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
近日,河北武安李利娟事件引起社會熱議。作為曾被評為感動河北人物并以“21年來耗資數百萬收養(yǎng)118名遺孤”事跡而受到稱贊的人物,既由于其所辦“愛心村”3年未年檢而遭關閉,同時本人又涉嫌犯罪。人們不禁產生較大疑問:這究竟是一起什么事件?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李利娟確實是自1996年起就撫育孤兒,那時包括政府在內的兒童福利院,都面臨著較多的困難。時至今日,我國政府辦的兒童福利院也只有1萬多名工作人員,而近10萬名孤兒的照料則是要每天8小時值班,人均客觀上要照護30來名兒童。無論如何,政府需要民間愛心人士的支持。況且,世界發(fā)達國家的經驗證明,回歸家庭是對孤兒的最好照料,發(fā)達國家的兒童福利院即孤兒院往往規(guī)定不得超過30名孤兒,目的就是要進行家庭式的養(yǎng)育。而在我國一些大城市,一個兒童福利院的孤殘兒童往往多達幾百人甚至上千人??梢哉f,鼓勵更多的愛心人士來幫助政府照料孤殘兒童,應該成為基本的發(fā)展方向。
但是,行善需要依法。社會給予慈善人士以較多的支持,是希望其能夠幫助政府與社會解決社會問題。這里需要的是首先要與政府合作,也要與社會合作。決不能因為做善事,就要高人一等,甚至違反法律;同時,做好事也要專業(yè),要不斷地學習。從李利娟事件中我們看到,最起碼是其“愛心村”3年未年檢,從而導致被取締。而從其他信息中看到,李有明顯的違法行為,并利用孤兒為其不當牟利。養(yǎng)育孤兒是相當專業(yè)的事情。兒童的幼小心靈,需要特別細致的呵護。如果承擔起養(yǎng)育孤兒的責任,就要注意與政府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提升自身與團隊的專業(yè)性。政府有關部門加強監(jiān)管,就是要保障兒童的權益從而避免各類不良后果。而作為愛心人士,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經商辦企業(yè),一定要更加規(guī)范。
李利娟的事件發(fā)人深思。在《慈善法》頒布后,我國的慈善事業(yè)快速發(fā)展,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從事慈善,是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行善必須依法、專業(yè),這兩個原則一定要堅持。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在依法行善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依法行善,不是一個自然的過程,特別需要各類培訓和規(guī)范的建立,既需要政府的經常性指導,也需要慈善工作者尤其是愛心人士的參與。
現實挑戰(zhàn)在于,在類似問題出現時,社會往往因其個人方便而走在政府前面進行救助,愛心人士主動承擔起一定職責,但他們往往只是一腔熱情,缺乏專業(yè)性。在此形勢下,政府有關部門既不能因愛心人士的不專業(yè)而將孤兒的困難處之泰然。同時,愛心人士也不能因為自己的慈善熱情而拒絕政府的管理。這兩個方面,都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唯有從兩個方面不斷改進,才會使社會走出道德困難,使政府更好地管理和支持愛心人士,也使愛心人士更方便更有效地從事慈善事業(yè)?!?/p>
(作者是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