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丹青
在營口市養(yǎng)老院親情部部長陳曉艷的案頭,放著一本泛黃的《老年人心理學》,她常常在午夜加班的間隙,翻開來看一看。因為她知道,照顧老人,光有行動不行,還要和老人們交心。
2007年,37歲的陳曉艷初到營口市養(yǎng)老院工作,由于工作強度大,父親并不太贊成:“這么累的工作你能受得了嗎?”面對父親的擔憂,陳曉艷十分平靜,她輕撫著父親的后背寬慰道:“爸,沒事兒,您別擔心。”
然而養(yǎng)老院的工作遠非陳曉艷說的那樣輕松。除了照顧老人們的飲食起居外,護理員還要具備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意志力,隨時應對各種突發(fā)狀況,甚至忍受老人們無緣無故的打罵。養(yǎng)老院里的張大爺因為患有小腦萎縮,常常神志不清。一次,陳曉艷在為張大爺喂飯時,老人突然給了她一巴掌,陳曉艷手中的飯碗被打掉了,湯湯水水灑了一地,濺在她的臉上、身上。她沒有生氣,反而柔聲安撫張大爺,讓他平靜下來??墒牵瑳]過一會兒,又是一個巴掌,還加上了厲聲呵斥。陳曉艷依舊面帶微笑安撫著老人。幾分鐘后,當其他護理員和班組長聞訊趕來時,張大爺已經(jīng)在陳曉艷的安撫下恢復了平靜,而陳曉艷的臉上卻留下了紅腫的掌印。面對同事們關切的眼神,陳曉艷只是平靜地說了一句:“麻煩再幫我給大爺盛一碗飯吧,我這邊走不開,他情緒不穩(wěn)定……”
十幾年里,這樣的事,陳曉艷經(jīng)歷得太多太多,她已習以為常。她說:“我把這些老人當作父母,父母對兒女發(fā)點脾氣,算不得什么?!彼龕圻@些不是父母的“父母”,可是,心底深處,對養(yǎng)育自己的父母、對她摯愛的家人,一心撲在工作上的陳曉艷卻常懷愧疚之情。翻開陳曉艷的日記,扉頁上寫著:“養(yǎng)育之恩,無以為報。”短短的一行字,蘊含的是陳曉艷割舍不去的記憶。
2012年,陳曉艷的父親病逝。病危的時候,父親拉著從工作崗位上匆匆趕回來的陳曉艷的手,眼角濕潤了:“你來了,你到底還是來了……”因為忙于工作而疏于照顧父親,成為陳曉艷一生無法抹去的愧疚。父親患病的幾年時間里,忙碌的陳曉艷悉心照顧父親的日子屈指可數(shù),有時甚至一個工作上的電話,就把她從父親的身邊叫走了。而在養(yǎng)老院,陳曉艷卻因為照顧老人耐心、細致、周到,成為老人們離不開的“好閨女”,有些老人甚至到了“陳曉艷不來就不吃飯”的程度。養(yǎng)老院有眾多患病老人,誰幾點吃藥,誰每天必須做哪些運動,誰愛看哪個頻道的節(jié)目,誰喜歡每天聽故事、做理療,陳曉艷都了然于胸。
“這是心的呼喚,這是愛的奉獻,這是人間的春風,這是生命的源泉……”十余載無私奉獻、辛勤付出詮釋著一名共產(chǎn)黨員不懈的追求和赤誠之心。遼寧省勞動模范、營口市勞動模范、營口市十佳養(yǎng)老護理員、營口好人·最美人物……各種榮譽紛至沓來,陳曉艷淡然處之。做好本職工作,真誠為養(yǎng)老院的老人服務,是她不變的情懷。正如她在日記中所寫:“不是父母,亦如父母。愿我是您暗夜之燈、雨中之傘,陪伴您度過幸福的晚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