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川川, 黃鳴俊, 史煥弘, 周和平
1. 國家電網浙江象山縣供電公司 浙江寧波 315700 2. 杭州華春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 311121
依據供用電營業(yè)規(guī)則[1],10kV電力用戶無功補償普遍采用欠補償運行方式,投入運行的補償電容器組無功容量QC小于用電負荷所需要的無功容量QL,即QC 沿10kV線路流動的無功主要包括用電負荷剩余部分無功QSY、變壓器空載勵磁無功QKZ和漏磁無功QLC。這三部分無功需要從電源向電力用戶側輸送[2-3],即: QDY=∑(QSY+QKZ+QLC) (1) 式中:QDY為電源向電力用戶側輸送無功。 線路流動的無功越大,所造成的線路有功損耗及電壓降就越大,同時,變電站側變壓器輸出效率將隨之降低。因此,在變電站10kV母線上安裝無功補償電容器組,并向電力用戶側輸送無功,可以減輕變電站變壓器輸出無功的負擔,提高效率,但不能達到降低 10kV 線路有功損耗的目的。10kV線路有功和無功負荷分布如圖1所示,無功負荷曲線如圖2所示[4-5]。 圖1 10kV線路有功、無功負荷分布 圖2 10kV線路無功負荷曲線 圖中,P1-n為第1個到第n個電力用戶所需要的有功功率之和,即變電站主變10kV側輸出的有功功率;-jQ1-n為補償電容器組發(fā)出的無功功率。無功功率在線路中的流動勢必會造成有功損耗及電壓降增大,針對這一問題,可以通過無功全補償方式來解決。 應用無功全補償方案,結合具體實例展開分析。一家10kV電力用戶,變壓器參數見表1。 表1 10kV電力用戶變壓器參數 此10kV電力用戶在改造前,無功補償采用的是欠補償運行方式,電容器組安裝在0.4kV側,變壓器所帶有功負荷P為215kW,補償前功率因數cosφ1為0.8,補償后功率因數cosφ2為0.95,則補償容量Qqb為[6]: Qqb=P×[tan(arccosφ1)-tan(arccosφ2)] 將補償容量分為4組,每組平均容量為 22.6kW。改造后,無功補償采用全補償方案,除用電負荷功率因數補償至cosφ=1外,變壓器所需要的勵磁無功和漏磁無功均由0.4kV側電容器組進行補償,接線方式如圖3所示[2,7]。 圖3 無功全補償方案接線方式 圖中,-jQT為電容器組向變壓器輸送的勵磁和漏磁無功,-jQF為電容器組向負荷輸送的無功,D為無功補償平衡點。為實時考核無功補償時的運行狀況,無功控制器安裝在10kV電源側。原功率因數控制器改為無功控制器,原因是控制功率因數進行無功補償存在一定缺陷。根據功率三角形原理,當無功一定時,有功過大,功率因數就會被提升,無功將被掩蓋起來,而直接通過控制無功進行投切補償電容器組,可提高補償的準確度,即不能吸收系統無功,也不能向系統輸送無功。無功補償電容器組向負荷輸送無功,要求功率因數由cosφ=0.8補償至cosφ=1,需補償容量Qb1= 161kW,則補償電容器組向變壓器輸送的空載勵磁無功QKZ和漏磁無功QLC分別為: QKZ=Io%/100×Se=0.008×315 =2.52kW QLC=K2uk%/100×Se =0.85×0.04/100×315 =9.1kW 式中:Io%為變壓器空載電流百分數;Se為變壓器容量,kVA;K為負荷視在功率占變壓器容量的比例因數,K=P/cosφ×1/Se=215/0.8×1/315=0.85;uk%為短路阻抗百分數。 補償電容器組容量合計為: QΣ=Qb1+QKZ+QLC=173kW 從理論上而言,電容器分組越多,補償無功的效果就越好,但在實際操作中會受到一定制約。為提高無功補償的準確度,同時盡量減少分組,將電容器總容量的1/2分為一組,即86.5kW,作為補償基礎容量??紤]夜間、公休日及節(jié)假日,變壓器上承受的基本上是照明負荷,這時所消耗的無功基本上是空載勵磁無功,因此再分出一組補償變壓器勵磁無功,容量為2.52kW。剩余容量QSY= 173-86.5-2.52 = 83.98kW,再將剩余容量分為三組,每組平均容量為27.9kW,這樣共計分為五組。當然,也可以根據無功負荷曲線,選出有代表性的四五個點所對應的無功容量進行電容器分組。 由上述分析可知,無功控制器由原來采集 0.4kV 側相電壓、相電流及相互之間的功率因數角,改為采集變壓器10kV側相關的電壓與電流參數,從而達到補償無功的目的。一般,10kV配電系統采用中性點不接地運行方式,依據基爾霍夫節(jié)點電流定律,流入節(jié)點的電流等于流出節(jié)點的電流,即IA+IB+IC=0,三相電流對稱相等,這樣采集一相電流就可以了。但是,采集10kV系統相電壓需要電壓互感器一次側繞組為Y/Y接線,并且中性點接地,這樣在系統發(fā)生單相接地故障時,電壓互感器電感線圈與導線對地電容較易產生并聯諧振,不利于系統安全運行。因此,經電流互感器采集A相電流,315kVA變壓器一次側額定電流為18.18A,選擇電流互感器變比為20A/5A,電壓互感器采集B、C相間線電壓,變比為10kV/0.1kV。無功控制器接線方式如圖4所示,電壓、電流向量如圖5所示[8-9]。 圖4 無功控制器接線圖 圖5 無功控制器向量圖 無功控制器由單片機采集10kV側電流互感器二次A相電流IA,電壓互感器二次側B、C相間線電壓UBC,以及它們之間的夾角θ。因為UBC與UA的夾角為90°,所以功率因數角φ=90°-θ,這樣三相有功和無功功率分別為[10-11]: (2) (3) 根據式(2)、式(3),通過C語言編程寫入單片機存儲器中。因φ=90°-θ,當UBC與IA之間的夾角θ<90°時,無功控制器將繼續(xù)投入電容器組;當補償到θ=90°時,φ=0°,功率因數cosφ=1,則維持補償現狀;當θ>90°時,將切除一部分電容器組。考慮到電容器組投入運行后,不易準確補償到θ=90°,并且要防止出現過補償現象,一般設定允許誤差為 -5°。此10kV電力用戶采用無功全補償,并與之前欠補償相比較,每月節(jié)約無功電量為: AQ=QKZh1+QLCh2+(Qb1-Qqb)h2 式中:h1為每月平均運行時間,取h1=720h;h2為每月雙休日與節(jié)假日時間,取h2=200h。 該電力用戶改造后,每月節(jié)約無功電量約 17430kWh,線路共帶15處負荷,經1年時間全部改造完畢,目前正處在試運行期間,實際線損率由原來的6.25%降低至5.37%,線路末端電壓有所提高,運行狀況良好,未發(fā)現運行異?,F象。通過實踐可知,安裝在110kV變電站10kV母線上的無功補償電容器組,通過10kV線路進行無功輸送,并不能起到降低線路線損的作用,而僅是減輕變電站主變輸出無功的負擔,提高帶有功負荷的效率,而對沿線10kV電力用戶采用無功全補償方案后,線路流動的無功已接近為0,視在功率減小,線路有功損耗及電壓降也隨之減小,真正實現了無功補償就地就近平衡的目的。 [1]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工業(yè)部.供電營業(yè)規(guī)則[Z].1996. [2] 邱關源.電路[M].5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湯蘊璆,羅應立,梁艷萍.電機學[M].3版.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08. [4] 王兆安,楊君,劉進軍.諧波抑制和無功功率補償[M].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 [5] 程浩忠,吳浩.電力系統無功與電壓穩(wěn)定性[M].北京: 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 [6] 李宏仲,金義雄,王承民,等.地區(qū)電網無功補償與電壓無功控制[M].北京: 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2. [7] 李宏,董瑾.無功補償技術的研究[J].現代電子技術,2011,34(6): 175-178. [8] 賀家李,宋從矩.電力系統繼電保護原理[M].3版.北京: 中國電力出版社,1994. [9] 黃振躍,孫玉坤,任明煒.±50kvar靜止無功發(fā)生器的的軟硬件設計[J].高壓電器,2010,46(6): 34-39. [10] 周和平.10kV電力系統電能計量裝置運行異常的案例分析[J].電工技術,2010(2): 45-46. [11] 葉傅華,王江濤,陳國棟.改進FBD法在無功功率補償設備中的應用[J].上海電氣技術,2016,9(4): 58-62.2 無功的構成
3 補償方案實例
=215×(0.749-0.328)=90.5kW4 補償原理
=2.52×720+9.1×200
+(161-90.5)×200
=17734.4kWh5 結束語