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石
春夏之交,倭豆正美。肥綠的倭豆莢藏在枝葉里。摘下、剝殼、去皮,留在指尖上的,便是綠得像玉、嫩得要滲出汁的倭豆肉。倭豆剝?nèi)?,與咸肉、糯米,便可煮一鍋香糯可口的倭豆飯。
倭豆稈多棱,葉粉綠綿厚,花貌不揚,有純白、水紅、粉紫諸色,花蕊一律呈黑心,像一枚枚斂翅采蜜的蝴蝶。俗話說:“油菜開花黃如金,蘿卜開花白如銀,倭豆開花黑良心……”民間因而有用倭豆花鞭撻黑心無良之人的說法。其實,倭豆是最重情、懂感恩的,它不避雨雪風(fēng)寒,不嫌地薄肥寡,像瘠貧人家孩子,啃冷飯嚼咸菜疙瘩,照樣茁壯成長。倭豆是種極皮實的作物,沒有它不能落腳生根的地兒。年前,我頂著寒風(fēng),在房前屋后,田埂溝堤,瓦礫石縫間找個別的莊稼扎不了根的地兒,一鋤下去刨個坑兒,往鋤縫里撒幾粒種子下去,用腳把土踩實。轉(zhuǎn)年春暖雨潤,便有胖胖的嫩芽從土里拱出來。待到春夏時節(jié),一節(jié)節(jié)小青船似的倭豆莢就變得飽滿圓實了。
倭豆是蠶豆的俗稱。寧波人絕少有稱倭豆為蠶豆的。其中緣由版本很多,多和倭寇(日本海盜)有關(guān)。說法之一,相傳明朝時,每年倭豆上市時節(jié),倭寇都要來犯寧波沿海地區(qū)。有一年,不堪其擾的沿海島上居民收集蠶豆,倒在倭寇上島的必經(jīng)之路上,并用發(fā)酵“白藥”促其腐爛。幾天后倭寇上島,果陷其中,村民沖殺上去,鐮刀扁擔(dān)齊上陣,全殲倭寇。寧波人自此管蠶豆叫倭豆。
年前種,早春長,清明開花結(jié)莢——倭豆不畏寒,倭豆寶寶卻怕冷。其莢外皮青翠,船型鼓突,內(nèi)壁襯以白潔的綿密絮狀物,倭豆寶寶兩三四粒不等,在里面躺得妥帖,讓人不忍打擾。
等到倭豆寶寶長大成熟了,便將其從殼里請出,用指甲掐去豆趾部位的皮,然后捏住尾部輕輕一擠,嫩生瑩潤的倭豆肉就完整地從皮里脫身出來。五花咸肉白里映紅,切成指甲粒大小;糯米淘凈,放入倭豆、咸肉,用木柴炭火煮開,燜熟,焐香,就成了江南人家立夏必備的美食之一。鍋未揭蓋,飯香已四散飄逸——嫩倭豆的清鮮,老咸肉的咸香,加以糯米飯的香糯,那味道惹得人腸胃跟著咕嚕嚕亂叫。
舊時立夏,鄉(xiāng)間用赤豆、黃豆、黑豆、青豆、綠豆等五色豆拌白粳米煮成“五色米飯”,稱之為立夏飯?,F(xiàn)在寧波城鄉(xiāng)有些家庭依舊保留這種古風(fēng),只是食材做了變化:用蠶豆、大豆、竹筍、芥菜,外加醬肉或咸肉,做五樣米飯。不過大部分地區(qū)五色飯的古風(fēng)已逐漸演變成了用倭豆肉煮糯米飯,稱為“倭豆米飯”。
初夏是一年中食倭豆的最佳季節(jié),此時倭豆皮薄肉嫩,可炒可煮可清蒸可油煸,軟糯可口,營養(yǎng)豐富,有益氣健脾、利濕消腫功效。倭豆飯的做法極簡單,訣竅是倭豆一定要嫩。購鮮倭豆時一定要剝殼看一下,挑黃綠色的最好。顏色變深變黑,說明這豆過老,不新鮮,會影響口感。
立夏、端午時節(jié),煮一鍋倭豆糯米飯,真是一種口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