線上和線下兩種路徑:市民可以下載“微警認證”APP,或是添加微信小程序“網證CTID”,并在里面申請注冊,錄入人臉和聲紋。如此獲得黑白身份證“網證”,適用于一些僅需簡單證明“我就是我”的場景,比方說陌生人互認身份、網吧、物流寄遞實名制登記等。
彩色版“網證”則適用于一些需要嚴格驗證“人與證同一”的場景,比如公安、政務類業(yè)務,如工商注冊登記、交通違法扣分等。除了線上注冊外,還要到經過公安機關授權的可信身份證受理點,完成線下認證之后才能使用。眼下廣州市有48個這樣的點,分布在市內各處,未來將逐步增加。
身份證“網證”有什么用
眾所周知,身份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之廣泛,小到辦手機卡、住酒店,大到辦公司、開賬戶等等,幾乎是須臾不可或缺。在傳統(tǒng)的辦事過程中,有關機構往往不但要核驗身份證,還要求提交身份證復印件,既給當事人帶來麻煩,又不環(huán)保,還存在身份信息被復印、竊取的風險;況且,傳統(tǒng)人工驗證的方式,還可能存在差錯。
身份證“網證”適用于線上、線下政務服務以及旅館業(yè)登記、物流寄遞等眾多要求實名制的應用場景。剛剛辦完工商登記的張先生感慨,現在辦事不用隨身帶著卡片式的實體身份證,也不用再提供復印件?!疤奖懔耍 ?/p>
“比如我們去住酒店。通過‘網證,只需酒店出一個動態(tài)二維碼,放在前臺;我們去入住時,拿出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就會觸發(fā)‘網證驗證。這時候,手機會提示我們完成刷臉、聲紋驗證,信息直接傳回公安部數據庫,后臺自動識別比對,只要幾秒鐘,比對結果就同時傳送給酒店和用戶,實現無證人住。”閆棟說。
目前,“網證”已應用于南沙區(qū)工商注冊登記業(yè)務中。警方還正在與旅游業(yè)、物流寄遞、銀行等相關行業(yè)商談合作,擴大“網證”的應用范圍。
未來,住酒店、坐高鐵、坐飛機、買票、銀行開卡等眾多要求實名制的場合,人們可能只要手機在手,隨時隨地就可以證明“我就是我,是我在辦”。
身份證“網證”安全嗎
我們常常有這樣的困擾:身份證信息滿天飛,個人隱私等同“裸奔”,隨之而來的是身份證被盜用、冒用,信息泄露情況屢禁不止。警方表示,這些情況,使用身份證“網證”后能有效避免。因為辦事機構在審核“網證”時,不采集市民的身份證信息,更不收復印件,接受的是來自公安部數據庫的核對反饋。
此外,“相比于誤判率高達15%的人工肉眼識別,‘刷臉依靠的是后臺的人工智能,誤判率僅有百萬分之一?!蹦仙硡^(qū)政務中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以往群眾前來辦事一般都需要出示本人身份證,主要靠工作人員肉眼辨別身份真假,難以完全解決身份證冒用、盜用問題,以此為基礎做出的行政許可,也存在一定風險。
“網證”降低了人工驗證可能存在的個人信息泄露幾率,但它本身安全嗎?
警方表示,“網證”信息由公安機關掌握、審核,用戶通過“網證”采集的信息,直接對接公安部數據庫,由公安機關驗證比對,驗證過程不在互聯(lián)網空間傳輸或存儲公民隱私信息。第三方機構或他人僅能收到公安機關反饋的驗證結果,很難直接接觸到公民個人信息。而反饋信息本身也已經加密,外界無法破解。
“換句話說,你作為辦事機構,驗證了我的‘網證后,只知道我這個身份是合法的還是非法的,通過沒通過,不會知道我身份的具體信息,包括身份證號碼等等?!遍Z棟說。
不少網友關心:“網證”存在手機里,那手機一旦丟了怎么辦?
“這恰恰又是‘網證優(yōu)于傳統(tǒng)卡片式身份證的地方。”閆棟解釋,傳統(tǒng)的身份證一旦丟失,就存在被不法分子冒用的風險。為此,“網證”專門設置了自動刪除功能。一旦用戶手機丟失,用戶只需在其他任一手機上登錄微信,原手機微信上的“網證”就會自動刪除。
此外,如果用戶重新申請,辦理新“網證”,舊“網證”也會自動作廢。目前,南沙警方還在跟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希望下一步在“網證”平臺上實現掛失身份證的功能。
延伸閱讀:
身份證歷史沿革(1949年后)
1949年解放后,我國公民很長一段時間證明自己身份時用的是戶口簿和單位介紹信。
1984年4月6日,國務院批轉公安部關于頒發(fā)居民身份證若干問題請示的通知,同時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試行條例》。
自此,我國通過實施居民身份證制度,揭開了居民戶口證件化管理的序幕,并且開始頒發(fā)第一代居民身份證。居民身份證登記項目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和有效期。居民身份證的有效期分為10年、20年、長期三種。第一代居民身份證為聚酯薄膜密封、單頁卡式,15位編碼,最初發(fā)放的有一大批身份證是用手工填寫的。
1985年9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2次會議批準發(fā)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標志著我國居民身份證制度的正式確定。
1986年11月3日,國務院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實施細則》。此后,各地根據國務院部署的全國五年(1986至1990年)集中發(fā)證規(guī)劃,分別制定了具體實施方案,在完成試點的基礎上,從城市到農村,分期分批全面展開了頒發(fā)居民身份證工作。
1999年10月1日起,經國務院批準,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和實行公民身份號碼制度——國家為每個公民從出生之日起就編定唯一的、終身不變的身份代碼。
2004年3月29日起中國大陸正式開始試點為居民換發(fā)內藏非接觸式IC卡智能芯片的第二代居民身份證。而較大規(guī)模的換發(fā),則開始于2005年。
2013年1月1日起,一代身份證停止使用,新型二代身份證在申領中還將登記指紋信息。(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