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軍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街上的人流車流,菜市場里的熙熙攘攘,操場上的熱火朝天,教室里的你問我答,閱覽室里的靜寂無聲……各種各樣的場景,在我們的生活與學(xué)習(xí)中隨處可見。而在這眾多的場景中,有沒有一種場景令人特別難忘,總會想起呢?
請以“總會想起那個場景”為題,寫一篇文章。
1.文題的關(guān)鍵詞是“場景”,即場面,也就是說,我們要寫的內(nèi)容是場面或與場面有關(guān);“那個”是對場景的數(shù)量限制,是“一個”而不是“兩個”或者更多;“總會想起”,說明場景是過去發(fā)生的,但給自己的印象很深,令自己經(jīng)常想起。通過如此審題,我們便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于這個文題,我們要寫的重點便是:描繪場景,并交待場景的影響,進而突出自己總會想起的原因。
2.精選素材,確定場景。可寫的場景很多:大街、菜市場、操場、教室、閱覽室……我們要選擇自己印象最深、感受最多的那個來寫。比如,運動場上大家齊心協(xié)力、共同拼搏的場景,教室里熱火朝天地討論難題的場景,母親在醫(yī)院里給生病的爸爸喂飯的場景……
3.細(xì)致描繪,突出影響。對于場景,我們要運用場面描寫、直接描寫與間接描寫相結(jié)合等多種手法,從多個方面進行精心描繪,形象而生動地再現(xiàn)當(dāng)時的情景。對于場景出現(xiàn)的原因等,我們也要進行交代,否則場景的出現(xiàn)就會顯得突兀。對于場景對于自己的影響,也要從自己或他人的感受變化和行動變化等角度予以突出,如此,“總會想起”的原因才會更加清晰明了。
4.妙于行文,抒發(fā)真情。直接切入,開門見山,便于敘事寫人,不拖泥帶水;采用倒敘,先聲奪人,引人注目;使用抒情筆調(diào),以情動人……構(gòu)思匠心獨運,情感表達真摯懇切,文字自然飽含真情,動人心魄。
總會想起那個場景
張時雨
不知什么時候起,在我上學(xué)的路上,總能看到有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奶奶,用落寞而渴望的眼神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她有時伸出手,嘴里含糊不清地說著話,想引起行人的注意,像是在乞討。但每個人行色匆匆,沒有人為她駐足,她失望地放下手,眼里滿蓄著落寞的神情。
這個場景長久地停留在我的記憶里,時不時地泛出腦海。那天,我正從早點鋪買早點回來,又遇見了她。我仔細(xì)打量著她,發(fā)現(xiàn)她雙唇干裂,因為努力說話泛上了白沫,牙齒已經(jīng)快要掉光,兩頰微陷,顯得形銷骨立,花白的頭發(fā)未經(jīng)打理,很是凌亂,她身上的衣服破舊而單薄。我看她如此可憐,估摸著應(yīng)該是向我乞討,于是掏了下口袋,并沒找到零錢,便遺憾地向老人擺擺手,說我沒有零錢。老人聽罷顯出很吃驚的樣子,仿佛受了什么打擊,手在空中亂劃,又開始喃喃自語。可惜我完全聽不懂,可能她并不想乞討吧,可她又想做什么呢?我?guī)е鴿M肚子的疑惑走開了。
凜冽的秋風(fēng)呼嘯著,焦枯的黃葉從樹梢上飄落,在空中孤獨地打著圈兒。秋日的天空抹上灰白的冷色調(diào),寒風(fēng)撩起老人凌亂的頭發(fā)。老奶奶依舊常常坐在那個路口,用她含混不清的口音叫著行人。行人依舊行色匆匆,我也不曾為她停留片刻,只當(dāng)沒看見,甚至繞道而行,但我仍在不斷揣度她的心中所求。
有一天,我又一次在上學(xué)路上見到這位老奶奶。此時,一位打扮時髦的女人走入我的視線,她向老人尖厲地喊道:“媽,你又在這兒干什么?丟人現(xiàn)眼!”老人面對她的呵斥,一時驚慌失措,言語更加含混不清。女人又一次喊起來:“家里給你好吃好喝的,舒服得很,還非得跑出來?!迸俗е先苏f:“你快回去,我還得去上班?!崩先诉€想說什么,可最終還是閉上了嘴,眼神里滿是孤獨與無助。
看過此番情景,我心里驀然明白了老人的所求。她不需要好吃的好喝的,不需要大把的錢財,只希望兒女對她好一點,能陪陪她,能和她嘮嘮嗑,便再無所求,可這一點兒女卻滿足不了她。她想來小區(qū)找人聊聊天,可是沒人懂她的心。她確實是一位乞丐,但她乞討的不是錢財,而是溫情的陪伴。這是她不為人知的心,也是每一位垂垂老矣的父母的心。
想到這兒,我走上前,微笑著向她問好。她的眼里忽然流下渾濁的淚滴,她緩慢抬起衣袖,拭干了淚,生怕別人看見了她內(nèi)心的寂寞,但我分明看到了她臉上漾起了不易察覺的笑容。秋風(fēng)仍舊凜冽地吹打著黃葉,但當(dāng)我走近老人的那一刻,我知道,她的心里是一片溫暖的明媚世界。
描寫細(xì)致,以小見大。一個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引起了小作者關(guān)于社會現(xiàn)象的反思——父母老了,更需要兒女心靈上的關(guān)懷,而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給予。文章文筆靈動,情真意切,小作者最后的行動更給人以溫暖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