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關軍
摘要:對于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主要強調民生,但往往都會與君主專制的思想相抵觸,只是成為一種單獨的文化默默地躺在歷史不被人普遍關注的角落?,F(xiàn)代中國,民主依附于民生的概念出現(xiàn),將兩者相提并論,從而使得民生和民主得到了有機的結合。孫中山的民主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與中國儒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關鍵詞:政治;民主;文化
隨著中國當代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體制的不斷改革,人文精神的不斷豐富,人們一直沒有停止尋求一種更加符合于現(xiàn)代社會的民主化道路,民主政治的建設與探索成了中國當代政治建設的主要課題。對于中國這個東方文明古國而言,其政治民主化的產生與不斷推進,由于其歷史背景不同,因此表現(xiàn)出了獨特的一面。通過研究中國幾千年以來各個階段所表現(xiàn)出的政治文化特點以及規(guī)律,對當代中國政治文化的推進以及對當代經濟社會和人文社會的和諧健康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文化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東西,雖然其衍生的過程極為漫長,但正是因為其漫長的衍生過程,導致了它在整個民族內心所具有的持久性,不會隨隨便便因為舊制度的消亡而湮滅。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權專制中主要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在人們心目中形成了不可磨滅的根源,其頑強的生命力即使在人們尋求民主化政治道路的今天,依然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現(xiàn)代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
首先,儒家思想雖然使得整個大眾成為倫理道德思想的奴隸,但正是因為這種倫理道德意識的強化,個人的行為修養(yǎng)最終升華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意志。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倫理道德都是一切事業(yè)的基礎。正如當今中國所提出的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民生”概念,其實就是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再次翻閱,也是人們追求民主政治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人平等的一種美好愿望?!懊裆币辉~相傳最早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提出:“民生在勤,勤則不匱[1]?!逼渥畛醯拿裆贿^就是簡單意義上的生活資源的創(chuàng)造,后來逐漸從單一的民眾生計所涉及到的物質層次升華為精神與物質相結合的生活形態(tài),且更加偏重于人活著的尊嚴。明朝黃道周《節(jié)寰袁公傳》中有這樣一個觀點:“公(袁可立)乃抗疏曰:‘朝有不直、毀名之臣,則民生休戚、人品邪正,誰復為國家昌言乎[2]?”《東周列國志》中著重強調以民為本的思想:“民生以德義為本,兵事以民為本[3]?!?/p>
民生的概念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都充分強調了大眾的生活形態(tài),時至今日,已延伸至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當代政治更加注重于以民為主的發(fā)展方向,強調民為國之本,民為國之主,于是便又有了一個新的概念衍生,即民主。對于古代的傳統(tǒng)文化,主要強調民生,但往往都會與君主專制的思想相抵觸,只是成為一種單獨的文化默默地躺在歷史不被人普遍關注的角落?,F(xiàn)代中國,民主依附于民生的概念出現(xiàn),將兩者相提并論,從而使得民生和民主得到了有機的結合。孫中山的民主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與中國儒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孫氏學說是有目的的對儒教文化、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和西方民主這三個傳統(tǒng)的結合[4]?!?/p>
古代文化所宣揚的民本思想其實在各個時代的古籍中均有論述,如《孟子》的《盡心章句下》有一句至今依然廣為流傳的佳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5]?!鄙棠甏Оl(fā)所著的《泰誓》中“天矜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6]”這些傳統(tǒng)文化都是當今人們對專政的一種否定。盡管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存在民本為主的思想論斷,但“君權神授”的思想依然是屬于古代政治文化實際行動的主流,幾千年的“王權”專制在人們心目中依然根深蒂固,并沒有真正孕育中國現(xiàn)代民主共和的基礎和能力,人們也只是長期停留在“以民為主”的美好向往之中,這種向往一直成為一種奢望和無力的呼喚,并蔓延至今。
其次,古代的崇權意識在今天不但沒有得到瓦解,反而越演越烈,尤其是以血緣為基礎的中國宗法制至今依然讓當今的法制治國成為口頭上的理論,機制的漏洞難以約束權力的肆意泛濫。民眾在權力的威懾之下,不得已必須依靠行賄的方式求得應有的利益,致使古老的“人身依附”形態(tài)延續(xù)至今。
這種人身依附關系導致了法制時代的建設舉步維艱,民眾幾乎沒有參與政治的意識,或者說,根本沒有參與政治的機會。承接著古代文化的思想,“人治大于法治”的現(xiàn)象依然沒有得到改觀?!豆茏印卜ā吩唬骸吧ㄕ撸?守法者,臣也;治于法者,民也[7]?!睆闹锌梢钥闯?,古代的法律其實就是君主手中為所欲為的工具,治理國家全靠人的主觀意識形態(tài)得以執(zhí)行。何云峰在《人治與法治:兩種治國方式的比較》一文中有這樣一段陳述:“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歷史的巨大慣性作用,也出現(xiàn)了政治權威神話的現(xiàn)象[8]?!币揽咳穗H關系才能辦好事情的思想理念依然客觀地存在于這個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中國古代政治由于其特殊的歷史背景,以民為本的思想理念僅只是成為單純的文化靜靜流淌,然而整部古代史的推動卻是充斥著“王權”主義,并在整個民族的內心根深蒂固,以至于對后世尋求民主化建設的進程起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礙作用,但也不排除有很多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民主政治相結合的焦點。如《尚書·五子之歌》有一段帝王亡國的嘆息:“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9]。”找到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民主建設的結合點,加強大眾的民主參與意識,用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的方式對待傳統(tǒng)文化,才能夠有效地推動中國現(xiàn)代的政治民主建設。
參考文獻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左丘明.左傳[Z].公元前722——公元前468.
[2](明朝)黃道周.節(jié)寰袁公傳[Z].
[3](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M].中華書局.
[4]昝瑞禮.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與當代中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J].梧州日報社.
[5](東周戰(zhàn)國時期)孟子.孟子·盡心章句下[M].戰(zhàn)國時期.
[6]姬發(fā).泰誓[Z].商莫年代
[7]管仲.管子[M].春秋至秦漢時期.
[8]何云峰. 人治與法治:兩種治國方式的比較[J].
[9](唐朝)同谷子.五子之歌[Z].出自《史記·夏本紀》.
(作者單位:云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奎香鄉(xiāng)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