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 要:在高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幾篇文言文都設(shè)計到了“勸說”,在文章的賞析中,從相關(guān)人物的“勸說辭”切入賞析,即可完整地把握人物形象,又可以達到品味語言的目的,可以收到舉重若輕的效果。分析幾個人物的“勸說辭”,不難發(fā)現(xiàn),如何有效“勸說”,達到自己的目的,“勸說”的對象選擇、技巧運用和找到雙方的交匯點至關(guān)重要。
關(guān)鍵詞:勸說;對象;技巧;針對點
《燭之武退秦師》中,秦晉圍鄭,敵對雙方劍拔弩張,作為一名說客,只身面見秦君,身兼保全國家的重任,如何全身而退,對燭之武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考驗。如何有效勸說秦君退兵,考驗的是老臣燭之武勸說的智慧。燭之武能夠不辱使命,成功勸退,顯示了三朝老臣高潮的勸說藝術(shù)。
《荊軻刺秦王》中,為接近秦王,荊軻做了精心的準備,在信物的選擇方面,他選取了秦國重金懸賞的樊於期的頭顱。要勸說別人獻出頭顱,談何容易?而多智精明的荊軻巧妙地利用樊於期和秦國的矛盾沖突以及樊於期的深明大義,成功取得“信物”,顯示了荊軻高明的勸說藝術(shù)。
綜合以上兩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展現(xiàn)的“勸說”藝術(shù),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小到個人之間的交往,大到國家外交,“勸說”在關(guān)鍵時候起到的作用至關(guān)重要。如何有效“勸說”,達到自己的目的,“勸說”的對象選擇、技巧運用和找到雙方的交匯點至關(guān)重要。
“勸說”所選取的突破點至關(guān)重要,因而首要的是要瞅準對象?!皠裾f”是以消除隔閡、化解矛盾、解除困境為目的的,勸說者要使對方改變或是放棄自己原有的觀點和做法,就要講求一定的藝術(shù),而勸說成功的前提,必然是勸說對象的正確選擇。如何瞅準“勸說”的對象,拿燭之武和荊軻的“勸說”為例。秦晉圍鄭,燭之武勸說時,選擇了實力更為強大的秦國君,是因為秦國和鄭國的矛盾并非不可化解,秦晉圍鄭的原因是“以其無理于晉,且貳于楚也”,主要矛盾雙方是晉國和鄭國,所以,燭之武選擇出使秦國,勸說秦君撤兵,在“勸說”對象的選擇方面首先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荊軻勸說樊於期獻出頭顱,同樣也是在勸說對象方面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樊於期父母宗族被“戮沒”,秦王趙政十年(前237年),樊於期任秦國將軍。翌年與王翦、楊端和率兵攻打趙,取鄴(今河北臨漳西南)等城,繼而攻占平陽(今磁縣東南),大勝,殺趙國將扈輒。秦王趙政十四年(前233年),他率軍攻打趙國,被趙國大將李牧擊敗后不敢回秦國,后逃往燕國,并拜燕國大將軍。秦王大怒,將其父母宗族全部殺害。樊於期和秦王的矛盾不可調(diào)和,荊軻深知這一點,加上燕太子丹對樊於期有“知遇之恩”,樊於期做出“義薄云天”的獻頭舉動,是非常有可能的。所以,荊軻選擇面見秦君“通行證”時,選擇樊於期為對象,是為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勸說”的切入點舉足輕重,因而把握技巧是成功的重中之重。舍生處地,換位思考,善用類比,利弊明確。“勸說”不能生效的原因并不是沒把道理講清楚,而是由于勸說者與被勸說者固執(zhí)地踞守在各自的立場之上,不替對方著想。如果換個位置,被勸說者也許就不會“拒絕”勸說者,勸說和溝通就會容易多了。燭之武只身赴秦,帶著保全自己國家的目的,展開了對秦王的游說,仔細審視燭之武的說辭,不難看出,每個環(huán)節(jié),他都是把握了勸說的技巧,站在對方的立場之上,陳利述弊,才達到了既定目的。首先,說辭“鄭既知亡矣”中,言鄭國之必敗,言外之意就是秦國之必勝?!爸弊置菜戚p描淡寫,實則恰到好處。對陣雙方實力懸殊,鄭國形勢危在旦夕,兩軍尚未開戰(zhàn),鄭國“既知”滅亡,何需秦國再干戈四起呢?燭之武在示弱、打消秦王顧慮的同時,站在對方的角度,設(shè)身處地地替秦考慮,成功打開了勸說秦王的大門。而若將說辭改為“秦必勝”,勸說效果截然不同。其次,“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中,燭之武則直接陳述利弊,保鄭有益,亡鄭無利,一個“煩”字,言秦國攻打鄭國是一次“麻煩”本國的舉動,用詞普通,但實在是中聽至極,站在秦國的立場,拉家常一般,為自己成功勸說安裝了保險。第三,“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敝校瑫x國的擴張強大,于秦于鄭都有不利,而燭之武只談對秦不利之處,確實做到了設(shè)身處地為秦國的安危著想,“闕秦”之勸說,實為燭之武達到既定目的的關(guān)鍵。
“勸說”的針對點選取至關(guān)重要,把握利弊的核心凸顯勸說的智慧。成功勸說,找準問題的癥結(jié),瞄準雙方交匯點,一針見血地直刺核心所在,方能撥云見霧,達到勸說的目的?!稜T之武退秦師》中,秦晉圍鄭,“皆為利來”,諸侯爭霸,壯大自己的實力是為根本目的。秦國參與本次圍攻,真實意圖也是借機壯大自己,基于此問題的癥結(jié),燭之武瞄準秦國參與此次軍事行動利弊得失進行了勸說,直擊問題核心,“闕秦以利晉”,“鄰之厚君之薄也”。雙方的交匯點在于此戰(zhàn)利弊得失的認同,燭之武的勸說,針對秦國此戰(zhàn)的利弊得失,陳述張弛有度,取得了成功,“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而在荊樊會面中,荊軻則是準確把握樊於期報仇和報恩的問題關(guān)鍵,緊緊圍繞報恩和報仇這一核心,循序漸進,“將奈何?”“何如?”“豈有意乎?”,三個問句,直擊問題的關(guān)鍵,語氣逐漸強烈,情緒逐步激烈,最終達到了勸說的目的。
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勸說”,勸說往往要求對方改變某一種做法或想法,如何有效“勸說”,達到自己的目的,“勸說”的對象選擇、技巧和找到雙方的交匯點至關(guān)重要。燭之武退秦師和荊樊會面給我們?nèi)绾芜M行“有效”勸說提供了鮮明的范例,對指導(dǎo)學(xué)生提升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