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國 ,王 燦 ,張立平 ,黃 松 ,孟慶禹
(1.江蘇徐州工程機械研究院,江蘇徐州221004;2.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高端工程機械智能制造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徐州221004)
等離子噴焊技術是一種現代表面強化技術,以壓縮等離子電弧為熱源熔化填充材料及部分母材金屬,形成具有冶金結合的熔敷層。與手工電弧堆焊、手工氬弧堆焊等常用堆焊工藝相比,等離子噴焊具有生產效率高、稀釋率低、工藝穩(wěn)定性好、易實現自動化、焊層質量穩(wěn)定的優(yōu)點[1-2]。常用的填充材料以粉末為主,包含鐵基、鎳基、鈷基、銅基、金屬-陶瓷復合材料幾大類,每種材料都有其自身特點及適用范圍,其中鐵基材料的力學性能變化范圍最廣,其韌度和抗磨性能夠實現很好的匹配,滿足不同工況要求,且價格便宜。針對不同的磨損工況,鐵基合金的成分體系多種多樣,國內外專家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如Fe-Cr-C系、Fe-Cr-CSi-B系、Fe-Cr-B-W-V系等,但針對Fe-Cr-Ni-BC-Si系合金的研究較少,且主要針對某一成分進行組織及性能的研究[3]。
本研究以Fe-Cr-Ni-B-C-Si系鐵基合金為對象,研究不同成分下鐵基合金熔敷層的組織和性能,為工業(yè)應用奠定基礎。
采用PTA-400E4-ST-4型等離子噴焊設備在35CrMo基體上熔敷5種不同成分的Fe-Cr-Ni-B-CSi系合金粉末,制備熔敷層,并分別編號為Fe1、Fe2、Fe3、Fe4、Fe5。等離子噴焊工藝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等離子噴焊工藝參數Table 1 Processing parameters of plasma spray welding
噴焊層制備完成后,采用ARL-3460型火花直讀光譜儀分析堆焊層化學成分,采用滲透探傷方法檢驗熔敷層的抗裂性,采用THRP-150D型數顯洛氏硬度計測試鐵基粉末噴焊層的硬度,采用DMI5000M型倒置式金相顯微鏡對噴焊層組織,采用銷盤式磨損試驗測試耐磨性。
每個試樣測定3個點,獲得3組化學成分值,并計算其平均值,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幾種鐵基合金熔敷層主要由Fe、C、Si、Mn、P、S、Cr、Ni、B 等元素組成,根據不同合金元素對鋼組織的影響,可分為促進奧氏體及鐵素體形成兩大類元素[4-5]。促進奧氏體形成的元素有Ni、Mn、C等,可用鎳當量表示,而促進鐵素體形成的元素有Cr、Si等,可用鉻當量表示
5種鐵基合金熔敷層化學成分鎳當量及鉻當量如表3所示。
5種鐵基合金粉末熔敷層表面滲透探傷結果如圖1所示。
表2 熔覆層化學成分Table 2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coatings %
表3 鎳當量及鉻當量Table 3 Ni equivalent and Cr equivalent %
由圖1 可知,Fe1、Fe2、Fe3、Fe4 四種合金粉末熔敷層均未出現表面裂紋,而Fe5在堆焊后表面出現橫向裂紋并貫穿整個焊道。結合表3可知,當Creq/Nieq較小時,裂紋容易產生。Fe5含有36.5%的Cr及4.9%的C元素,根據Fe-Cr-C三元合金相圖[3],在液態(tài)合金的凝固過程中發(fā)生過共晶反應,生成大量高硬度低韌性的M7C3初生碳化物,導致裂紋產生。
圖1 表面滲透探傷結果Fig.1 Results of PT
與其他堆焊層相比,Fe3堆焊層表面擺動波紋明顯且表面粗糙,分析其化學成分發(fā)現,Fe3合金堆焊層中w(B)相對其他堆焊層低很多,由于w(B)影響材料的熔點、熔池脫氧造渣性能及流動性等,故Fe3合金堆焊層熔融金屬的流動性及脫氧性能略差,表面擺動波紋相對明顯。
為研究5種鐵基合金粉末等離子熔敷層的微觀組織,進行了金相制備。金相磨制面為堆焊層橫截面,腐蝕劑選用FeCl3+HCl+酒精溶液[6],腐蝕時間10~20s。金相試樣制備完成后,利用DMI5000M型倒置式金相顯微鏡觀察組織,結果如圖2所示。
由圖2可知,5種熔敷層顯微組織均為明顯的鑄態(tài)組織,且均存在偏析,Fe1、Fe2、Fe3組織為樹枝狀晶或胞狀晶。舍弗勒組織圖[7]如圖3所示。
由表3和圖3可知,在鑄態(tài)組織下,5種熔敷層均應以A組織為主,同時部分熔覆層存在F組織。舍夫勒組織圖主要考慮化學成分對組織的影響,未考慮到實際結晶條件及合金元素存在形態(tài)的影響。而實際上,合金元素只有在固溶狀態(tài)下才對A與F的比例產生影響。合金元素以化合物形式沉淀時,并不影響A與F的比例。
根據以上分析,并結合圖2中各熔敷層的顯微組織特點可知,Fe2合金熔敷層主要以A為基體,并有少量F分布于A基體上,由于B元素在Fe中的溶解度極低,只有0.026%,其余則以初生共晶硼化物(Fe2B等)與奧氏體分布于晶界位置[8-10]。Fe3合金熔敷層以A為主,同時在A基體上存在少量細針狀M,晶界處則主要是初生共晶硼化物+奧氏體。與Fe3相比,Fe1熔敷層晶粒尺寸較小,仍以A基體為主,同時在A基體上存在少量的細針狀M及塊狀鐵素體,晶界處則以初生共晶硼化物和馬氏體為主。
與Fe1、Fe2、Fe3不同,由于C元素和合金元素含量的增加,Fe4、Fe5合金熔敷層均出現長條狀或塊狀的初生合金碳化物,其中,Fe4以A為基體,并在柱狀的A晶界間存在魚骨狀共晶硼化物+奧氏體。Fe5熔敷層C及Cr含量極高,根據Fe-Cr-C三元合金相圖,組織以塊狀或長條狀初生M7C3碳化物、部分奧氏體及馬氏體為主[11-13],同時因B元素的存在,還有部分共晶硼化物。
圖2 熔覆層金相組織Fig.2 Microstructures of coatings
圖3 舍夫勒組織圖Fig.3 Schaeffler diagram
為研究不同鐵基粉末熔敷層硬度對比情況,采用THRP-150D型數顯洛氏硬度測試鐵基粉末噴焊層的硬度。選用C標尺,加載力150 kg。堆焊層硬度測試面距離熔合線約2mm,每個試樣測定5個硬度值并取平均值,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熔敷層硬度及磨損試驗結果Fig.4 Results of hardness and wear testing
由圖4可知,熔敷層Creq/Nieq對硬度無明顯影響。Fe2和Fe3兩種合金熔敷層硬度較低,約42HRC,結合圖3中的組織分析,Fe2和Fe3熔敷層以硬度較低的奧氏體為主(硬度300~600 HV),有少量高硬度的共晶硼化物Fe2B(硬度1 280~1 680 HV)與奧氏體組織,宏觀硬度較低。Fe1熔敷層仍以低硬度的奧氏體為主,但在晶界處有較多硬度高的馬氏體及共晶硼化物,宏觀硬度較高,可達52 HRC。Fe4熔敷層中w(C)較高,且含有較多高硬度的合金碳化物M7C3等,其硬度達到1 200~1 700 HV,宏觀硬度高。Fe5熔敷層中w(C)達到4.8%,以高硬度低韌性的M7C3化合物為主,宏觀硬度很高,但韌性較差,滲透探傷中表面裂紋很多。
采用微機控制立式萬能摩擦磨損試驗機進行銷盤式磨損試驗。試驗載荷200 N,電機轉速160 r/min,試驗時間3 600 s。試驗前后使用超聲清洗設備處理銷試樣,并使用精度0.000 1 g的天平稱重,計算磨損試驗前后試驗銷的失質量。摩擦銷試樣由各熔敷層加工制備,磨損試驗結果如圖4所示。
熔敷層的磨損失重與Creq/Nieq值沒有直接的線性關系。同時,硬度對磨損失重的影響并不完全遵循硬度高耐磨性高的一般原則。
材料的耐磨性主要取決于顯微組織結構中硬質相的類型、性能、數量和分布,同時基體的形態(tài)和性質以及硬質相的匹配關系對耐磨性也有很大影響。由圖4 可知,隨著 Fe1、Fe2、Fe3、Fe4 及 Fe5 熔敷層化學成分的變化,特別是C、Cr元素,組織中出現高硬度的初生合金化合物,耐磨性增加[14-16],但由于Fe5熔敷層表面裂紋較多,在試驗過程中硬質相從基體中脫落,起到磨粒作用,加速磨損,因此Fe5的磨損失重較大。
(1)5種合金熔敷層顯微組織均為鑄態(tài)組織,以奧氏體為基體,在晶界處存在共晶硼化物+奧氏體(馬氏體),隨著Creq/Nieq值的降低,組織中出現初生合金碳化物M7C3,其本質是w(C)增加所致,導致熔覆層表面易產生裂紋。
(2)熔敷層的宏觀硬度及耐磨性由顯微組織決定,與Creq/Nieq值沒有直接的線性關系,硬質相的出現使耐磨性增加,但當硬度達到一定值,出現裂紋,硬質相易脫落,使耐磨性下降。
參考文獻:
[1]任艷艷,張國賞,魏世忠,等.我國堆焊技術的發(fā)展及展望[J].焊接技術,2012,41(6):1-5.
[2]楊慶祥,周野飛,楊育林,等.Fe-Cr-C系耐磨堆焊合金研究進展[J].燕山大學學報,2014,38(3):189-196.
[3]周野飛.Fe-Cr-C-X堆焊合金顯微組織演變及其耐磨性[D].河北:燕山大學,2013.
[4]范修謙.鑄造奧氏體不銹鋼的鎳鉻當量比和相對磁導率[J].特種鑄造及有色合金,2011,31(5):439-441.
[5]蹤雪梅,李穩(wěn),馬國,等.等離子弧噴焊鐵基合金組織與力學性能[J].電焊機,2015,45(12):45-49.
[6]董加坤.制作奧氏體不銹鋼金相試樣的高效浸蝕劑配方及使用方法[J].金屬熱處理,2011,36(5):133-135.
[7]李志勇.不銹鋼焊縫組織的舍夫勒圖預測軟件開發(fā)[J].中北大學學報,2006,27(6):550-553.
[8]符寒光.高硼低碳鐵基合金凝固組織研究[J].材料熱處理學報,2006,27(2):63-66.
[9]劉仲禮,李言祥,陳祥,等.硼、碳含量對高硼鐵基合金組織和性能的影響[J].鋼鐵,2007,42(6):78-82.
[10]張彥超,崔麗,賀定勇,等.B元素對Fe-Cr-C系耐磨堆焊合金組織和耐磨性的影響[J].焊接學報,2014,35(3):89-92.
[11]王清寶,王智慧,李世敏.Fe-Cr-C系高碳耐磨堆焊合金組織及性能[J].焊接學報,2004,25(6):119-123.
[12]周燁,王國紅,賀定勇,等.鉻含量對Fe-Cr-B堆焊合金顯微組織及耐磨性的影響[J].表面技術,2017,46(1):88-92.
[13]Jun Wang,Cong Li,Haohuai Liu,et al.The precipit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secondary carbides in a high chromium cast iron[J].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2006(56):73-78.
[14]Mehdi MazarAtabaki,SajjadJafariIv,HassanAbdollah.Abrasive Wear Behavior of High Chromium Cast Iron and Hadfield Steel-A Comparison[J].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International,2012,19(4):43-50.
[15]王智慧,賀定勇,蔣建敏,等.Fe-Cr-C耐磨堆焊合金磨粒磨損行為[J].焊接學報,2010,31(11):73-77.
[16]劉政軍,蘇允海.M7C3的形態(tài)分布對鐵基復合層耐磨性能的影響[J].焊接學報,2008,29(1):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