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瑞是一名杰出的軍事攝影記者,記錄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無數(shù)重大的瞬間。他最初與攝影結緣,是在行伍之中。1947年,孟昭瑞隨文工團到河北安國縣演出,結束之后,一位攝影師過來為大家合照,高個子,身材勻稱,健談,一口濃重的廣東口音,這是沙飛,一位著名的攝影家,時任晉察冀畫報社主任。照相機當時很稀罕,只能在敵占區(qū)的大城市中才能買到,像沙飛這樣四處拍攝的攝影記者,是孟昭瑞心中艷羨的職業(yè)。
時間來到1948年夏天,孟昭瑞參加華北軍區(qū)畫報社舉辦的攝影學習班,他抓住機會,最終留在了報社,成為了社長沙飛手下的一名攝影記者。那時報紙不多,攝影記者就更少,基本是文字記者居多,想采訪誰,拍誰,到哪都行,沒有人會阻攔。這樣的條件下孟昭瑞抓住了許多歷史的機遇。他接到的第一個大的拍攝任務,就是1949年2月北平入城儀式,從早上九點到下午兩點,全城狂歡,大學生們把歡迎的標語貼在炮筒上。那天孟昭瑞拍了十幾卷膠卷,那個年代節(jié)約為榮,一次用這么多卷,他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問起孟昭瑞當攝影記者的感覺,他的回答是:“幸福?!?/p>
因為攝影記者這個職務,孟昭瑞獲得了不少接近國家領導人的機會。1949年6月,19歲的孟昭瑞在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第一次為毛主席照相,他緊張得手發(fā)抖,毛主席還安慰他:“別著急,慢慢來?!彼麖娦凶屪约烘?zhèn)定下來,取景調焦,迅速按下快門,按下快門的那一下,毛主席爽朗地笑了。孟昭瑞說1949年目睹一個新中國誕生,大事不斷,每天都覺得很快樂。那個時代的攝影記者是幸運的,有非常多的機會去磨練,哪怕是一個剛入行的年輕人,也有足夠的機會迅速成長。“開國大典”、“抗美援朝”、“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第一個五年計劃”等……面對各類歷史性的大場面,孟昭瑞的拍攝技術愈發(fā)可靠成熟,哪怕有時需要冒著生命的危險。
在1967年6月,作為《解放軍畫報社》攝影記者的孟昭瑞,為了拍攝第一顆氫彈的爆炸試驗,正跟隨一眾科學家,在西北的核武器基地冒著風沙待命。任務通知中,1967年6月17日上午9時被確定為“試驗零時”,此次拍攝有一個關鍵的地方:這個時間如果按照指定地點拍攝,很難完成任務,因為按照之前孟昭瑞拍攝核武器試驗的經(jīng)驗,上午9時拍攝發(fā)射煙云正好是逆光,這個角度和方位是拍不出藍天和粉紅蘑菇云的。唯有到下風向去拍,才能保證拍攝到理想的圖片。
新華社負責此次新聞事件的全國發(fā)稿,但他們的攝影記者不被準許參加此次核試驗任務,因此孟昭瑞還肩負著向全國人民展現(xiàn)此次氫彈試驗的重擔。再三爭取,孟昭瑞才終于獲得到下風向拍攝的批準。
他提前一天(6月16日下午),乘車到拍攝的地點,直接在戈壁上過夜、踩點。孟昭瑞將手上的三臺哈蘇相機一字排開,相機裝好膠片后背,調試完畢,“零時”一到,先是見到光輻射,然后再是一聲巨響,地動山搖。一顆仿佛要吞噬天地的巨大火球,在天空中呈現(xiàn)出一朵鮮艷的蘑菇云,而蘑菇云的變化過程,被孟昭瑞用相機一一記錄了下來。這一次拍攝,也成為孟昭瑞核試驗拍攝最完美的一次,因為這一次火球和蘑菇云的形態(tài)是最豐富、最壯觀的。無論是歷史教材,還是新聞媒體,每當人們向后人介紹五十年前我們國家在尖端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時,孟昭瑞拍攝的圖片,是最常用的展示素材之一,看著那恣意綻放的蘑菇云,核武器一次在沙漠中爆炸的巨響,仿佛能透過圖片,傳到觀眾的耳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