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周偉 劉薇 趙坤 鄭梁 張翔
(湖北醫(yī)藥學院太和醫(yī)院整形燒傷科,湖北 十堰 442000)
燒傷是人體皮膚在高溫液體、金屬、高溫氣體等因素下導致的皮膚損害[1-2]。輕者5~7天創(chuàng)面可以自行進行恢復愈合,重者不僅皮下組織受到高溫傷害,患者內(nèi)臟器官、肌肉組織同樣能受損[3]。根據(jù)患者燒傷的面積,可將燒傷程度分為輕度燒傷、中度燒傷、重度燒傷、特重燒傷。重度燒傷面積可達到皮膚總面積的30%~49%,由于人體抵御外界細菌、病毒的第一道防線破壞嚴重;重度燒傷或特重燒傷可引起患者出現(xiàn)嚴重燒傷并發(fā)癥反應,如休克、感染。在皮膚創(chuàng)面極易感染細菌,患者常見皮膚深度燒傷后并發(fā)癥為燒傷膿毒癥[4-6]。膿毒癥一般為單一種類細菌或多種類細菌感染,患者可臨床癥狀可出現(xiàn)體溫升高、中毒性心肌炎癥或認知水平改變等現(xiàn)象,影響患者生活質(zhì)量水平[7]。據(jù)文獻報道,膿毒癥病理機制主要是由于皮膚大面積損害后,患者機體免疫功能紊亂感染并發(fā)癥,大量外界細菌病毒繁殖,侵犯人體正常組織[8-9]。治療燒傷膿毒癥目的在于及時有效清除患者體內(nèi)炎癥介質(zhì),并穩(wěn)定患者機體內(nèi)環(huán)境狀態(tài)[10]。臨床上針對燒傷膿毒癥進行了一系列的治療措施,其中包括常規(guī)創(chuàng)面清潔、抗感染治療、消炎補液治療、與免疫調(diào)節(jié)治療[11-12]。隨著近幾年醫(yī)學科技的發(fā)展與醫(yī)療儀器的不斷更新,臨床運用血液凈化治療清理患者血液中病毒因子,協(xié)助機體重建的免疫內(nèi)功能穩(wěn)定[13]。本文就我院經(jīng)燒傷科收治的28例燒傷膿毒癥患者進行了血液凈化治療研究,旨在觀察血液凈化治療對燒傷膿毒癥患者血清炎性細胞因子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入我院經(jīng)燒傷科收治的燒傷患者28例。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均≥18周歲;②患者無其他惡性腫瘤疾??;③燒傷膿毒癥的患者均符合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燒傷醫(yī)師分會制定的《燒傷感染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14];④患者皮膚燒傷面積≥30%;⑤患者及患者家屬均知情并簽署了《治療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臟器代謝障礙者,如腎衰竭、心衰竭;②未同意進行研究治療者;③妊娠期婦女或哺乳期婦女;④存在明確藥物過敏史者。符合研究標準的28例患者按照入院時間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14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5例,年齡18~63歲,平均年齡(41.78±9.67)歲。觀察組14例,男性10例,女性4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3.59±10.23)歲。兩組患者治療前臨床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14例患者進行常規(guī)燒傷治療,包括抗生素消炎治療、免疫治療、營養(yǎng)支持、抗感染治療等,對患者皮膚創(chuàng)面進行及時清潔換藥。觀察組14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加以血液凈化治療。血液凈化設備采用金寶床旁血濾機PRISMAFLEX進行血液凈化。透析標準:透析液鈉離子濃度恒定,為135mmol/L,透析液溫度為37℃,透析過程中兩者始終不變。血液透析導管穿刺根據(jù)患者病情選擇,一般選擇股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左右側(cè)均可[15]?;颊呒毦囵B(yǎng)呈陽性后,根據(jù)患者個人情況在0~2d后進行血液凈化,凈化模式:采用連續(xù)性靜脈-靜脈血液濾過模式(CVVHDF),濾膜面積設置:1.2m2,按照患者體重設置過濾量。每小時透析流量為30~45ml/h/kg,并對患者進行預充液與常規(guī)抗凝治療,脫水量:50~120ml/h,預充液配置:使用3000ml的NaCl(0.9%)注射液與25000IU肝素注射液進行配置。肝素用量依據(jù)患者凝血功能情況進行調(diào)整,以維持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在80s范圍里為最佳,適量調(diào)整血液凈化的參數(shù)設置。置換液:使用上海長征富民金山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血液濾過置換液,國藥準字H10940220,規(guī)格1000ml,置換液流量控制在35~45ml/h/kg。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1d與進行治療后24d時、48h時體征指數(shù),包括心率、血壓、體溫、血氣分析等。檢測兩組患者不同治療時期血液中WBC、Lac、Na、PCT、PaO2/FiO2、BUN、Scr 及炎癥因子(TNF-α、IL-6、IL-8)的濃度水平變化。
1.4 檢驗方法 Lac及氧合指數(shù)分析使用全自動血氣分析儀進行檢測;兩組患者在治療前1d、治療后24d、48h時采取患者血外周血液3~5ml送至我院檢驗科,對患者 WBC計數(shù)、Na、BUN、Scr、PCT進行水平濃度檢測;血液標本進行離心機離心5min處理后,取出患者血漿,用于檢測患者炎癥因子(TNF-α、IL-6、IL-8)的濃度水平變化。
2.1 兩組患者氧合指數(shù)(PaO2/FiO2)在各時間點的數(shù)值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前氧合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24、48h較治療前1d,氧合指數(shù)均明顯升高(P<0.05),對照組較治療前無明顯差異(P>0.05)。在同一治療時間點中,觀察組氧合指數(shù)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 2 兩組患者氧合指數(shù)(PaO2/FiO2)各時間點的數(shù)值變化Table 2 The oxygenation index (PaO2 / FiO2) at each time point
注:為組內(nèi)與治療前相比較,①P<0.05;兩組間在同一治療時間點相比較,②P<0.05。兩組氧合指數(shù)交互作用:F=13.01,P<0.01;時間主效應:F=18.56,P>0.05;處理主效應:F=8.47,P<0.01
2.2 兩組患者乳酸(Lac)在各時間點的數(shù)值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前1d乳酸水平無比較差異(P>0.05);對照組治療后24、48h與治療前乳酸水平相比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治療后24h乳酸水平呈下降趨勢,至治療后48h乳酸水平降至平均2.08mmol/L,觀察組治療后24h、48h乳酸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具有差異(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血清肌酐(Scr)與尿素氮(BUN)在各時間點的數(shù)值變化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血清肌酐濃度水平均呈現(xiàn)下降趨勢(P<0.05),同一時間點觀察組血清肌酐水平較對照組下降幅度更顯著(P<0.05或P<0.001);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各時間點的BUN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組內(nèi)治療后各時間點BUN水平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5),見表4。
表3 兩組患者乳酸(Lac)在各時間點的數(shù)值變化
注:為組內(nèi)與治療前相比較,①P<0.05;兩組間在同一治療時間點相比較,②P<0.05。乳酸時間因素主效應:F=15.04,P<0.01;處理主效應:F=6.01,P<0.01;兩組交互作用:F=6.48,P<0.01
表4 兩組患者血清肌酐(Scr)與尿素氮(BUN)在各時間點的數(shù)值變化Table 4 The change of serum creatinine (Scr) and urea nitrogen (BUN) in the two groups at each time point
注:為組內(nèi)與治療前相比較,①P<0.05;兩組間在同一治療時間點相比較,②P<0.05。Scr時間因素主效應:F=0.61,P<0.05;處理因素主效應:F=1.75,P<0.05;交互作用:F=1.81,P<0.05;BUN時間因素主效應:F=2.21,P<0.05;處理因素主效應:F=1.34,P<0.05;交互作用:F=1.41,P<0.05
2.4 兩組患者白細胞(WBC)在各時間點的數(shù)值變化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WBC水平呈升高趨勢,組內(nè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WBC計數(shù)呈下降趨勢,組內(nèi)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治療后同一治療時間點WBC計數(shù)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Table5Thechangeofleukocyteinthetwogroupsofpatientsatdifferenttimepoints
治療時間WBC(×109/L)對照組(n=14)觀察組(n=14)tP治療前1d1401±4011461±37804070687治療后24h1601±5041211±204①②2683<005治療后48h1741±5141126±311①②3830<0001
注:為組內(nèi)與治療前相比較,①P<0.05; 兩組間在同一治療時間點相比較,②P<0.05。WBC時間主效應:F=2.84,P>0.05;兩組相互作用:F=11.08,P<0.01;處理因素主效應:F=8.14,P<0.01
2.5 兩組患者血清鈉離子(Na+)在各時間點的數(shù)值變化 觀察組治療后各治療時間點較治療前Na+濃度均有下降(P<0.05);對照組治療后組內(nèi)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治療后各治療時間點比較觀察組Na+濃度下降幅度更顯著(P<0.05),見表6。
Table6Thechangeofserumsodiuminthetwogroupsofpatientsateachtimepoint
治療時間Na+(mmol/L)對照組(n=14)觀察組(n=14)tP治療前1d15424±42615678±40916090119治療后24h15241±37814522±517①②4200<0001治療后48h15641±49614018±529①②8374<001
注:為組內(nèi)與治療前相比較,①P<0.05;兩組間在同一治療時間點相比較,②P<0.05。Na+時間主效應:F=30.15,P<0.05;兩組相互作用:F=24.14,P<0.05;處理因素主效應:F=5.06,P<0.05
2.6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降鈣素原(PCT)的表達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PCT表達水平呈下降的趨勢(P<0.05);與對照組同一時間點相比,觀察組PCT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P<0.001);對照組組內(nèi)PCT表達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見表7。
Table7ComparisonoftheexpressionlevelofPCTinthetwogroupsbeforeandaftertreatment
治療時間PCT(mmol/L)對照組(n=14)觀察組(n=14)tP治療前1d1217±2511307±23409810335治療后24h1278±210814±194①②6072<0001治療后48h1158±248601±117①②7600<0001
注:為組內(nèi)與治療前相比較,①P<0.05; 兩組間在同一治療時間點相比較,②P<0.05。PCT時間主效應:F=13.11,P<0.01;兩組相互作用:F=22.13,P<0.01;處理因素主效應:F=24.06,P<0.01
2.7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表達情況 對照組治療后TNF-a、IL-6與IL-8的表達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24h、48h的TNF-a、IL-6與IL-8的表達水平均顯著下降,組內(nèi)與治療前相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治療后各時間點TNF-a、IL-6與IL-8的表達水平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8。
血液凈化臨床中又稱其為透析;其主要是將患者血液通過導管導出體外,經(jīng)過醫(yī)療設備對人體內(nèi)導出血管進行凈化、糾正水電解質(zhì)平衡、清除致病菌及病毒的一種治療方式[16-18]。血液透析設備是與人體血液進行物質(zhì)交換的場所,在患者進行股靜脈、頸內(nèi)靜脈或鎖骨下靜脈建立血管通道后,開始進行血液凈化[19-20]。血液透析機器可對透析液中的進行血液流量、脫水量等進行調(diào)節(jié)控制,根據(jù)患者自身病情及狀態(tài)可進行不同時間短的透析,主要避免患者溶質(zhì)水平及水分水平處于波動狀態(tài),透析方式其一為日間短透析,其二為夜間長時間透析。需要進行血液透析的疾病包括腎衰竭、尿毒癥等[21-22]。燒傷膿毒癥患者由于皮膚大面積受損,細菌病毒易侵入人體內(nèi)出現(xiàn)膿毒癥(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SIRS在人體內(nèi)存在細菌或感染區(qū)域,根據(jù)SIRS嚴重程度的不同,患者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不盡相同,嚴重SIRS患者可以發(fā)生器官功能障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生命[23]。燒傷膿毒癥的根本發(fā)病機制與免疫功能、炎癥介質(zhì)、病原體感染及毒素異常表達有關系,其中炎性介質(zhì)會引起患者全身各大系統(tǒng)及器官的廣泛損傷,膿毒癥病情發(fā)展兇險,患者病死率高,及時對患者病情進行控制治療能有利地減低患者病死率[24-25]。
表8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表達情況
注:為組內(nèi)與治療前相比較,①P<0.05; 兩組間在同一治療時間點相比較,②P<0.05。IL-6處理因素主效應:F=621.49,P<0.01;時間因素主效應:F=103.17,P<0.01;兩組相互作用:F=875.36,P<0.01;IL-8處理因素主效應:F=906.48,P<0.01;時間因素主效應:F=9.27,P<0.01;兩組相互作用:F=975.36,P<0.01;TNF-a處理因素主效應:F=131.05,P<0.01;時間因素主效應:F=8.46,P<0.01;兩組相互作用:F=194.41,P<0.01
本文對28例燒傷膿毒癥患者進行血液凈化研究分析,對照組使用常規(guī)治療后PaO2/FiO2并無明顯變化,氧合指數(shù)是測量人體內(nèi)器官組織中氧氣含量的指標之一,當患者PaO2/FiO2水平下降,PaO2/FiO2<300mmhg可提示患者存在肺呼吸功能障礙。觀察組氧合指數(shù)水平在治療后均呈現(xiàn)上升狀態(tài)(P<0.05),表明血液凈化治療對燒傷膿毒癥患者可提高PaO2/FiO2水平。血乳酸是人體內(nèi)糖代謝的中間產(chǎn)物,其主要來源于由腦組織、肌肉組織內(nèi),在人體出現(xiàn)病理癥狀時,腦組織及橫紋肌供養(yǎng)不足,體內(nèi)乳酸含量升高[26]。乳酸的水平可評估患者潛在的異常疾病。對照組治療前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治療后24h乳酸水平呈下降趨勢,至治療后48h乳酸水平降至平均2.08mmol/L,且觀察組血清Na+濃度較對照組下降幅度更顯著(P<0.05)。臨床中燒傷膿毒癥患者內(nèi)環(huán)境紊亂現(xiàn)象出現(xiàn)機率高,乳酸水平與血清鈉的濃度升高引發(fā)高鈉血癥、高乳酸血癥,普通抗感染及消炎治療很難改善患者內(nèi)環(huán)境狀態(tài),血液透析中控制合理的血液流速及含氧量,對降低燒傷膿血癥患者乳酸水平效果顯著,控制、穩(wěn)定調(diào)節(jié)內(nèi)環(huán)境達到穩(wěn)態(tài),且乳酸水平的下降減低了患者出現(xiàn)乳酸中毒情況。血清肌酐與尿素氮濃度水平是腎臟功能的重要指標值之一,133umol/L的血清肌酐即可評估患者為炎癥損傷期[27],患者使用血液凈化后,血清肌酐濃度、BUN水平均呈現(xiàn)下降趨勢(P<0.05),而對照組與治療前血清肌酐濃度、BUN水平并無明顯差異(P>0.05),血清肌酐的濃度升高,提示腎小球率過濾能力下降,患者代謝能力障礙易致使腎臟損傷[28]。血清鈉在人體內(nèi)的生理功能是維持電解質(zhì)、酸堿平衡,觀察組患者治療后Na+濃度均有下降(P<0.05),表明患者體內(nèi)電解質(zhì)、酸堿物質(zhì)趨于恢復平穩(wěn)。對比兩組炎性因子水平結(jié)果,其PCT水平表達水平低于對照組(P<0.001),PCT在一定程度中反應了患者炎癥反應的表達程度,PCT的升高會導致休克與MODS,控制PCT的表達水平是治療燒傷膿毒癥的重要措施之一。使用血液進化治療的患者的TNF-a、IL-6與IL-8的表達水平均較常規(guī)治療患者低(P<0.05),IL-6與IL-8是炎癥反應刺激下的產(chǎn)物,其表達水平的降低表明炎性反應,抑制誘導惡性病質(zhì)。其使用血液凈化的患者WBC計數(shù)在治療后均呈下降趨勢(P<0.05),血液凈化清除了患者血液中一定比例的炎性因子,IL-6的降低避免了燒傷膿毒癥患者出現(xiàn)誘導急性期反應蛋白的合成,減低炎性級聯(lián)反應,在根源中有效改善了膿毒癥患者病因。
燒傷膿毒癥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進行血液凈化治療,可有效清除患者體內(nèi)炎癥介質(zhì)因子,改善燒傷膿毒癥患者的臟器功能,維持機體內(nèi)環(huán)境平衡,是治療燒傷膿毒癥的一種有效方法,可在臨床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巴特, 周彪, 王凌峰,等. 連續(xù)性血液凈化治療在重度燒傷膿毒癥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 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 2011, 6(2):43-46.
[2]胡高中, 彭毅志, 王凡,等. 血液凈化對燒傷膿毒癥患者的作用[J]. 中華燒傷雜志, 2014, 30(3):213-218.
[3]Vught LAV, Endeman H, Meijvis SC,etal. The effect of age on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n, 2014, 20(11):1183-1188.
[4]楊鑫,孫啟濤.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燒傷膿毒癥的療效觀察[J]. 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 2016,17(1):50-52.
[5]李朝暉, 鐘馨, 何桂芳,等. 連續(xù)性血液凈化對嚴重膿毒癥患者血清IL-18、sICAM-1動態(tài)變化的影響[J]. 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腎病雜志, 2013, 14(9):815-816.
[6]賈鳳玉, 任紅旗, 龔德華,等. 連續(xù)性血液凈化治療在重度燒傷患者救治中的應用[J]. 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 2016, 25(1):30-34.
[7]Liang Y, Ling J, Wen Z,etal. IL-37 inhibits the product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its correlation with disease activity[J].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4, 12(1):1-8.
[8]溫前寬, 李彥, 楊建萍,等. 嚴重膿毒癥患者炎癥因子的動態(tài)變化及預后意義[J]. 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 2015, 24(7):314-346.
[9]陳曉梅. 胰島素強化治療對膿毒癥患者血清非特異性炎性因子表達水平及預后的影響[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4,14(4):471-472.
[10] 暴向陽, 朱兵, 劉毅,等. 流式微球陣列法檢測煙霧病患者血清血管生成因子和炎性細胞因子水平[J]. 國際腦血管病雜志, 2016, 24(2):504-506.
[11] Jian L, Fa X, Zhou Z,etal. Functional analysis of UMOD gene and its effect o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serum of essential hypertension pati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 Experimental Pathology, 2015, 8(9):11356-11363.
[12] 陳偲, 楊敬平, 銀雪,等. 膿毒癥患者血清中TLR-4、TREM-1、sCD14和IL-18的變化[J]. 臨床肺科雜志, 2014,18(11):1956-1959.
[13] 付素珍, 孫杰, 董云,等. 連續(xù)性血液凈化對膿毒癥患者免疫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 實用醫(yī)學雜志, 2014,42(17):2731-2734.
[14] Papakonstantinou VD, Chini M, Mangafas N,etal. In vivo, effect of two first-line ART regimens on inflammatory mediators in male HIV patients[J]. Lipids in Health & Disease, 2014, 13(1):1-9.
[15] 陳勉. 高容量血液濾過對嚴重膿毒癥炎癥因子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4, 12(2):318-319.
[16] 石瑞平, 郭樹霞, 秦娜,等. 惡性血液病患者醫(yī)院感染病原菌對血清炎性因子的影響研究[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6,25(3):599-601.
[17] 薛慶亮, 賈金虎, 劉杜姣. 膿毒癥與炎性因子的研究進展[J]. 臨床肺科雜志, 2015,19(2):335-336.
[18] 王洪亮, 王敏敏, 趙靜. 血液凈化療法在膿毒癥中的應用[J]. 中國血液凈化, 2014, 13(4):329-332.
[19] 陳凱. 嚴重燒傷膿毒癥患者血清TNF-α、IL-6、IL-10、PLA2的變化及器官功能損害狀況分析[J]. 重慶醫(yī)學, 2014,42(8):937-940.
[20] 左建嬌, 閆慧明, 多慧玲,等. 慢性腎功能衰竭抗生素腦病臨床分析[J]. 臨床誤診誤治, 2015,30(5):65-67.
[21] 左建嬌. 血液透析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導致肺出血原因分析[J]. 解放軍醫(yī)藥雜志, 2015, 27(6):76-77.
[22] 張宏, 李新倫, 李紅霞,等. 低通量血液透析對蛋白結(jié)合類毒素清除效果的研究[J]. 空軍醫(yī)學雜志, 2016, 32(2):333-335.
[23] Gong BQ. Effect of Danzhi decoction on expression of angiogenesis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J]. 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2014, 7(12):985-990.
[24] 計鵬, 胡大海, 楊晨,等. 重度燒傷并發(fā)膿毒癥64例血清 T N F-α、IL-1β、IL-6水平測定及其相關性分析[J]. 陜西醫(yī)學雜志, 2016, 45(9):432-425.
[25] 郭萬里, 雷晉, 段鵬,等. 嚴重燒傷早期間歇性血液濾過聯(lián)合血液灌流防治膿毒癥的臨床研究[J]. 中華燒傷雜志, 2015, 31(4):248-250.
[26] Cheng X, Fan K, Xie L,etal. Evaluation of optimized 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 therapy efficiency in severe burn patients with sepsis[J]. Burns & Trauma, 2014, 2(3):125-129.
[27] 劉乃全, 孫廣萍. 尿毒清聯(lián)合復方α-酮酸片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鈣磷代謝的影響[J]. 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 2016, 34(2):172-174.
[28] 劉杜姣, 賈金虎, 薛慶亮. 炎性因子濃度與膿毒癥患者病情程度量化關系的關聯(lián)性分析[J]. 臨床軍醫(yī)雜志, 2014, 42(12):12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