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文敏 張岳蘭 張雪青
現(xiàn)今,人們對衣服穿著的外觀美觀要求也不斷提升,免燙織物等也在風靡市場??梢娍椢锏鸟薨櫥貜托赃@項指標非常有必要??v觀現(xiàn)有的產(chǎn)品標準中,引用織物褶皺回復性能檢測方法標準的極少,本文分析了褶皺回復性能的檢測標準,并對其進行了比較,明確其檢測體系。
我國現(xiàn)有的針對織物褶皺回復性能的檢測標準有兩個,GB/T 3819—1997 《紡織品 織物折痕回復性的測定回復角法》[1]和GB/T 29257—2012《紡織品 織物褶皺回復性的評定 外觀法》[2]。前一個為客觀測試方法,后一個則是主觀評價法。國際上有,ISO 2313:1972《紡織品 以回復角表示水平折疊試樣的折痕回復性的測定》[3]和ISO 9867:2009《紡織品 織物褶皺回復性的評定 外觀法》[4]。其中,GB/T 3819—1997中的水平法等效采用了ISO 2313:1972。折痕垂直回復法根據(jù)我國現(xiàn)有測試儀器和技術條件加以修訂。另一個,GB/T 29257—2012則是修改采用了ISO 9867:2009,兩標準之間存在著一些差異。另外,日標中有JSL 10591:2009《紡織品折痕回復性試驗方法 第1部分:折痕回復性的測定 水平法》[5]。
主要從原理、試驗方法、試驗儀器、評價方法這幾個方面來進行比較。
GB/T 3819—1997 是將試樣沿經(jīng)向(縱向)和緯向(橫向)單向折疊保持一定時間,去除負荷回復一定時間,測量折痕回復角,用測量的角度來表示織物褶皺回復性能。折痕回復角越大及抗褶皺性能越好。
GB/T 29257—2012 是將樣品三維立體扭轉一定角度[6],在對扭轉后的試樣施加一定負荷,使其產(chǎn)生褶皺,去除負荷回復一定時間,再對其外觀起皺的程度進行評價。級數(shù)越高,褶皺越少,抗褶皺性能越好。該方法的測試原理及試驗方法與ISO 9867:2009一致,只是在試驗儀器要求上有一些差異,GB/T 29257 對儀器參數(shù)更加具體化和標量化。
JSL 10591:2009中有A法和B 法兩種方法。這兩種方法的夾持裝置和加壓力值不一樣,測量指標除了有回復角外,還有防皺率。防皺率即回復角與180?的比值。具體比較參數(shù)見表1 。
GB/T 3819—1997折痕回復角的測試儀器如圖1所示,ISO 2313:1972和JSL 10591:2009也是使用這個儀器,其中JLS 10591:2009中B法的加壓力值為4.9N,因此使用的加壓塊重量不一致。GB/T 29257—2012與ISO 9867:2009的儀器相比較,明確了上下壓頭的直徑、距離、上壓頭的下降速度和旋轉角度,儀器如圖2、圖3所示。其中上下壓頭直徑均為(89.0±0.5)mm,上下壓頭之間的初始距離為(110±1)mm。試驗過程中上壓頭的下降速度為(200±10)mm/min,且上壓頭下降到底旋轉角度為(180±1)°。這些參數(shù)的明確化,減少了試驗過程中測試儀器引起的差異,也更為標準化。
表1 褶皺回復性能檢測標準參數(shù)比較
圖1 折痕回復角測試裝置
圖2 織物抗褶皺測試儀(ISO)
圖3 織物抗褶皺測試儀(國標)
以上對織物褶皺回復性能測試標準分析可以了解到,折痕回復角考核是單向的測試,可以用來初步評價面料某一方向上織物的褶皺回復性;褶皺回復性的外觀評定,則是三維立體的褶皺,更為直觀和貼合織物使用時產(chǎn)生的褶皺,但需依賴人的主觀評價。相對而言,褶皺是影響織物外觀的重要因素,特別是正式場合。然而,現(xiàn)有的產(chǎn)品標準中都未對織物的褶皺回復性能進行考核,而是在洗后外觀中進行一個外觀變化的評定。人們在穿著過程中引起的褶皺也是人們關注的重要部分,因此,建議在產(chǎn)品標準中引入褶皺回復性能的考核,提升產(chǎn)品品質。
參考文獻:
[1] GB/T 3819—1997 紡織品 織物折痕回復性的測定 回復角法[S].
[2] GB/T 29257—2012 紡織品 織物褶皺回復性的評定 外觀法[S].
[3] ISO 2313:1972 紡織品 以回復角表示水平折疊試樣的折痕回復性的測定 [S].
[4] ISO 9867:2009 紡織品 織物褶皺回復性的評定 外觀法[S].
[5] JSL 10591:2009 紡織品折痕回復性試驗方法 第1部分:折痕回復性的測定 水平法 [S].
[6] 鄺湘寧,石東亮,金美菊.織物折皺回復性能兩種測試方法的相關性[J].上海紡織科技,2011, 39(6) :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