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陽,彭 蓮,米文娟,徐 東,李佳慧,閆永紅**,鄒慧琴**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 北京 102488;2.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 廣州 510630)
藏藥喜馬拉雅紫茉莉(藏文音譯名“巴朱”)為紫茉莉科植物喜馬拉雅紫茉莉Mirabilis himalaica(Edgew.)Heimerl的干燥根,具有溫腎、生肌、利尿、排石、引黃水等功效[1],《部頒標準(藏藥分冊)》、《青海省藏藥材標準》等中有收載。該藥主要分布于西藏、甘肅、青海等高海拔地區(qū),在藏藥中用量較大,是多味藏成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央宗三寶、二十五味鬼臼丸、五根散等。近年來,喜馬拉雅紫茉莉資源日趨緊張,現(xiàn)已列為I級珍稀瀕危植物[2]。對喜馬拉雅紫茉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種植[3,4]、化學成分[5,6]、臨床藥效和藥理作用[7-9]等方面。目前已成功研制出高海拔地區(qū)種植方法,人工種植和生產(chǎn)成為現(xiàn)實,并有可靠的技術保障與支持。因此,栽培品也開始見有市場銷售。
喜馬拉雅紫茉莉在分類學上存在不同觀點,藥材來源也因品種混亂而存在爭議。根據(jù)《中國植物志》記載,喜馬拉雅紫茉莉為山紫茉莉?qū)僦参铮∣xybaphus)[10];而《晶珠本草》則將喜馬拉雅紫茉莉歸為莨菪屬植物[11];在一些文獻中,喜馬拉雅紫茉莉的學名仍然是M.himalaica[4,6,9]。這種狀況對喜馬拉雅紫茉莉的命名與鑒定,研究與質(zhì)量評價有極大影響,更會妨礙臨床用藥的準確性。彭蓮等[12]通過本草考證及喜馬拉雅紫茉莉與紫茉莉異同點的對比研究,認為喜馬拉雅紫茉莉應歸屬為山紫茉莉?qū)僦参铩3俗宪岳蛞酝?,馬先蒿、粗野馬先蒿、狹裂馬先蒿、碩大馬先蒿等與喜馬拉雅紫茉莉藥材的性狀特征有所相似[13];而山莨菪、三分三、垂序商路等與其顯微特征相似[14]。雖然性狀和顯微特征相似,但它們的性味、功效區(qū)別較大,有的甚至還有毒性,不能混用。
本研究對來自不同產(chǎn)地(西藏和甘肅)、不同生產(chǎn)方式(野生和栽培)的喜馬拉雅紫茉莉藥材進行性狀及顯微特征觀察,并描述、記錄。通過比較分析和總結,得到其共性和差異,為喜馬拉雅紫茉莉藥材的鑒別提供依據(jù),也為質(zhì)量評價、資源保護及合理利用等研究奠定基礎。
325-輪轉式石蠟切片機(賽默飛世爾);DP71電子顯微鏡(奧林巴斯);SQKC-III生物制片快速處理儀(蘭州飛控儀器總廠);酒精燈;恒溫箱。蒸餾水、石蠟、乙醇、二甲苯、固綠、番紅、FAA固定液、水合氯醛溶液、稀甘油。實驗所用的18批樣品采自西藏拉薩、林芝、扎浪縣、貢嘎縣等地區(qū),甘肅甘南州以及安國藥材市場(河北省),經(jīng)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閆永紅教授鑒定為Mirabilis himalaica(Edgew)Heim.的干燥根。樣品信息見表1,圖片如圖1所示。
1.2.1 性狀特征
采用性狀鑒別法對喜馬拉雅紫茉莉藥材的外觀形狀、表面、斷面、質(zhì)地、氣味進行觀察和描述。
1.2.2 顯微特征
采用顯微鑒別法對喜馬拉雅紫茉莉藥材的橫切面與粉末的組織構造進行觀察和描述。
1.2.2.1 石蠟切片的制備
將樣品放入蒸餾水中,浸泡至軟,切成小條,減壓抽真空,乙醇脫水后,再用二甲苯處理使其透明,滴蠟后包埋,切片,加熱,染色,封藏,貼標簽,即永久石蠟片。將制得的石蠟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拍照。
表1 喜馬拉雅紫茉莉樣品信息表
1.2.2.2 粉末臨時片的制備
取樣品粉末(過4號篩),挑取少許放入載玻片中間偏一側的位置,滴加水合氯醛溶液適量,加熱透化后,再滴加稀甘油1-2滴,輕放蓋玻片,即粉末臨時片。將制得的臨時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拍照。
圖1 喜馬拉雅紫茉莉樣品圖
對18批藥材的性狀特征進行觀察和描述,經(jīng)對比分析,得到不同產(chǎn)地、不同生產(chǎn)方式喜馬拉雅紫茉莉的性狀特征對比結果,如表2所示。
通過上述實驗可以看出,不同產(chǎn)地、野生與栽培的喜馬拉雅紫茉莉藥材的性狀特征存在顯著的差異。西藏野生品表面為黃棕色;斷面為黃白色,點狀環(huán)紋4-6輪,明顯;質(zhì)硬且堅實,不易折斷;土腥氣強烈,味辛且澀,嚼之有刺喉感。西藏栽培品表面淺黃色至淺棕色;斷面灰白色至灰棕色;質(zhì)地較輕,易折斷;點狀環(huán)紋不明顯;土腥氣弱,味辛且澀,嚼之有刺喉感。甘肅野生品表面為淺棕色;斷面為灰白色,有裂隙,點狀環(huán)紋不明顯;質(zhì)地較輕,可折斷;土腥氣弱,味澀,嚼之有刺喉感。
2.2.1 橫切面組織結構特征
喜馬拉雅紫茉莉野生品與栽培品的橫切面組織結構特征比較結果見表3,橫切面顯微結構特征圖見圖2。
通過上述實驗可以看出,栽培品與野生品的橫切面組織結構特征差異明顯。栽培品皮層薄壁細胞12-13列,異型維管束3-4輪,初生木質(zhì)部為四原型;野生品皮層薄壁細胞8-10列,異型維管束4-6輪,初生木質(zhì)部為二原型。
2.2.2 粉末顯微特征
對18批喜馬拉雅紫茉莉樣品的粉末顯微特征分別進行觀察描述和對比分析,部分樣品的粉末顯微特征見圖3。
結果顯示,不同樣品間粉末特征差異性不顯著。共同點:①均含有草酸鈣針晶,長度約為10-200 μm;②木栓細胞排列整齊,顏色為黃色至黃棕色,表面觀類方形、長方形或多角形,斷面觀扁平狀;③纖維細長,有的彎曲,直徑約為8-31 μm;④含有網(wǎng)紋或梯紋導管,直徑約為43-128 μm;⑤含有大量淀粉粒,單粒淀粉粒呈圓形或類圓形,有的臍點明顯呈點狀、條狀或三叉狀,有的臍點不明顯,直徑約為2-16 μm,復粒淀粉粒由2-20個分粒組成。
不同產(chǎn)地、不同生產(chǎn)方式的喜馬拉雅紫茉莉的性狀和顯微特征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性狀和橫切面上。性狀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斷面顏色、點狀環(huán)紋、質(zhì)地以及氣味等形態(tài)特征;橫切面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木栓層、皮層、異型維管束和初生木質(zhì)部等組織結構特征;粉末顯微特征差異不明顯。
與藏藥部頒標準相比較,建議補充如下內(nèi)容:①橫切面:外韌型維管束3-6輪,均含有大量的淀粉粒團塊和草酸鈣針晶束;②粉末:木栓細胞黃色至黃棕色,表面觀呈類方形、長方形或多角形,斷面觀呈扁平狀;纖維細長,有的彎曲,直徑約為8-31 μm。
喜馬拉雅紫茉莉為多年生草本,生長年限是影響其根粗細的主要因素。經(jīng)走訪和調(diào)查,市售的喜馬拉雅紫茉莉藥材一般為三年生的根。為何傳統(tǒng)用藥均在第三年采收并用于臨床?此時藥材質(zhì)量如何?是否有據(jù)可循?這些都不得而知。筆者建議,下一步研究應將性狀和顯微特征與化學成分含量、藥效等相結合,建立綜合評價喜馬拉雅紫茉莉的客觀質(zhì)量評價標準。此外,生長環(huán)境和生產(chǎn)方式對其質(zhì)量的影響不容忽視,還有待進一步增加產(chǎn)地樣品進行深入研究,為喜馬拉雅紫茉莉的鑒別和質(zhì)量標準建立提供依據(jù)。
表2 不同產(chǎn)地、野生及栽培喜馬拉雅紫茉莉的性狀特征比較
表3 喜馬拉雅紫茉莉藥材的橫切面組織結構特征比較
圖2 橫切面顯微結構特征圖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藏藥第一冊).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104.
2 盧杰,蘭小中,羅建.林芝地區(qū)珍稀瀕危藏藥植物資源調(diào)查與評價.資源科學,2011,33(12):2362-2369.
3 松桂花.淺析高海拔地區(qū)人工種植喜瑪拉雅紫茉莉技術市場推廣前景.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11,(09):85-86.
4 旦智草,甘玉偉,楊勇,等.藏藥喜馬拉雅紫茉莉人工栽培試驗研究.甘肅科技縱橫,2006,35(03):228+187.
5 普布多吉,巴桑卓瑪,卓瑪央宗,等.HPLC測定西藏不同海拔、不同直徑喜馬拉雅紫茉莉根中胡蘆巴堿的含量.中藥材,2015,38(02):263-264.
6 楊盼盼,范海霞,楊麗花,等.喜馬拉雅紫茉莉根部化學成分研究.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2,379(18):9641-9643.
7 郭登海,才讓措.藏藥“二十五味鬼臼丸”方解淺述.中醫(yī)雜志,2010,(S2):145-146.
8 令狐浪.藏藥巴朱中.兩種化合物誘導腫瘤細胞凋亡及作用機制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9 莫正紀,楊培全,蘭伯恩,等.喜馬拉雅紫茉莉乙醇提取物的小鼠抗生育活性篩選.華西藥學雜志,1992,(03):154-155.
10曾建飛,霍春雁,等.中國植物志.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26:8-9.
11帝瑪爾·丹增彭措.晶珠本草.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2:132.
12彭蓮,鄒慧琴,李佳慧,等.藏藥喜馬拉雅紫茉莉的本草考證及種屬問題探討.世界中醫(yī)藥,2014,(07):951-954.
13左振常,葉寶林,尕布藏,等.中國藏藥.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社,1996,1:303.
14宗玉英,余滿堂,車鎮(zhèn)濤,等.藏藥喜馬拉雅紫茉莉及其幾種易混淆毒性藥材的顯微鑒別.中藥材,2009,32(0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