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喜,鄭曼莉
(陜西太白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局,陜西 楊凌 712100)
以太白山自然保護區(qū)為地理核心的太白山地區(qū)位于秦嶺山脈中部,主峰拔仙臺海拔3 767.2 m,為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一高峰,是華北、華中和青藏高原三區(qū)生物交匯過渡地帶,兼具南北氣候特點,為多種生物種類的生存、繁衍和保存提供了優(yōu)越條件,該地區(qū)生物多樣性豐富,是中國生物多樣性重要地區(qū)之一。分布有種子植物1 800余種,苔蘚植物325種,蕨類植物11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11種、陜西省地方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約30種(非蘭科),中國特有屬23種、特有種40余種。
廟臺槭(AcermiaotaienseP.C.Tsoong)別名留壩槭,屬槭樹科槭屬高大落葉喬木,是中國特有種植物、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2],被國家林業(yè)局列為重點關(guān)注的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之一。該種資源稀少,分布范圍狹窄,在我國僅分布于甘肅(小隴山)、河南、湖北和浙江等地,在陜西省分布于秦嶺、大巴山的個別區(qū)域,見于留壩(桑園、摩天嶺)眉縣、周至、太白、寧陜(旬陽壩)、佛坪(岳壩)、鎮(zhèn)坪(浪河土寨子)。為了給特有、稀少野生植物保護提供依據(jù),我們對太白山自然保護區(qū)及其周邊的廟臺槭野生種群數(shù)量及其分布狀況進行了調(diào)查和研究。
采用樣線法調(diào)查。2016年4月至2017年9月,根據(jù)廟臺槭多分布于溝谷近水的生境特點[3],分別選取太白山北坡的湯峪河、黑峪河、紅河、李家河、藥王谷、羊皮溝、五里峽、龍王河,太白山南坡的蘇家溝、紅水河、海棠河、萬泉溝、大樹溝、魚肚河、龍洞溝等,每條河谷設(shè)置1條調(diào)查樣線,共設(shè)置15條,每條樣線長5~25 km,觀察樣線兩側(cè)50 m范圍內(nèi)樹木,參考《陜西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進行識別,同時拍照,記錄物種生境、種群數(shù)量、生長狀況等信息。對個別疑是種采集標本,請有關(guān)專家鑒定確認。
經(jīng)調(diào)查,廟臺槭在太白山地區(qū)共在6處分布點,其中太白山北坡4處(眉縣營頭點兵場、眉縣營頭黑虎關(guān)、太白縣鸚鴿羊皮溝、眉縣湯峪潑墨山)、南坡2處(周至厚畛子大樹溝、周至厚畛子魚肚河),南坡的2個分布點皆為調(diào)查新發(fā)現(xiàn)。各分布點相距較遠,均大于10 km。廟臺槭多單株生長,一般單株之間距離超過10 m,很少聚群生長。
太白山地區(qū)的6處廟臺槭分布點均位于海拔1 100~1 550 m,靠近河道、狹窄陰暗的溝谷坡底雜木落葉闊葉林。闊葉雜木林種類組成復(fù)雜,無明顯優(yōu)勢種,喬木層一般郁閉度0.7~0.8,高度15~20 m,密度5%~12%,灌木層高度 0.6~2.0 m,蓋度 20%~40%;主要伴生喬木有鵝耳櫟、青皮槭、青榨槭、杈葉槭、板栗、香椿、大葉樸、漆樹、山核桃、君遷子、構(gòu)樹、稠栗、山白樹、銳齒櫟、油松、華山松、五角楓、楓楊、核桃等,主要伴生灌木有衛(wèi)矛、忍冬、茶藨子、苦糖果、楤木、粗榧、海州常山、苦糖果、忍冬、接骨木、樺葉莢蒾、纖齒衛(wèi)矛、貓屎瓜、鞘柄菝葜、六道木、太白五加等,主要伴生藤本有葛棗獼猴桃、懸鉤子、華中五味子等。土壤微酸性、肥沃、濕潤、較深厚的山地森林褐土,地表枯枝落葉層較厚,林間空氣濕度較高。
太白山地區(qū)現(xiàn)有廟臺槭種群103株,其中太白山北坡10株,樹齡≤3 a的幼苗1株,樹齡4~10 a的幼樹5株,樹齡20~30 a的2株,樹齡≥30 a的2株(35 a生1株,40 a生1株);太白山南坡93株,其中樹齡≤3 a的幼苗85株,樹齡10~20 a的5株,樹齡≥30 a的3株(35 a生1株,40 a生2株),表明廟臺槭種群在太白山北坡盡管年齡結(jié)構(gòu)基本穩(wěn)定,大樹有開花結(jié)種,但種群數(shù)量少,未發(fā)現(xiàn)幼苗,更新較差,對種群擴大和延續(xù)不利;在太白山南坡種群年齡結(jié)構(gòu)合理、自然更新良好、處在種群增長期[4],對種群擴大和延續(xù)相對有利。
太白山地區(qū)6個廟臺槭居群,除個別單株因樹齡較大、度過生長旺盛期后,主干出現(xiàn)腐朽孔洞外,其余個體生長及樹形正常。一般樹齡5 a以下的幼樹,樹高1.0~1.5 m,長勢中等;樹齡8~10 a以上、20 a以下處在快速生長期的個體,生長迅速,一般隨樹樹齡增加樹體迅速增高、增粗,樹高3~8 m,胸徑6~15 cm,長勢較好;樹齡超過30 a的個體進入生長緩慢期或衰退期,一般樹高20~28 m,胸徑30~45 cm,生長在土層深厚、不受河水侵擾、緩坡等立地條件較好地段的植株,一般生長衰退期延緩,長勢較好。
表1 太白山地區(qū)廟臺槭種群生長狀況
續(xù)表1
分布地種群個體狀況立地環(huán)境眉縣湯峪潑墨山(34.04152°N,107.88770°E)1株,胸徑46cm、樹高25m、冠幅8×6m、樹齡約45a,生長正常(主干基部有較大腐朽孔洞)。海拔1265m,距河道15m陡坡,土壤山地褐土,喬木層郁閉度0.7、高度20m,灌木層蓋度20%、高度1.5m。伴生喬木有:山核桃、構(gòu)樹、欒樹、紫荊、銳齒櫟、鵝耳櫟、青皮槭、血皮槭、金錢槭、紅豆杉、連香樹、水曲柳、君遷子、水青樹、地錦槭、丑檀、三亞烏藥、華山松、陜甘槭;伴生灌木有:苦糖果、太白五加、秦嶺米面翁、四照花、衛(wèi)矛、六道木等;伴生草本有:莎草、牛尾蒿、大花金挖耳、大葉碎米薺、唐松草、黃精等太白縣鸚鴿羊皮溝(34°02.031'N,107°40.807'E)3株,其中1植株胸徑4cm、樹高3m、冠幅1m×2m、樹齡約8a,生長正常;1株胸徑4cm、樹高3.0m、冠幅2×1.5m、樹齡約8a,生長正常;1為株為多主干胸徑(14/15/10/8/5/7cm)、樹高3.0m、冠幅6m×5m、樹齡約30a,生長正常(主干基部有腐朽)。海拔1520m,河道中,土壤山地褐土,喬木層郁閉度0.7、高度15m,灌木層蓋度30%、高度2.0m。伴生喬木有:山核桃、構(gòu)樹、欒樹、紫荊、銳齒櫟、鵝耳櫟、青皮槭、金錢槭、拐棗、水曲柳、山白樹、地錦槭、三亞烏藥、楓楊、華山松等;伴生灌木有:苦糖果、太白五加、秦嶺米面翁、四照花、衛(wèi)矛、六道木、珍珠梅、托葉櫻桃、華北繡線菊、八仙花、甘肅山楂等;伴生草本有:莎草、牛尾蒿、大花金挖耳、大葉碎米薺、唐松草、黃精、秦嶺翠雀花、羽葉三七、醉魚草、山丹、燈芯草、鈴蘭等;伴生藤本植物有懸鉤子等周至厚畛子大樹溝(33.84489°N,107.80126°E)42株,1株胸徑42cm、樹高28m、冠幅4m×6m、樹齡約40a,生長正常(主干基部腐朽有孔洞);1株胸徑12.5cm、樹高7.0m、冠幅4m×3m、樹齡約12a、生長正常(健壯);1株胸徑10cm、樹高8.0m、冠幅4m×3m、樹齡約12a,生長健壯;1株胸徑14cm、樹高1.5m、冠幅1.5m×1m、樹齡約15a,主干截斷;1株胸徑10cm、樹高1.5m、冠幅1m×1.5m、樹齡約12a,主干截斷;1株胸徑10cm、樹高6.0m、冠幅4m×3m、樹齡約12a,生長正常;36株幼苗,地徑0.3~1.5cm、樹高0.5~1.5m,2~3a生。海拔1510m,河道邊,土壤山地褐土,喬木層郁閉度0.7,高度18m,灌木層蓋度30%、高度1.5m。伴生喬木有:山核桃、漆樹、油松、太白楊、水榆花楸、油松、礓子櫟、構(gòu)樹、楓楊、燈臺樹、五角楓、紫荊、銳齒櫟、鵝耳櫟、青皮槭、水曲柳、山白樹、地錦槭、丑檀、三亞烏藥、陜甘槭等;伴生灌木有:苦糖果、太白五加、大野木通、四照花、衛(wèi)矛、六道木、巴山木竹等;伴生草本植物有莎草、牛尾蒿、大花金挖耳、大葉碎米薺、唐松草、黃精、棣棠花、燈芯草、杜鵑蘭、管花鹿藥、蕁麻、人字果、羊耳蒜、蕨類等;伴生藤本植物有華中五味子、樹莓、懸鉤子等。周至厚畛子魚肚河(33.83463°N,107.79057°E)51株,1株胸徑43cm、樹高25m、冠幅6m×6m、樹齡約40a,生長正常(根部腐朽有孔洞);1株胸徑30cm、樹高18.0m、冠幅6m×6m、樹齡約35a,生長正常;49株幼苗,地徑0.5~1.5cm、樹高0.6~1.8m,2~3a生。海拔1445m,河道邊,土壤山地褐土,喬木層郁閉度0.8,高度20m,灌木層蓋度35﹪、高度2.0m。伴生喬木有:銳刺櫟、五角楓、瓜木、楓楊、金錢槭、青皮槭、漆樹、山白樹、紅豆杉、山核桃、榔榆、稠栗、太白楊;伴生灌木有山梅花、葛棗獼猴桃、三葉木通、藤山柳、白溲疏、緣毛纖齒衛(wèi)矛、木姜子、忍冬、黃櫨、楤木、八仙花、繡線菊、青藤、臭櫻桃;伴生草本有升麻、玉竹、莎草、二月蘭、牛尾蒿、唐松草、懸鉤子、木賊、黃精、穿龍薯蕷、石蒜、白蘚、蕨類。水楊梅、茜草、多花紅升麻、玄參、山羊角芹、異葉茴芹、野苧麻、白果堇菜、兔兒傘、獨葉蘭、煙管頭草、銀線草、秦嶺金腰子、金龜草、繡球藤。
太白山地區(qū)廟臺槭種群生存主要受到4類威脅。
(1)立地環(huán)境
廟臺槭生長靠近河道,根部土壤被水沖流失嚴重,部分根部懸空,如點兵場、魚肚河、羊皮溝分布點,廟臺槭植株基本生長在河道中,很容易遭洪水沖毀。
(2)人為干擾
生長在道路附近的廟臺槭易于受到干擾破壞,采集種子、人為移栽等行為也常常對廟臺槭生長造成威脅。如羊皮溝靠近步道樹齡約30 a、多主干的植株為早年砍伐后萌生株,其下2株小樹,也均有砍痕。厚畛子大樹溝2棵胸徑約10 cm的植株,主干皆截斷,疑是修建旅游道路時遭破壞,現(xiàn)在其它幼苗存在撫育砍灌的威脅。魚肚河居群幼苗集中分布在小道兩側(cè),已受到山民放牧、清路破壞。黑虎關(guān)4株廟臺槭,疑為村民私自從野外采挖移栽到集體林,長勢較弱。大樹溝樹齡40 a的大樹,2015年首次發(fā)現(xiàn)時長勢茂盛,近年由于人為采集種子、損壞枝條,長勢明顯衰弱。
(3)病蟲危害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大樹主干基部均腐朽嚴重,樹葉有明顯蟲害侵食痕跡。如湯峪河、大樹溝、魚肚河分布點大樹, 1.5 m以下主干到根部均腐朽嚴重,且有較大孔洞,近半樹葉被害蟲咬食為殘葉。
(4)生物學(xué)特性
廟臺槭為陽性樹種,幼苗期生長緩慢,對環(huán)境要求較嚴,生存競爭中處于劣勢,極易被中途淘汰;繁殖能力極弱,自然狀態(tài)下開花較少或華而不實,種子產(chǎn)量低且萌發(fā)力差[3]。
一是改善生長環(huán)境,對生長在河道邊而受到水沖威脅的植株,在其四周建設(shè)石砌圍擋,培土護根,防止洪水對樹木根部的沖刷、傷害。二是對有病蟲害侵蝕的植株清理樹干及根部腐朽木質(zhì),填充孔洞,藥物除蟲;三是對自然保護區(qū)以外的分布點掛牌保護,設(shè)立保護小區(qū);四是加大宣傳,增強林業(yè)生產(chǎn)部門和群眾的識別與保護意識,避免誤傷;五是加強科研采集審批管理,做到規(guī)范科學(xué)利用;六是積極進行人工繁育技術(shù)研究,人為擴大野外種群數(shù)量。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xué)院植物研究所. 中國珍稀浙危植物[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
[2] 任毅,李智軍.陜西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M].西安:陜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17.
[3] 曹小勇 ,陳愷 .廟臺槭瀕危原因的討論[J].西北植物學(xué)報,1996 ,16(5):12-15.
[4] 云南大學(xué)生物系.植物生態(tài)學(xu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